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琳,刘 超,田志芳,张江宁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主要包括燕麦、荞麦、谷子、黑豆、芸豆、绿豆、高粱、青稞、胡麻等。中国是杂粮主产国,其中谷子常年种植面积达300 万hm2,总产量500 万t,居世界第1 位;荞麦的种植面积达130 万hm2,总产量为97 万t,居世界第2 位,我国还是糜子、绿豆、小豆、绿豆、燕麦和豇豆的主产国。山西省具有丰富的杂粮资源,是谷子、燕麦、高粱、荞麦、胡麻的主产区,是重要的杂粮原料生产基地。
杂粮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含有降“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和有益于心血管健康的功效成分,可以作为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的优质原料。杂粮产品除了以原粮出售外,还可以独特的营养价值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如燕麦含有β -葡聚糖,开发出燕麦膳食纤维(β -葡聚糖存在于燕麦麸皮中)[1-2];苦荞含有黄酮成分[3],开发了苦荞茶产品。此外,杂粮在出口贸易中相比其他农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国外市场的价格高出其他农产品数倍。
杂粮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杂粮产业是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在产业,小杂粮产业开发是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优势所在。杂粮产业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现阶段杂粮产业出现的问题有:①杂粮产量小;②杂粮产品主要以原粮为主,加工产品低端,由于饮食习惯的原因,消费者对产品的可接受度不高;③由于宣传力度有限,杂粮产品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较少。
王燕利等人[4]从种子质量及繁育标准、栽培标准、产品质量标准、质量检测标准和加工储运标准等5 个方面对小杂粮作物开展标准研究。高伟等人[5]对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和标准化生产进行了研究,保护黑土地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白雪[6]研究地方政府推进小杂粮产业发展起到的指导、监管和引导作用,并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袁娟[7]对山西晋城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农业产业化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每一种特色农作物都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杂粮作为新型食品资源,是养殖业良好的饲料来源,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作物。为了进一步推进山西省优势资源产业化、规模化开发,将杂粮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为我国杂粮产业的总体提升提供有利的科技支撑;对山西杂粮产业及科技创新进行研究,对推动山西杂粮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杂粮资源,是谷子、燕麦、高粱、荞麦、胡麻的主产区,是重要的杂粮原料生产基地。2013—2016 年山西杂粮的种植面积变化不大,杂粮的高产品种和优良加工专用品种在科研院所的推广下大量种植,杂粮产量逐年呈递增趋势。随着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协助,山西省内建设有多个新的杂粮生产基地,栽培专用的加工或者高产品种,并且实现了种植标准化。例如,山西沁县的小米种植基地和大同的胡麻种植基地[8],使企业能够收购有质量标准的原料用于加工。
山西杂粮的主要产品还是原粮,经过粗加工简装或者精装进行销售。近年来,省内杂粮的加工方式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变,即由原粮简单处理后制粉,转变为将杂粮加工成杂粮面条、杂粮饼干、杂粮面包等特色食品,并且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杂粮营养保健产品(杂粮膳食纤维、杂粮茶),如燕麦片、苦荞茶等。
地方政府推出各种有利于杂粮产业的政策以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促进杂粮企业做大做强,并对杂粮产业进行资金支持,联合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建立杂粮研发项目,攻克杂粮产品研发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省内或当地建设展览馆、宣传基地、开展销会,扩大杂粮产品的影响力,协助企业建立网站,促进杂粮的销售[9-10]。
(1)杂粮的种植区域小且分散,还没有形成规模,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机械化操作(收割、浇水等)。杂粮产量相比大宗作物还是较低,大企业对杂粮产品的定位多为特色产品,只用于小规模生产,原料量不足或品质参差不齐导致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
(2)杂粮加工及产品研发方面,主打产品以粗加工(去皮制粉等)产品为主,品牌产品或地方标志产品也以原粮为主,对杂粮的精细加工虽然获得了一些产品,但质量品质参差不齐,消费者接受程度有限。此外,杂粮精加工没有能提高杂粮品质的关键技术,导致杂粮加工的门槛较低,同类产品多且竞争力不强,没有代表性的品牌产品,只能在当地占有市场,国内市场占有率低。杂粮新产品研发从设计到量产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这里面不仅关乎产品开发的科技人员,更是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需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推广等部门协同作战,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大[10],企业一般只设有检测部门,缺乏杂粮产品研发的硬件设施。杂粮产品创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杂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从产品的研发初衷到产品的市场化需要较长的时间,市场的多变性导致创新具有滞后性,不利于市场竞争。杂粮科技创新存在同质性,不同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往往在产品的开发上存在同质竞争,一方面是受到市场的驱使,另一方面可能是企业自身机制导致[11]。
(3)企业缺乏现代商业思维,宁可多加几条杂粮生产线,也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杂粮新产品研发和现有产品品质升级上,还停留在以量多来获利,缺乏高端的杂粮产品。此外,现在省内生产杂粮的企业多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对现有的状态基本满意,当杂粮形成优势产品后,不能有效抵制外来资本的侵入。有的企业研究一些新的产品,但由于对市场的估计不足,产品的定位不准确,产品本身的品质无法被消费者接受,再加上生产杂粮的机械设备能耗过大,导致企业无法盈利,转向购买成熟的产品生产技术。
(4)杂粮加工机械化设备还比较落后,虽然有很多杂粮生产设备,但都是从主粮生产中过渡而来;杂粮产品的品牌建设不足,缺乏中高端产品,产品不具有较高品质,不被广大消费者认可;产品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只停留在当地,产品在北上广的大型展销会上竞争力不足。
(5)杂粮市场环境存在以下问题:①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通,存在无序竞争;②生产方式落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③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差,营销观念落后,小杂粮生产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④品牌化效益不足,省外和国外消费者接受程度低、市场占有率不高;⑤本土杂粮龙头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带动性不强[12]。
(6)其他影响因素。居民的饮食习惯也影响着杂粮的消费,虽然杂粮被证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居民饮食习惯依然以主粮为主;很多杂粮的消费有地域性限制。例如,宁夏、青海、山西大同等地喜食胡麻油,山西人喜欢喝小米粥等,饮食习惯有地域性限制;加工成食品的口感也影响着杂粮的消费情况,杂粮加工成的食品由于富含膳食纤维,制作成的食品口感较粗糙,不被大多数人所喜好;由于杂粮的组成成分,虽具有特殊的营养功效,但其食品不易消化,适合特殊少数人群食用,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专用品种专业种植,扩大种植基地面积,基地建设要突出集中连片,形成产业优势区,一种杂粮集中种植形成规模化。模仿陕西建立丘陵种植地带,改良土地结构,从而便于机械化统一管理;联合大型企业,根据杂粮标准统一收购原粮,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研究建立优质的杂粮生产基地,发展规模经营,在杂粮优势区改造、建设一批杂粮产地批发市场,在北京等大城市设立杂粮直销中心;另外,还要在杂粮生产比较集中的城市规划建设杂粮展示基地和展销中心,以先进的国际理念和经营模式提供批发交易、展示直销、物流配送、进出口代理、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等全方位服务[13]。
杂粮以其所含独特营养成分及所具备的功能特性为卖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选择适合杂粮原料本身的加工方式,产品研发过程中应考虑符合群众的饮食习惯,研发能够被广大群众接受的产品形式;产品定位趋向中高端产品,研发具有保健功能的杂粮产品,研发具有时代感的杂粮产品;围绕杂粮产品建立品牌效应,使其在全国具有影响力;解决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技术问题。
引进外来资本共同解决杂粮技术问题,减轻政府研发产品和技术的资金投入压力。与国内外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共同解决杂粮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引入先进的杂粮加工设备,进行产品研发、市场调研、宣传等工作,在国内大中型城市(经济中心)推动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参与农产品博览会、产品展销会、学术会议等,扩大产品的影响力。
杂粮市场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杂粮的销售;“企业+农户”新思想、新发展道路的探索,从产品源头抓起,确保产品自身的品牌;由企业引导消费者建立杂粮文化旅游,建立企业自身的优势。②加强市场建设,建立营销体系,使生产向市场延伸、市场向生产拓展。③加强市场管理,坚持扶优打假。④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名牌兴产业、兴市场[14]。
提升杂粮加工科技含量,提高杂粮产品附加值。加强组织链建设,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创建名优杂粮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发展产品自身的再加工能力,拓展产品的市场链;挖掘培育企业品牌文化,建立产品形象,逐步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正确引导消费,切勿盲目跟风[15]。
杂粮新品种选育需要较长周期,产品创新性往往是从杂粮育种创新开始的,但是种子的发现、培育又需要一定的周期性,这期间耗费的时间长。现在杂粮的育种还是以高产为主要方向,对杂粮品种加工特性的研究多,但对杂粮品种加工品质、对加工专用性品种育种开发工作仍处于初始阶段。特色杂粮生产应当从单纯追求高产逐步转向注重高产优质方面,全面了解原料品质与加工产品品质的关系,通过加工适用性的研究,建立加工品质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同时将品质评价技术标准作为纽带,把育种、栽培、加工等各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16]。
加强传统与功能特色杂粮食品加工的技术研究,组建适应多层次研究开发的创新团队,研发出多种加工制品及新设备,带动一批加工企业的发展。然而共性关键技术特别是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开发投入较少,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精深加工比率的提高。特色粮油原料生产作为众多老少边贫地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栽培面积和经济比例普遍较大,开展加工品质与改性技术研究,进一步实现功能性提升是促进加工技术创新与升级,对推进产业和产区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农民增收及扶贫攻坚至关重要[17]。
杂粮成果转化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应用研究,科研项目选题侧重对解决生产上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提高成果转化的可能性。②构建杂粮科学技术创新系统,主要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特色,以省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县级综合试验站和村级服务点三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主,涉农龙头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广泛参与的新型系统。③建立杂粮科研推广系统,主要以“一体多元”为特色,由省、市、县、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村级农技服务点和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组成。④建设杂粮科研成果应用系统,建设杂粮信息支持系统,由政府支持,增加各个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