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奇志
(新疆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129 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新疆 奎屯 834032)
棉蓟马是一种靠吸取植物汁液为生的昆虫,属于昆虫纲缨翅目。幼虫呈白色、黄色或橘色,成虫则呈棕色或黑色。棉蓟马成虫体长1.1 mm,淡褐色。触角7节,末节很小。复眼紫红色。前后翅后绿的缨毛均细长色淡。卵长0.3 mm,黄绿色,肾状形。若虫淡黄色,翅芽不明显。蛹形似若虫,触角披在头上,翅芽明显。
2019 年北疆奎屯垦区的暖冬气候及2020 年早春的气候特点,有利于棉蓟马的安全越冬和繁殖。2019年冬季北疆奎屯垦区积雪薄,暖冬,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期较2019 年早了半月以上,这些气候特点利于棉蓟马的安全越冬。
根据调查,田边杂草、苜蓿和大葱上虫口数量比2019 年偏高1 倍以上。3 月下旬升温快,早春成虫或若虫在葱蒜地活跃,虫口数量大,4 月中下旬气温高,风频。从2020 年早春的物候来看,树木发芽显绿时间明显早于往年,早春寄主植物显绿早,为棉蓟马繁殖提供了食物,加之早播的棉田在4 月20 日后陆续出苗,为棉蓟马提供了丰富可口的食源,较有利于棉蓟马的发生为害和繁殖。
3.1 越冬方式。在北疆奎屯垦区,棉蓟马主要以若虫和伪蛹越冬,越冬场所为表土、土缝、土块及枯枝落叶下。有些还会在田外杂草中、树皮下等位置越冬,直到第2 年春天,等到温度适宜以后开始活动,待到棉苗出土以后再进入棉田。
3.2 温湿度条件。棉蓟马喜欢的温度为15 ℃~25 ℃,相对湿度不高于60%,这也是它们繁衍和为害的高峰期。一旦温度高于26 ℃、相对湿度达到75%以上,棉蓟马的数量和为害就会下降。
3.3 生活习性。棉蓟马个体小,能飞善跳,喜欢阴暗但温暖的地方,一般昼伏夜出,白天躲在叶子背面为害棉苗,阴天或晚上取食叶子正面,受惊后会潜伏于地表或土缝中;喜欢蓝色和白色,在有地膜和杂草较多的棉田中发生较早、较重。
3.4 为害时期。棉蓟马在北疆奎屯垦区于4 月中旬出蛰活动。日平均气温达10 ℃时,越冬代相继羽化,成虫即可取食活动。以2 龄幼虫较为活泼,常在叶脉两侧和靠近叶柄处聚集为害。棉苗出土后,蓟马开始为害棉田,当棉苗处在子叶期至1~2 片真叶期时,主要为害生长点,是造成“无头棉”的主要时期,也是棉田蓟马为害的第1 个猖獗期,尽管这时棉田蓟马密度不大,但常常潜伏在隐蔽处,有时又随温度下降而潜入土中,所以不易发现;此后,随着气温的迅速上升和其他寄主的成熟,棉田蓟马数量还会有一个急剧上升、达到高峰的时期,主要为害棉叶,是棉田蓟马为害的第2 个猖獗期;第2 个猖獗期后棉田蓟马数量急剧下降。
棉蓟马为害棉花,造成银斑、多头、皱叶等症状。棉蓟马从棉花子叶期开始迁入棉田,进地后,棉蓟马的成虫或若虫多集中于棉株的嫩头和棉叶背面锉吸汁液。棉花叶片被害后,叶背面流出汁液,创伤面愈伤后形成银白色薄膜,即银色的小斑点。棉花真叶长出后,顶心嫩头易受棉蓟马锉伤,为害期较早的形成“公棉花”或“无头棉”,棉花易形成多头分化,生长点生长出多叉多枝,形成“多头棉”,多头棉结铃少,生育期推迟,造成棉花生长迟缓。
5.1 在调查的基础上防治。一般早春邻近有花植物的棉田发生重,如葱、蒜、向日葵、苜蓿、梨树、海棠、苹果等植物;邻近小麦、豆科作物的也会发生重。在重点棉田进行调查,综合研判棉蓟马的发生情况,适时适期用药。
5.2 把握棉蓟马的最佳防治期和防治指标,用药要精准。最佳防治期是棉花齐苗至3 片真叶期,当百株有虫株率达到3%~5%,或百株虫口达到5~8 头时,由于棉蓟马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在晴好无风天气进行防治,一是要抓住早晚时间进行防治,棉蓟马一般受惊后会潜伏于地表或土缝中;二是防治时要全田覆盖用药,即棉苗和地面都要着药。一般进行2 遍防治。
5.3 配方施药。棉蓟马对吡虫啉、啶虫脒和阿维菌素等农药较为敏感,棉花齐苗至3 片真叶期(一般在4 月底~5 月上旬)田间天敌少,建议棉农选择吡虫啉+阿维菌素,或啶虫脒+阿维菌素进行防治。合理配药,使用20%或36%啶虫脒10~20 g/667 m2兑水40~50 kg;20%吡虫啉20~30 g/667 m2兑水40~50 kg;70%吡虫啉2~3 g/667 m2兑水40~50 kg,交替使用,防治蓟马,控制无头率、多头率在1%以下。纠正大水量低药量的错误用药方法,采用足水足药量施药。根据蓟马喜欢甜食的特性,在杀虫剂中加入白糖,来增强药剂防治的效果。也可采用棉花播种前拌种施药防治棉蓟马,拌种剂可选用吡虫啉、乙酰甲胺磷等农药。通过拌种施药的方式可降低害虫基数,达到保护利用天敌的目的,为棉花生长中后期依靠天敌来控制害虫打下较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