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陶春来 崔绍玉 石 颖 靳国旺 曹立娜 高君慧 张 丹 杜德玉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甘薯属于无性繁殖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病毒侵染,造成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近年来发现的甘薯复合病毒病(SPVD)更成为甘薯的毁灭性病害,对产量影响巨大,减产幅度高达50%~90%[1-2]。
1.1 茎尖剥离。选取生长健硕、茎尖饱满的甘薯植株,取顶芽2 cm,用水冲洗2~3 遍备用。于无菌环境中,将幼芽用75%的酒精浸泡30 s 后,再用2%的次氯酸溶液消毒5 min,浸泡于无菌水中备用。将茎尖置于解剖镜下,用手术刀将茎段上可见叶片剥离,切取0.1~0.3 mm 的茎尖分生组织,接种到分化培养基(MS 培养基+1.0 mg/L 6BA+0.5 mg/L IAA)上。于27 ℃±1 ℃、光强3 000 lx、每天13 h 光照处理条件下培养,诱导芽的形成。
1.2 成苗。在分化培养基中培养20 d,待茎尖膨大变绿后,将其转入MS 培养基上培养成苗,30 d 后将小苗转入MS 培养基中继代培养。
1.3 病毒检测。组培苗扩繁后,长至5~6 片叶时进行病毒检测。采用RT-PCR 检测[3]或甘薯病毒芯片快速检测方法,针对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潜隐病毒(SPLV)、甘薯曲叶病毒(SPLCV)及甘薯病毒G(SPVG)等甘薯主要病毒进行检测。
1.4 组培苗扩繁。选取脱毒成功长至5~7 片叶的脱毒苗,在无菌环境中截取2 cm 左右茎段,每茎段须有2 ~ 3 个节,转入MS 培养基上,于温度27 ℃±1 ℃、光强3 000 1x、每天光照13 h 条件下培养,每30~40 d 扩繁1 次。
选择地势高燥、通风向阳、土壤肥沃疏松,并且3 年以上没有种过甘薯且无根腐病、黑斑病、茎线虫病等土传病害的温室进行脱毒苗移栽驯化。温室上下通风口及入口须安装60 目的防虫网,入口要设2 道防虫纱门。整平育苗畦,畦宽120~150 cm。将配好的育苗土铺在畦上,厚10 cm。育苗土成分为草炭土∶蛭石=1∶1,最佳湿度(体积含水量)为15%~25%。
选取培养室内生长健壮、苗龄35~40 d 的脱毒苗放于温室中,培养1 d,再将培养瓶盖全部打开驯化2~3 d 后移栽至苗床,行距8 cm,株距5 cm。移植后及时浇定根水,在畦上支小拱棚。育苗棚温度应保持在25 ℃~32 ℃。栽后3 d 需进行底部小通风,5~7 d后将膜全部揭开。前2~5 d 于弱光下培养。
揭开膜后1~2 d 内结合浇水喷洒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每隔10~15 d 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和19%溴氰虫酰胺50 ml/亩。温室内悬挂黄色粘虫板,粘虫板悬挂在甘薯苗上方15~ 20 cm 处。每亩悬挂规格为25 cm ×30 cm 的黄板25~30 块,或20 cm×30 cm 的黄板30~35 块。主要防治蚜虫、烟粉虱等虫害。
脱毒苗移栽前进行深耕起垄,耕地深度25 cm,起垄高度20 cm,垄距100 cm,垄顶宽40 cm,垄底宽80 cm。起垄同时需铺设滴灌带,铺地膜。结合耕地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15 00~2 500 kg,N 8~10 kg,P2058~10 kg,K2O 15~18 kg。并且移栽前需对土壤进行消毒,每亩地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 kg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 ~ 5 kg,10%噻唑磷颗粒剂1 ~ 1.5 kg,均匀撒在土壤中。温室地温达到16 ℃进行脱毒苗移栽,株距13~16 cm,行距20 cm,双行栽种,栽植密度8 000~10 000 株。温室温度控制在25 ℃~32 ℃为宜。视墒情及时浇水,生长期每隔10 ~ 15 d 喷1 次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 ~2 000 倍液和19%溴氰虫酰胺50 ml/亩,防治虫害。
地温平均在16 ℃以上可进行网室移栽。网室移栽前进行深耕起垄,耕地深度25 cm,起垄高度30 cm,垄距120 cm,垄顶宽50 cm,垄底宽90 cm。起垄同时需铺设滴灌带,铺地膜。脱毒苗按株距18~25 cm,行距30 cm 栽于垄上,双行栽种,栽植密度4 500~6 000 株。网室土壤施肥、消毒及移栽后田间管理与温室扩繁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