“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

2021-12-06 08:25曲晓慧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语国际化一带一路

曲晓慧

(哈尔滨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在习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对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时代需要国际化的外语人才。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纯熟的外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有民族精神和创新意识。[1]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外语人才担负起文化、政治、经济沟通交流的纽带,这就需要高校在外语教育中彰显国际化特色,侧重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化外语人才,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化人才需要精通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跨国服务与交流,并且在某一层次、专业、领域内掌握专门的知识或能力,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国际事务的人才。但实际上普通高等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严重短缺

外语专业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应对各类考试技能熟练,但是实践能力,尤其应对国际事务的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国际层面上外语人才的需要。我国需要大量了解和熟悉国际事务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外语人才。然而,符合这个要求的大学毕业生为数不多。比如,很多高校的外语专业并没有适时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致使人才培养严重落后于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一些新兴的产业如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岗位面临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境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合作领域涵盖通信、新能源、金融、新技术等。因此,外语专业学生除了拥有牢固的语言基本功之外,还要了解相关合作领域的知识。只注重听、说、读、写、译等工具型和技能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

2. 外语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高

就目前高校外语教学情况而言,普遍存在课时设置不足、教学方法老旧等等问题。高校非外语专业学生课堂教学学时一般是一周2~4节,学习时间明显不足,并且缺乏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由此导致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较弱,外语知识不能实现与自身专业的有机结合,学科的交融很难得以实现。此外,外语教师还多采取满堂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权,这就导致学生外语学习动力不足、实践机会缺失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西方文化的讲解,而忽略本土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学生的本土文化素养偏低。这就阻碍了跨文化交际双向发展目标的实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升。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外语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

外语是跨文化沟通的工具之一,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因此学生的应用能力应是考查其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外语教学是基于考试为学生外语水平的评价标准,因此,学生鲜有机会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教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更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则将精力集中在语法和词汇上。长此以往,学生的考试成绩固然理想,但外语的实战能力却很薄弱,这也是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最大痛点,即听说能力普遍差强人意。这种疏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很难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要。

2.国际化师资队伍较为匮乏

很多高校没有明晰的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建设的规范标准,而且缺乏国际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与之配套的相关机制。因此,一些高校将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到了引进少数海归学者上,忽视了对本校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导致总体上教师的国际化水平难以实现均衡发展。与此同时,满足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课程及教学资源明显不足。教师队伍、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培养目标还相距甚远。在对教师能力的评价方面,很多高校偏重教师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层次、科研获奖情况等,而忽视教师教学上的创新能力、教改能力等,这些都不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阻碍了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策略

1.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除了常用到的任务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外语教师还应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Think-Pair-Share(TPS)”方法。它是由马里兰大学Frank Lyman博士于1981年首先提出,是提升学生口语表达、思辨能力以及课堂参与的有效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分四个步骤来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第一步,教师给定一个所授课文中的主题词或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思辨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头脑风暴。学生在5分钟内写下能联想到的任何词语或观点,或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第二步,两位同学一组,在10~15分钟内自由交流各自观点,丰富对主题词或问题的认识。第三步,教师抽查讨论成果,被抽到的同学,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从同伴处获得的新知以及两人合作后的成果。第四步,教师进行补充梳理,并总结点评学生呈现的成果,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四个步骤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班级的每位学生在成果展示中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独立思考和观点碰撞中提高思辨能力,在协同合作中共享学生的快乐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们一直饱受背单词的困扰。词汇学习情景法是解决学生们这一痛点的好方法。词汇学习情景法是指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发散思维以及设定情景设定的方式来记忆单词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学中,我们可以分单词识记、创设情境、增补词汇知识这三步来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第一步,鼓励学生自学单词的语音、词性、释义以及例句,自主完成单词识记任务。在课堂上,采用测试题或口头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第二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自学词汇后,创设一个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应用词汇的兴趣。在学习的初期,情景创设人主要是老师,而后可以放手交予学生承担。在创设的情景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及其用法。第三步,在单词识记和创设情景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比较熟悉所要学习的单词了,进而可以由学生自己补充与所学词汇相关的词缀词源以及相关文化知识,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词汇水平。在外语教学中,情景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教材编写侧重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材编写内容侧重训练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确保材料的语言难度适中,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注意控制生词比率。练习难度要有一定的递进,注重形式多样化,可以更多参考四级和六级题型。阅读练习的考察层面应分为宏观题和细节题。宏观题主要从主旨大意、文体风格和段落大意入手。词汇练习的考察层面应包括词义、词和短语的用法以及构词法等。用于练习的句子要有设定语境,增强语言的实际运用而非机械操练。口语活动要更好地结合专业话题,训练学生在专业场景中的交际能力或进行与专业话题紧密相关的内容讨论。此外,增加教材中文化板块的比重,凸显中国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体现课程思政。在主题方面的选择要深挖文章中的文化元素,从中选择一个文化点进行拓展,阐述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选材的角度可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中国当代文化等。教材中文化板块的呈现形式可以是短文章和短视频。练习形式主要以产出任务为主。基于材料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内化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并能进行相应的观点输出。产出任务首先要搭建内容理解脚手架,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内容。脚手架的形式可以是多种类型,包括匹配、完成句子、排序、回答问题以及总结大意等。产出形式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可分为复述、总结、讨论以及介绍等。内容理解脚手架与产出形式可以自由组合,保证难度的循序渐进,形式的丰富多元,课堂的强实操性。

3.注重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人才培养的方向越来越朝着复合型、跨学科方向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应该明确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以外语为基础的新的交叉型专业方向,培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于一体的并且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懂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新型外语人才。高校在设立跨学科交叉新专业时,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办学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充分论证,不断创新,彰显特色。高校可以通过外语学科内部不同方向的交叉、外语学科与其他人文或社会学科的交叉、将新媒体等新方向融入外语学科发展等方式,逐步实现本学科内涵式建设,为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跨学科的发展平台。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层次方面,高校应当实行外语人才的分类分层培养。通过遴选不同专业的优秀教师,为学生配备“一对一”课程学业导师,提供多样化的专业课程、国际课程和海外进修机会,通过精心策划研讨活动和参观访问等方式,着力实现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3]同时,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维度的培养途径,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翻译、国际组织以及外事外交等不同类型的国际化人才。

4.整合丰富的本土文化学习资源

在外语学习中,教师除了完成课程内容的讲授之外,还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资源包括The Economist, TED等。此外教师更应侧重向学生推荐介绍本土文化的学习资源,如《你好,中国》《四季中国》等。《你好,中国》(Hello China)选取了100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汉语词汇,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国外民众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你好,中国》由电视系列片、图书以及学习网站三种不同媒体形态呈现。这三种不同形态的产品分别承担的教学与传播功能,可以满足不同习惯学习者的需求。《四季中国》(Seasons of China)则是由新华社CNC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历时两年,跨越全中国24个省区市。为寻找二十四节气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摄制组探访中国的至北村寨漠河,至南城市三亚,体验45度高温的重庆,零下30摄氏度的哈尔滨。1500小时高清拍摄素材,24集各异的精美传统中国风动画,是全景呈现中国风貌的良心之作。这些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能够用英语讲述本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应根据国际化外语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外语教学改革,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外语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以培养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为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外语人才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外语国际化一带一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