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莹莹
(福州理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500)
随着计算机系统工程、计算机仿真等技术的高速发展,[1]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如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范围越发广阔,因其特有的沉浸式、多感知式的交互特点,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并以一种更为直接与亲切的用户体验方式,在较为自然的情境中传递有效商业信息。虚拟现实技术所对标的行业契合度可谓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的革新带动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发机构、科技公司致力于虚拟现实软硬件的开发与研究。另一方面,虚拟现实相关行业的迅速崛起,要求大量专业人才补给。目前,虚拟现实专业人才输出良莠不齐,其中大部分的从业者是通过相邻专业转行而来,专业科班出身的可谓少之又少。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企业对其求贤若渴,行业发展也因此陷入窘境。
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绝对核心,承担着专业人才输出的重要责任。由于我国较国外在虚拟现实技术人才培养上起步较晚,专业积累不深,专业师资相对薄弱,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短板较为突出。就虚拟现实行业而言,虚拟现实产品研发和制作专业性强,且对行业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高,其中不仅包含了对交互功能的开发与实现,同时也需要基于设计审美,实现虚拟展示题材上的创建与应用。这便要求虚拟现实专业人才标准,是一种基于既懂“技术”又懂“设计”的“复合型人才”。而高校在师资与教学积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如何稳步、增量输送人才为社会、行业发展所用,是当下行业发展对高校虚拟现实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任务与新挑战。
2020年2月21日,在《教育部公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通知》中“虚拟现实技术专业”正式获批。[2]鉴于虚拟现实专业成长积淀,虚拟现实技术专业可谓襁褓婴儿,有关专业的建设性意见积累甚少。面对社会对高校专业人才的迫切输出要求,通过从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入手,对标虚拟现实技术的现有关联学科及专业,结合市场专业人才定位需求,从专业人才培养行业对口粘合度出发,尝试扩宽虚拟现实专业建设的可能性。
根据主流招聘网站数据显示,虚拟现实相关行业主要人才需求缺口一半以上集中体现在内容开发、美术设计与制作两个方面,此外,交互设计、内容策划、嵌入式开发需求量也占比也相对较高。结合行业发展需求、高校学科发展与积淀,反推当下高校学科中的关联性专业,并根据专业特点,有倾向性地开展虚拟现实人才培养专业课程方向。
计算机类、艺术设计类教育在国内相对起步早,大部分高校都已设立相关专业,基本已形成相应的学科链,学科基础扎实,整个教学体系相较更为稳定与成熟。在教学积累与师资配比上,较好满足该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专业人才培养周期经过几论的毕业、实习实训打磨,基本已形式良好的教学闭环。就目前虚拟现实技术专业才刚起步,人才输出量少。根据院校自身的学科积淀与成熟度,在制定虚拟现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依托计算机、艺术设计类现有专业群,以专业方向课为课程建设切入点,结合现有计算机类(如计算机科学、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等)、艺术设计类(如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开设方向课程。分别就VR/AR数字展示(基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方向课)、VR/AR交互技术开发(基于计算机类专业方向课)对学生进行培养:基于计算机类专业VR/AR交互技术开发方向,主要为培养虚拟现实技术中交互功能实现,专业软硬件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专业人才。且在虚拟现实内容的制作设计与创作方面,基于该技术题材展现设计要求,且需要结合较强的三维虚拟构建美学素养及能力创造,在艺术设计类专业VR/AR数字展示方向课中设置该方向的培养计划。
两个培养方向共同组成虚拟现实人才培养的完整闭环结构,紧密相连。两个方向学生在了解完整虚拟现实产品制作的全流程中,既具有本学科的专业性,又有虚拟现实人才培养的倾斜性与主次性,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VR/AR数字展示艺术方向的学生培养主要对接企业中负责设计建模、特效、动画、全景拍摄等工作的操作,要求具有高质量的特效、建模、后期的设计处理能力,良好的审美与设计素养,且具有良好的分析与探索实践能力。而VR/AR交互技术开发方向学生主要侧重于企业虚拟现实的应用开发、交互功能的实现。要求具有编写较高品质、清晰、简洁的代码能力,且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与实战对接,实现全方位地参与虚拟现实产品的整个开发与创作过程。
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不仅加速行业的融合,同时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高标准。就高校虚拟现实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而言,并不仅仅需要考量人才输出的数量,更需要立足行业所需,保质保量的将专业人才输出到对应岗位上,让专业对标行业,让学生毕业即就业。目前,高校专业短板较为集中在师资与本专业教学经验两个方面,虚拟现实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小到课程案例大到课程体系建设都在踉跄中摸索,也因为专业太年起,师资积累也相对紧张,教师在专业教学经验的积累、项目素材的积累上都需要在实践与教学中通过更多时间成本,进行不断打磨。而基于产教融合发展,可让学生高效对接企业,将企业的实战项目及经典案例引入课堂,增加了企业对标专业,项目对标课程的针对性。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如同参与项目实践本身,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真正实现工程师、教师、学生的的高效融合。通过产业、企业、专业的有效对话,反哺专业人才培养措施与体系,让工程师、项目经理甚至是企业高管参与课程的制定与改革,并由学生、教师、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共同实现知识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3]以此更好地探索虚拟现实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能性。主要有如下几点阐述:
根据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以及高等教育学科目录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需求,结合专业特点与专业教学经验,校企共建专业团队,按照专业的培养要求加强主干课程建设,立足于本科课程设定专业基本培养标准,完善和细化两个方向专业课程的培养方案。着重将两个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建设内容打通,包括两个专业方向的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完善教学培养目标体系,并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项目实践”四个层面逐级递进并完善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使其形成长效链接与闭环。在专业基础与企业思维构建方面,结合企业专家到校开展专业规划与市场定位讲座,以及专业基础导论课程的双重引导,让学生入学即树立企业化角色学习思维;在专业教育的认知方面,增设学生的暑期认知性实习课程,带学生深入企业、产业第一线了解并加深行业业务、行业现状和发展;在专业教育的技能提升方面,结合科学研究方法、市场分析与项目定位、创造与创意思维以及业务协作意识等方面进行训练、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实验教学;在专业综合中的专业实践方面,加入企业实战经验分享,或结合相关专业比赛,将比赛引入课程实践教学,并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提升专业的校外知名度与影响力;在专业综合的毕业实习和设计环节,对标专业产业群,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提升专业职业化认知。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学习情境入手,按照能力标准、技术要求等方面探索并确定课程改革设置方案。与合作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核心的专业建设,构建基于虚拟现实本科专业课程方向体系,实现“行业+企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当前虚拟现实领域的人才需求情况,整合产教融合现有资源,结合课程定位与学科特点,在课程的教授方式上,继承传统教学方法里的优秀内容。注重教学手段上的革新,贴合教学内容,突破传统课程教学体系中章与节的链接关系,引入项目化的教学模块,将启发式教学及竞争激励手段引入教授过程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于此同时,通过企业丰富真实案例实训,注重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相当一批课程上,突破传统教学方法,采用项目课程教学,每个学期设置课程实践,第七个学期开设引入企业最新综合实践项目,构建课程中的企业实习、项目实训的教学培养体系。通过将现有企业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独立的解决现有设计与创作问题,培养项目逻辑思维,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手段,设立创意思维开放实验室,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新思维的空间,最大限度地 培育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学生从学习者到企业工作者的角色转变,使毕业生能够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依托企业自身平台或第三方教学平台,通过企业工程师实时直播、在校教师现场答疑,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模式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在线上:企业资深工程师引入最新项目实例讲解,线下:学院专业课老师维持教学秩序与现场答疑指导的双向方法,实现将企业最核心技术优势,更为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在场学生,以此提升学生实战经验以及职业化能力。“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教学”不仅解决了资深工程师“进校难”的问题,同时也为在校教师提供了一种企业经验积累的有效途径。在校教师在与资深工程师交流备课过程中,甚至在实时教学的现场都能不断积累案例教学资源,在此过程中,在校教师不仅是一个专业知识的教授者,同时也是一个间接学习企业实战经验的课程参与者,实现“教”与“学”的高效同步。
在产教融合驱动下,企业工程师无论在“线上”或“线下”直接参与教学实践本身,极有利的充实了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工程师”与“教师”的直接讨论与对话,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教师对专业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技术的双向提升。通过二者的互动与教学经验交流,提升本专业教师“双师型”师资比例。可利用工程师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上的扎实功底,建成一支较为稳定的兼任教师师资队伍,侧重于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实训内容,发挥工程师的技能优势与特长;另外,也可通过高效选派本校专业教师到有关企业进行专业训练,在日常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中,积极引导并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提升与学习,让专业教师真正走出去,并将在行业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内化到日常课程教授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整个过程,需要结合包括前期岗位准确定位、过程评测机制、考核报告等一系列监督体制,将教师的企业实训落实到实处,真正实现专业技能上的提升,补足师资短板,真正做到“以学促教,以学促发展”。
企业在参与专业教学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产教融合特色,整合校企双方资源优势,通过“2+2”或“3+1”的合作模式,将企业实践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从紧密联系到功能互补,[4]并让企业专技人员真正参与专业教学。将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有侧重点的进行训练与加强,也可通过将企业承接项目作为学生实训的项目素材,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对优秀作品设以奖励机制,企业也可结合每个项目的技术目标及客户需求选择是否采纳项目结果,在双方的不断磨合与探索中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针对专业课程设计方面,通过企业模块化的练习与实践方法,将专业知识细化吸收并了解各门专业课程特点,找到知识点间的内在关联性,通过反复练习,层层推进,以此逐步提高学生信息收集与整合技能,提升逻辑架构能力。通过专业讲座,创新企业实训课程,小学期模块化训练等合作方式,借力企业丰富的岗位资源,推进学生参与一些VR/AR相关企业从事设计、编码、研发等工作。以此,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素养与技能,更好的为企业、行业所服务。
产教融合是建立在多方共赢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机制。对学校而言,在与企业对接、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对专业人才需求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的敏锐度。更准确地定制人才培养目标,顺势把控人才培养方案定制中的创新点及突破口,改进并更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精准定位企业人才需求。在专业招生宣传方面,可基于产教融合中的具体成效,让学生及家长直观地了解到专业学习的社会价值与发展前景,充分展现专业实践强项,提高本校专业在学生、家长心中认可度,进而不断累计本校专业的社会认可,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形成品牌特色。[5]对学生培养方面,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定位为专业教育的核心硬实力。让学生真正走出去,和企业需求、专业技能对话,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客户,促进专业素养与实战技能的积累与提升。在技术技能的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企业的先进文化。[6]让学生置身企业领略企业文化并更好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归属感,乃至对专业行业,甚至是对行业氛围与文化产生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就业对口率,树立正确的职业形象。作为培养人才和用人单位双方,有责任且有义务地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来推动虚拟现实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壮大,共同创造“创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7]。
产教融合并不仅限于企业与高效专业上的有效链接,它的深刻内涵是让高校真正走出去,真正了解行业、掌握市场规律,内化为人才培养机制,反哺教学本身。它的最终落脚点是为培养专业人才所服务,也是将“行业+企业+专业”的深度合作转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利手段。通过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对标企业需求结合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以“产学合作,共谋发展”的方式,链接辐射带动虚拟现实技术人才培养,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信息和资源,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更为优质人才的有效保障,以此促进行业发展的良性闭环,最终实现虚拟现实行业的长效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