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琳 王贺鹏 孙志梅 王书聪
(1 涿州市农业农村局 河北 涿州 072750; 2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山药具有药、食两用功能,尤以其卓越的药用保健功能以及糯香可口的风味品质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已有3 000 多年人工栽种山药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较高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种植山药的积极性和投入日益增加,种植面积和范围也迅速扩大。地处冀中平原的潴龙河流域两翼的蠡县、高阳、清苑等地近年来山药产业发展迅速,尤以麻山药的原产地蠡县最为突出,种植面积已达5 000 hm2以上,产值10 亿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山药之乡”,2005 年当地的麻山药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 年麻山药被正式注册为“原产地地理保护标识”产品,成为“10+10”项目中我国获得欧盟保护认证的10 种农产品之一。山药的生产已经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河北省山药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种植范围越来越广,已由最初的以麻山药发源地为核心的保定市蠡县及周边县市扩展到了冀中南大部分县市。但是,由于土壤条件限制、种植技术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导致麻山药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山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本文对山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旨在为促进山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山药在栽培过程中因受不良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管理方法等影响,造成内部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各种畸形山药,如山药根茎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头形、脚掌形、葫芦形、麻脸形等,这些统称为畸形山药。导致山药畸形的主要原因如下:
1.1 整地质量差,导致土壤容重大或有坚硬的异物没有清理等。
1.2 施肥不科学,一次性施肥量过大,或撒施不均匀,或施用的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等,导致根茎生长点受损或死亡。
1.3 没有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山药根茎在生长过程中,如果地下害虫没有得到及时防治,根茎生长点被害虫啃食,也会导致畸形山药的产生。
1.4 品种问题。山药种性退化、抗逆性下降也会造成山药畸形率升高。
山药播种后至出苗期间,种薯的腐烂问题也比较普遍,严重影响出苗质量。导致种薯腐烂的原因主要有:播种时选取的种薯质量差,晒种时遭遇低温冻害,种薯准备过程中杀菌消毒不好,或播种时埋种过深,山药播种后雨量偏多导致土壤湿度偏高,出苗期间遭遇低温寡照等,都可能会导致种薯腐烂。
3.1 病毒对山药的影响。山药生长发育期间,病毒会潜伏在根茎和地上部的茎叶中,如果不及时防控,不仅会连年传播,而且还会逐年加重,严重影响山药生长和产量形成。
3.2 品种变异。准备的种薯中存在一些变异种薯,这些变异种薯混杂在良种中,会造成种性逐渐退化。
3.3 连种代数多,造成山药种薯本身种性退化。
3.4 由于连作造成土壤养分失衡,病原菌虫卵等积累较多,山药生长环境变差,导致山药抗逆性能降低,以此山药作为种薯,也会影响种薯质量。
4.1 主要虫害。山药生育期间,常见的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小地老虎、棉铃虫、美国白蛾、西花蓟马、甜菜夜蛾、白粉虱以及线虫,其中小地老虎、西花蓟马、线虫为害普遍较严重。地下害虫主要为害山药种薯、根系以及根茎。发生严重时,会导致山药缺苗断垄,长成的山药根茎完全失去商品价值。线虫是山药生产中的严重障碍,导致线虫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1 地势高燥、含水量少、含盐低、酸碱度适中、结构疏松、通透性好的沙质土壤,有利于线虫的移动和卵的孵化。
4.1.2 山药根结线虫喜较高温度,但不喜土壤过湿,一旦温湿度环境适宜,就会造成线虫滋生。
4.1.3 随着山药连作年限延长,土壤中的病原线虫积累逐渐增多。
4.1.4 随山药连作年限延长,山药本身的化感作用以及不科学的水肥管理,导致土壤微生态环境失衡,造成线虫发病严重。
4.1.5 施用的有机肥没有经过充分的发酵腐熟,病菌虫卵多,特别是未充分腐熟的鸡粪施用过多,也容易导致线虫滋生。
4.2 主要病害。山药生育期间,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疫病、根茎腐病、水疔病、水痘病、褐腐病等,尤以根茎腐病、水疔病、水痘病、褐腐病等病害发生严重。炭疽病、疫病是山药最主要的地上部病害,发病严重时造成落叶死秧,其发生流行与当年气候条件及水肥管理技术有极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土壤和空气湿度、温度状况决定了流行的早晚和轻重;根茎腐病、褐腐病主要危害山药的地下根系和根茎,根茎受害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或黄褐色坏死,逐渐发展成黄褐色、深褐色病斑,甚至出现组织内部腐烂。染病植株多叶色不正,叶脉附近褪绿或叶缘坏死,最后全株死亡,带菌根茎储藏时也易腐烂。在高温多雨季节病害发展迅速,重茬地、田间积水时发病重。病害严重发生地块甚至导致绝产。
4.3 病虫害防控问题。植保技术管理是山药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各种病虫害的出现迫使种植户不得不靠大量施用农药来控制或缓解。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以及农药市场的不规范引导,使生产中乱用农药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只要能治病,不管是啥药”等思想的存在,导致山药的食用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水肥管理是确保山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在片面追求高产以获得较高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水大肥现象普遍存在,且肥料养分投入比例极不协调,不符合山药本身的养分需求特性;同时,由于不能很好的把握施肥时机,使山药施肥无法达到定量、平衡。不科学的水肥管理一方面造成了水肥资源的巨大浪费,加重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经济效益的降低;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不科学的水肥投入破坏了土壤生态环境,导致山药抗逆性下降,重茬问题和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山药产业的绿色发展。
尽管目前山药收获已由纯人工收获转为了人工协助的半机械化收获,但机械化收获水平仍旧较低,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收获成本高,阻碍了麻山药的规模化种植,影响了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今后应积极研发推广能够实现一次性完成开沟、掘土、捡拾山药等多功能集于一体的联合收获机械,同时积极发展既有利于机械化种植,又便于机械化收获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并进行规范统一。
7.1 山药生产的组织化和技术化水平较低,产业化经营发展速度缓慢。虽然近年来山药合作社、山药家庭农场、山药种植大户等不断涌现,但基本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实现订单生产,市场风险大。
7.2 农业科技支撑乏力。当前山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还没有得到从上到下足够的重视,种植户仍旧普遍以追求产量为第一位,提质增效、安全生产、环保发展的理念淡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缺乏科技支撑,药农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
7.3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标准化程度低,品牌建设意识差。随着山药种植面积扩大,山药专业合作社的增加,部分企业也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但由于产品种类单一,标准化程度低,缺乏完善的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网络通讯设施、电子交易平台、大型电子信息显示屏等市场信息系统,营销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相对落后,市场环境条件差,缺乏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