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多重内涵新解 *

2021-12-06 08:25刘籽婧赵善庆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刘籽婧,赵善庆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既是指导大纲,同时也是宣言书,它不仅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思想理论以及方法论上的指导,也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在创新继承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之上,培养既能担当历史重任也能完成时代新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历史和现实双重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使命

爱国主义既是亘古不变的优良传统,也是历久弥新的时代主旋律。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淬炼中,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血脉和精神底色;在中国人民前途道路探索的锻造中,爱国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和动力源泉。

(一)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民与土地、故乡以及国家产生了依赖和情感,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让中国人民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之情,儒家传统思想引导中国人民树立忠君爱国、协和万邦的思想意识。正因如此,早在古代中国人民就展现出弦高犒军、戚继光抗倭等反抗侵略的爱国之举。近代在遭受列强入侵时,中国人民进行了反侵略的爱国斗争,从民间自发的三元里抗英、爱国官兵的甲午中日战争到全民族统一抗战,都展现出了一种原生态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中国人民积极投身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在继承革命斗争精神的基础之上,凝聚出如红旗渠精神、奥运精神等具有时代性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导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引导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并将其创造性转化为具有爱国底色的时代精神。如:靠着步行和自行车日夜兼程奔赴武汉战场的最美逆行者甘如意,推迟婚礼前往湖北抗疫一线的护士王珲,等等。青年一代成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主力军,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担当,凝聚出以爱国主义为底色,将科学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抗疫精神。

(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是每一个时代的接棒人,是爱国担当的生力军。在革命战争年代,青年是救亡图存的一代,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掀起了一场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以其磅礴之力将爱国主义推向高潮。此后,一批批有志青年纷纷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如:在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年仅24岁的共产党员尹沛霖,严刑拷打仍坚定革命信念英勇就义的王德三、王复生兄弟,等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是建设国家的一代,如:钱学森等一大批海外学子冲破海外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投身于中国的科学事业报效祖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是强国富民的一代,如:平均年龄35岁的北斗团队,中国5G技术最年轻的核心研发人员申怡飞,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展现出青年一代的爱国担当。历史证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是由一代又一代新人接续奋斗而取得成功的”[2]。

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育新人摆在重要位置,根据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相应的培育目标和要求。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基于历史与时代双重任务的考虑,指出青年一代的使命就是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同心同向同力,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同时,这也意味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当代青年必须深刻了解当前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方位,明确其身上肩负的历史重任和时代新任,展现出青年的爱国担当与责任。为此,新时代青年既要有足够的信心去相信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也要有坚定的毅力为实现中国梦奋斗。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

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的把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题,以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为本质要求,从而确保大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题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目标导向。就国家层面而言,要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当前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历史任务,正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这就要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拥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为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就民族层面而言,要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要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要突出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大学生与各民族友好相处,从而激发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从而形成多元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情感。就个人层面而言,中国梦集中体现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唤起爱国主义传统的清醒剂,也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营养剂。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从小抓起,还要贯通于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课中,更要贯穿于各学科体系之间。

其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爱国主义教育为其提供战略支撑。当前,我们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我们不仅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这一目标,也面临着来自经济全球化、社会思潮以及自媒体等带来的挑战与危险。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同时也带来了民族认同危机和国家安全危机,爱国情感淡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削弱。各种社会思潮碰撞交流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如: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虚构、歪曲历史将中国共产党与国家以及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从而动摇大学生内心的爱国之情、拥党之念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信心。自媒体在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思想意识造成消极影响,也给国家信息安全带来威胁。为此,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将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以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为本质

“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于五四运动以来历史发展逻辑之中,高度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之中。”[4]为此,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凝聚出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爱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实践的领导核心,爱国必然爱中国共产党。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自成立就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武装斗争。虽然中途面临大革命失败后大量党员被捕被杀,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一路艰险,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等种种困境,但并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内心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他们依然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最后的胜利。

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爱国必然爱社会主义。当中华民族面临着救国存亡的民族危机时,中国人民纷纷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爱国主义的时代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此后,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创新继承和发展爱国主义传统,从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扫清历史障碍到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道路,从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党带领人民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不断前进,在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也不断融入到社会主义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国主义也成为了历久弥新的时代主旋律。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模式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突出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以及不同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构建内容全方位、过程多层次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新模式。

(一)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

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深化全方位的教育内容。通过“四史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史实基础之上,才能深刻理解来时路,从而更加坚定去时路。通过红色传承教育,带领大学生重温红色记忆,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和精神,从而传承红色基因。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挖掘其背后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在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开展爱国情怀教育。通过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了解国家安全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在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的基础之上履行国防义务。通过以上四个基本方面的教育,既实现了历史知识、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国家安全知识的理论结合,也实现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军队文化的史事结合,更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历史知识的史论结合。

明晰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层次,体现多层次的教育过程。爱国情感是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的心理结构,爱国情感的培养有一个明确的逻辑层次和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要兼顾“知、情、意、行”四重维度。[5]“知”就是要知道中国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国所处的历史新方位和国际新形势,从而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情”就是抵御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培养理性的爱国之情,坚定爱国追求,树立爱国情操。“意”就是强国之志,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从而引导他们敢于直面挑战和风险,发扬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行”就是报国之行,积极鼓励学生在实现梦想和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

(二)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理论教学的主渠道,通过教师说理学生思考之间的良性互动开展爱国主义理论教学;“通过多课高效联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创新,既协同联动,又各有侧重,不断筑牢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6]。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通过学习“四史”深入了解中国人民和历史选择理论、选择政党、选择道路以及选择改革开放的原因和过程,发现其所蕴含的历史规律和经验。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将其放在长时段的历史时空里去理解和分析,从而树立学生的大历史观。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爱国主义实践教学的主阵地。由于国家政策和价值导向的影响,爱国主义基地的作用日益重要,也成为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选择。如近期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参观红色遗迹、重走红军路、唱红歌等形式多样的红色传承教育,弘扬传承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重大纪念活动或者传统节日是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时机,如在建国70周年之际,各地高校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为祖国献礼,运用合理的时机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从旁通过仪式礼仪的协助,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体验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相比课堂理论教学,现场的参观体验和宣传人员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传统教育与休闲方式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做到了寓教于乐。

正因如此,许多高校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体验现场教学后进行演讲、宣讲,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有机结合,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四、结语

基于时代主题以及社会矛盾的变化,爱国主义教育被赋予了新使命、新模式,对其也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和新模式解决了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新要求回答了中国当前需要弘扬的爱国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为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就呈现出总体要求更加明确化、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更加时代化的特征。当前,中国开启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这是继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又一个伟大挑战,这就要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其凝聚并激发人民力量,为接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