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艳霞
(菏泽市巨野县柳林镇水管理站,山东 巨野 274922)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根”,所以我国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在持续加大,各地方政府在用于当地农业发展上的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当地各部门都加强了对工程效率、工程周期、工程质量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不仅加大了物资、设备的投放量,也安排专家去往基层提供技术指导工作,这样能够保证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被第一时间发现,并妥善解决。但是,这种模式仅仅存在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在节水灌溉工程结束之后,后续的维修、养护工作存在不足,忽视了节水灌溉的日常问题,灌溉工程在使用中出现的性能化问题也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经常会出现问题。
如果仅从灌溉效率方面来说,那么提高灌溉效率的模式有多种,其中节水灌溉就是最合理、有效的一种。现阶段,很多工程设计人员在前期的工程规划过程中,没有前往实地考察农村地区的综合情况,不了解农村的基本信息,仅凭网络中查找的资料或者书籍上记载的资料来完成设计工作,最后导致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设计上出现了目的性、实用性、有序性都不够的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农村节水灌溉的实际效果,节水灌溉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优势。
纵观我国当前的农业种植情况来说,几乎所有的农民都采取着传统的农产品种植模式,无论在技术引用还是种植理念上,都不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提出的要求,而且种植结构经常出现非常不合理的情况,导致节水灌溉无法发挥应有作用,所以各地区农民要不断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要想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要提高种植结构的科学性。
建立健全节水灌溉管理制度,能有效发挥节水灌溉管理的实效性,严格按照节水灌溉流程进行灌溉,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当地农业发展的科学性、高效性和有序性。科学、完善的节水灌溉管理制度的落实,有利于使农民清楚认识到节水灌溉体系的重要性,切实意识到节水的意义,能促使农民群众积极主动采用节水灌溉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仍然有大部分农户采用传统的水利灌溉模式。多年以来,农田浸灌模式已经深入农户心中,很难被新的模式替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各地区的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定期组织农户开展节水灌溉培训,使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能够充分了解到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价值及其为自身带来的经济收益,并对农田水利灌溉建设带来的间接、直接效益有一个明确的认知。相关部门通过培训和推广宣传工作之后,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能深入到每一个农户的心中,农户种植观念和发展农业的观念也能被引导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面,渐渐替代传统的灌溉技术,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在农村农业的发展道路上,国家和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以及职能引导作用,加快完善以政府机制为主体的农业奖惩制度,以此来调动农村农户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把节水灌溉技术在最基层推广应用下去,让农民感受到政府的支持与厚爱。另外,必须要不断完善农村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基础设施、相关设备,并加大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科研资金投入,让更现代化、科技化的基础支撑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工程的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对于农田水利来说,要想切实保障节水灌溉的实际应用效果,就必须做好工程竣工之后的维修、保养。这不仅能为节水灌溉效率提供支持,还能延长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使用寿命,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节约巨大的财政成本支出。因此,各地区的农田水利节水灌溉部门要在工程竣工之后做好设施、设备的检查,如果工程项目中存在管道泄漏等情况,要在第一时间更换管道,避免出现不可控制的工程损害,还能起到节约水资源的现象。另外,农田水利中节水灌溉的设备也要定期进行保养、维修,以防设施性能异常、设施老化等现象,才能真正使农村的节水灌溉工程健康稳定地运行。
各地区的农田水利相关部门要加强做好科学调整种植结构的宣传和推广,让该地区农民能充分认识到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与促进节水灌溉的实际意义。然后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区域实际情况,帮助农民调整种植模式,以此解决节水灌溉工程中受农业种植结构影响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水资源是全世界都要节约的资源,而且对我国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应用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关部门要尽快完善体系制度、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种植模式、加大资金的投入以及竣工后设备的保养、维修工作等,促进我国的农业朝着科学、现代、智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