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有机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2021-12-06 07:06赛,刘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自然界有机马克思

张 赛,刘 魁

(1.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2.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工业革命与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令人类欢呼雀跃。但随之而来的是以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短缺、物种灭绝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人类头顶。面对病毒般侵略的生态危机,人类需要反省对待自然的态度、观念和行为,重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正确准则。马克思重新诠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关系,反对近代以来将自然视为机器和实体的机械自然观,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既承认自然自身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一面,又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将自然作为人类肢体延伸而同人类化作有机整体。因此,有必要系统地阐明马克思的有机自然观,包括其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为缓解甚至解决生态危机,清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有机自然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在借鉴和批判伊壁鸠鲁朴素能动自然观、黑格尔唯心主义有机自然观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将各种理论精髓和自身思想火花、实践经验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以唯物主义和有机论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独特的有机自然观。

(一)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朴素能动自然观

马克思比较分析了伊壁鸠鲁与德谟克里特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异,肯定伊壁鸠鲁对宗教目的论的批判,获得关于自然界深刻的唯物主义认识,进而论证人类自由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描绘出一个自由和自我决定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渐渐厘清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伊壁鸠鲁超越了德谟克里特原子论的机械性和决定性,认识到偶然性和自由的可能性,人类的思想不再归结为自然面前被动的感觉。“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却把伊壁鸠鲁同德谟克利特区别开来了。”[1]30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在德谟克里特那里是不存在的,但是只有第二种运动才能较好地解释偶然性。只有原子的偏斜,相互碰撞和冲击,才能产生自然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事物。因此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一种能动的、偶然性的理论,马克思明确指出,“因此,从历史上看有一个事实是确实无疑的:德谟克利特使用必然性,伊壁鸠鲁使用偶然,并且每个人都以论战的激烈语调驳斥相反。”[1]27正是这种偶然性、原子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人类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这说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是,伊壁鸠鲁将自由归结为单纯存在于自我意识中的自由,面对外界现实不做合理的抗争,而是追求精神和自由的独立。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定在的自由不能离开自我意识外化产生的物质性存在,定在的自由就是现实的自由,只有丢掉抽象的个别性而使其成为物质才能到达自由彼岸。自由的实现绝不仅仅是自我意识和观念中的自怜自艾。马克思指出,“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就被设定为外在化了的、同它自己的本质不同的定在”[2]。

而定在中的自由并不绝对,需要进一步需要人类客克服自身的制约,达到自在自为的状态。人类具有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种束缚,即人类内在野蛮的、非理性的欲望冲突,还有外界的物质环境。人的自由问题如同原子之间的排斥离开现实的排斥仅仅停留在自我意识之中,定在中的自由和自在自为的自由都无法实现。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起社会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人类才能摆脱定在的纯粹自然状态和孤立个体的野性状态。

马克思认为,自由的问题不能抽象地理解,实现自由绝不能将人与周围环境割裂开来,把二者对立起来的方法也是不可取的。人类不能被看作是抽象的个别性,要将人类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综合起来考察,这样才能够解决自由问题。这个时候马克思已经看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人不能脱离自然存在,必须将其放在周围环境中对待。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否则只会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只有在环境中人的自由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有机自然观

众所周知,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建立起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唯心主义体系,覆盖美学、伦理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并极大发展了辩证法。黑格尔从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的唯心规定即绝对精神出发,描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历史,揭示了其发展的阶段和内在必然联系。黑格尔在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第二阶段——自然哲学,主要论述了他的唯心论有机自然观。总体上来看,黑格尔将自然界视作一个理念透视下辩证发展、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虽然从根基和过程中贯彻着绝对精神。

首先,在黑格尔那里,自然的存在是理念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我异化和外化的结果。黑格尔宣称,“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外在性就够成自然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自然才作为自然而存在”。“自然是自我异化的精神。”[3]20黑格尔这里对自然的阐述是清晰的,在他的哲学建构中,自然是理念的否定性存在,是理念自身内在矛盾扩散开的结果。同时外在性构成自然的规定,这就是自然的起因和本性。这里的外在性是相对理念内在而言的,不是指自然界相对人类在内的外在优先性,理念的自我异化使得自然获得自身规定性而得以自我显现。

其次,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由众多阶段够成的活生生的、统一的整体。黑格尔指出,“自然必须看作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3]28自然不是自然科学上所凝固的孤立的静态物,而是运动发展着的有机的整体。自然整体在内在本性决定着自身由一个阶段不断发展转化为另一个高级阶段。

最后,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自由贯穿着自然发展的整个过程。有机统一体可以自己产生、创造自己,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内在目的性的自我复归的循环过程。“概念按照发展的使命,进行合乎目标的发展,或者如果人们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进行合乎目的的发展。”[3]34“真正的目的论考察在于把自然看作在其特有的生命活动内是自由的,这种考察是最高的。”[3]8自由恰恰是自然发展的内在合目的性,也正是自然的这种内在目的使得自然是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自然是一个统一的理想的有机整体或生命。

黑格尔自然观中的唯心的部分虽不可取,但是自然观中有机、整体思想有其合理之处,不应遮蔽。黑格尔关于自然界中无机领域向有机生命领域的发展,以及将自然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整体来看的观点对以后现代科学中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科学理论产生很大影响,尤其对马克思有机自然观的建立产生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很好地吸收了其中关于有机体思想的合理之处,并指出精神外壳下的自然的谬误,“对他说来整个自然界不过是在感性的、外在的形式下重复逻辑的抽象而己。”[4]179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建立其深刻的关于自然实在的有机自然观。

(三)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代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基础上深入了解到自然的生成属性,破除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迷障,认识到有机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有机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给有机自然观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

费尔巴哈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新哲学”,以区别过去传统的唯心主义哲学,他经常讲自己的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两个:自然界和人。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个现实的、感性的无限的、永恒实体。自然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是无意识的,不是上帝或者某种绝对精神、纯粹逻辑派生出来的,自然界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始终存在和变化。这是与黑格尔的哲学理念针对相对的。费尔巴哈指出,“我所说的自然界,就是人拿来当作非人性的东西而从自己分别出去的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本质之总和。”[5]591人类应当按照自然界或者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精神,是在任何精神状态之外存在的。

费尔巴哈在物质本身找到了自然的基础。自然界涵盖了我们所所知的一切事物,如果我们的感官觉察不到他们,那么这些事物根本不存在,不存在任何不可感知的“自在之物”。费尔巴哈强调物质世界是客观的、丰富多样的,而且这种多样性在起初就是这样,并不是由于背后某种精神实体的作用而派生出来的。

费尔巴哈可以说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另一方面他的自然观又是抽象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直观的、纯粹的。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本真基础,是人们感性活动的对象性存在。自然界在外部保持着优先地位,人类在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依赖自然界,但是我们居住和生活的世界并不是始终如一的世界,而是人化后的自然界。对此,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6]

总体而言,费尔巴哈那里的自然观是一种抽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没有看到自然界中人的超越性、能动性的一面。这种抽象自然观对于马克思反对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学说起到过渡性、批判性的作用,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自然观,汲取其中唯物主义的合理养分,为形成现实的唯物主义有机自然观做了扎实的基础。

二、马克思有机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的有机自然观是马克思借鉴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运用有机论的视角和方法来看待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思想理论,是相对过去割裂人与自然关系、将自然当作抽象实体而言的一种有机论的自然观。马克思既承认自然是一种先天性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原生的自我发展着的生命有机体,又看到自然在历史过程中成为人类派生的无机身体存在,人类将自然纳入自身机体生长共同进化。在综合分析之后,马克思用“新陈代谢”来形容和表述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自然是原生的生命有机体

马克思将自然看作内部相互依存、持续运动的有机生命体。马克思指出,“但是同时应当要求我们的作者对自然界作更深入的研究,把自己对各种元素的初步感性知觉提高到对自然界有机生命的理性知觉。在他面前出现的将不是混沌的统一体这个幽灵,而是有生命的统一体这个精灵。”[2]332自然不再是机械式冷冰冰的静态实体,而是动态化的内含人类在内整体生成物。

“世界表现为一个统一的体系,即一个有联系的整体,这是显而易见的……”[7]663“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7]409这种自然有机体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存在物,大至宇宙星系,小至行星地球,是包括充满劳动分工的人类社会甚至其他智慧文明在内的大系统。

自然界是生命的统一体的精灵,其内部之间各种元素总是保持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统一于自然生命共同体之中。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部分服从于整体,从生命整体角度而不是先天个体差异本身出发,做着不同职能的活生生的运动,经历着从繁荣昌盛到衰落死亡的过程。“它们在不断地相互转化,单单这种转化就形成了地球的物理生命的第一阶段,即气象学过程,而在有生命的有机体中,各种元素作为元素本身的任何痕迹全都消失。”[4]178

当然,在哺育出人类之后,自然界虽然保持着优先地位,但是情况已经大大不同。

(二)自然是人派生的无机身体

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4]95与人毫无关联、时空上远古久远的、处于未经勘探的原生自然,固然有其自在价值,但是如果永远不能与人类发生物质交换,满足人类审美、道德和心灵的价值需要,那也是虚无缥缈、毫无意义的。

那么自然的意义和价值何在?马克思给出了答案。马克思指出,“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4]95正是自然界丰富多样的各种动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存在,才使得人类自然科学中各种数据、各种公式能够得出,让人们拥有可靠的对象得以研究,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素材,人文社会科学中各种形象、理论才能够出现和拥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自然界是人的必须事先加以认识和消化的现成的精神食粮。“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4]97因此,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直接的生活材料和间接的实践工具,通过劳动和工具延长自身的肢体,使得自然成为自身的无机身体从而与有机身体合二为一,不断地维持自身的生存、繁衍和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将外部自然纳入自身机体,也就是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人类在使得自然化作与人一体的无机身体之时,同样在改造整个无机界,“动物只生产自身,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4]131人类生产出自然界从未有过且不可能生产的产品。因此,人类是属人的具有自我意识的类存在,能够依照自身目的去改造自然界。

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世界历史就是在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实践劳动创造出来的。实践劳动是一所架在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

因此,自然是作为人类肢体的延伸即无机身体通过劳动与人类一体化。人类通过劳动将外部自然(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纳入自身机体生存系统,既保证自身机体的生存与发展,又延伸自然演化下的肢体。“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已与外部自然相耦合而形成一个新的生命有机体,外部自然作为人的身体的扩张,构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人则借助于把自然物本身变成他的活动的器官,去支配和控制这一生命有机体。”[9]207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一词最早是由1815年一位德国生理学家提出的生理学现象,30年代和40年代被大部分德国生理学家所采用,表示人的身体内部“身体内与呼吸有关的物质变换”。1842年,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在《动物化学》一书中,扩充了这个概念的内涵,使之具有农业化学和生理学的含义,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认为,“新陈代谢”概念的生理有机体的使用,至今仍然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方法论的关键范畴。生物体复杂的新陈代谢交换使整个机体(或特定的细胞)从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中汲取物质、能量,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新陈代谢生物化学反应将它们转化为机体发育所需的营养组织成分。此外,新陈代谢概念过去经常用来表示有机体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调节过程,控制着二者之间复杂的物质交换。自然界充斥着这样的新陈代谢,这在当时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马克思没有停留在李比希等人对“新陈代谢”的使用,而是以“新陈代谢”来描述劳动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新陈代谢这个概念。其一,人类通过劳动在自然与社会之间引起的新陈代谢相互作用。这里的自然和社会是指在两个开放互动的相对系统,他们之间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传递、转换等。其二,马克思社会层面上使用新陈代谢概念,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产生出的复杂的、交叉性的动态关系,以及引起的人类非自由问题。如果说第一种的新陈代谢概念对于社会与自然之间互动关系具有特定的生态意义,那么第二种则是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意义,尤其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引起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断裂的批判。福斯特认为,新陈代谢概念,以及包含着的物质交换和调节活动的观念,使得马克思对于来源于人类劳动的人类和自然之间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交换给予更加完整而科学的描述。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10]马克思以新陈代谢诠释出自然和劳动是人类生存的一般条件,劳动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人类利用劳动调节自身生命活动及维持与自然物质交换平衡。同样的,新陈代谢断裂还具有社会批判的意蕴。新陈代谢断裂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使得土地费力下降,日益贫瘠和酿成城市中不断增长的普遍污染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中大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土地的剥削,食物和服装纤维源源不断从农村进入城市,使得土地营养成分流失,变成一个“不可修复的断裂”问题。

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概念“抓住了同时作为自然和肉体存在的人类生存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了发生在人类和他们的自然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7]519

三、马克思有机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有机自然观在当今时代发展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其有利于深化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进一步认识,利于反思当前人与自然的冲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整体协调发展的意识,促进社会上良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一)树立人与自然整体协调发展意识

自然并不是游离在自然界之外,而是身处在自然界之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站在自然面前是一种受动性存在,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即使人类灭亡,那么自然仍然可以演化和培育出新物种。那么保持对于自然的崇敬和尊重是必要的,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行事。但是自人类掌握各种科学知识、技术工具以来,其主动性大大增强,以自身的角度去揣测和分析自然的属性,自然的本质不再能够自如的展现在人类面前,这样就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分离。人类以外在对象的异在来使用自然材料,以打量器物的态度来扫描事物,从事生产活动,使其成为头脑中工具化的抽象,这样造成人类与自然之间深刻的裂缝。人类自认为对于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了然于胸,可以按照自身的任意意愿去改造自然。可实际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1]116

人类必须站在自然界之内,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与自然共处。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各自敞开心胸,真诚相待,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发展。人类需要认识到,人类是由自然和劳动创生出来的。人类应该在自然和自身创造过程中,在创造的世世代代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中,将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由此看来,马克思有机自然观有利于人类认识到世界与人命运同体、休戚与共,树立人与自然整体协调发展的意识。

(二)推动社会发展良性的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强调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活动中物质和能源合理和循环持久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正反馈流程,尽可能较小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有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关系是通过劳动来控制和调节的,人类必须团结起来作为社会化的人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断裂。马克思认为应当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恢复物质、能力的流通于交换,这些具体措施有废料再利用、节约利用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等,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基本符合,或可称之为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这些为中国发展良性的循环经济提供了思想支撑和实践借鉴,有利于刺激与应用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

所谓的废料,几乎再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种废料都不是绝对的无用物,需要人类对其构成元素和性质加以分析,选择其中可以再次使用的要素投入到再生产之中。循环再利用同时就是一种节约,而机器改良的使用也会较少废弃物的排放,这又是一种节约。废料的减少和循环利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机器的改良。

可见,马克思有机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循环经济思想,有利于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发展,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在现实和实践上推进新时代中国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促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有机自然观有助于在实践和行动上给予生命共同体构建指导,推进新时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在克服劳动异化之后,劳动实践得到升华,社会化的人通过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的矛盾彻底得到解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才能置于共同控制之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脐带重新恢复。人类不再受自然的统治和物的压迫,私有制被消灭,人类能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人类对自然不再抱有敌意,而是当作肢体的一部分和延伸,爱护人类的无机身体,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过程中让自然展现出自身的本质。自然不再作为人类的外在物和对立物,而是作为维持自身与其他生命形式的整体环境,人类也不再游离在自然界之外,而是身处自然界之中,与其他物种族群一同生存和生活在生命共同体之中。

我国在吸收和继承马克思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思想。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2]自然是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的有机整体,是各部分要素相互依存而不断发生新陈代谢运动的生命有机体。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生关系。人类必须统筹治理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加深自然中气候变化周期、生物循环原理等规律认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今天的智慧城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将人类、技术、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智慧城市中的经济发展遵循了联系和发展的原则,这样的经济模式考虑了城市环境的可承受能力,不仅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也尽可能保护环境。[13]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马克思有机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有机自然观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理念和实践指导,有利于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

马克思的有机自然观,在发生学的意义上重新诠释了原生自然机体和次生人工机体,并且深度探讨了历史发展中人与自然之间通过劳动进行的新陈代谢相互作用,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马克思的有机自然观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理念和实践指导,对于破除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对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猜你喜欢
自然界有机马克思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马克思像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喝有机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