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长顺县长寨街道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贵州 黔南 550700)
非接触发酵床楼式养猪技术是新开发出来的一种模式,其基础是接触式发酵床养猪技术,从本质上来看,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生猪和发酵床垫料接不接触[1]。非接触发酵床养猪技术模式又分为2种,包括楼式和异位。楼式模式俗称为养猪上楼模式,传统养殖中,猪在单层猪舍中生活,而楼式则为双层猪舍,将猪的生活区和排泄区分离开来,在底层中建立发酵床,而猪主要生活在顶层中,又可以按照生猪的大小划分不同的活动区域。楼式模式能够将生活和排泄区分开,这样一来,生猪生活在干净环保的阁楼中,排泄物落于底层发酵床,经过翻耙机将发酵物搅拌均后,自然的降解和消化,从而使排泄物转化为有机肥,这样一来,排泄物带来的污染随之消失。异位养猪技术模式是指将猪的排泄物及时转移,通过微生物进行发酵,然后清理污染物,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减少污染排放,使液态肥变为固态肥。异位模式避免加重投资,能够保留老的猪舍,避免拆除重建,在原有猪舍的基础上将发酵空间移位,这样一来,既不用再建设猪场,也可以就近建设发酵槽。
和传统猪舍相比,楼式发酵床猪舍在外部结构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由一般的砖墙、混凝土或者钢结构组成的。楼式猪舍分为2层结构,没有排污沟,但是在楼式猪舍外部有排水沟,这条排水沟十分重要,一定要保证排水畅通,并且要避免地表水进入发酵床内,从而影响到发酵床的正常工作。楼式模式上层属于养殖区,下层属于发酵床,中间利用漏缝板分割开来,上层建设基于标准化猪舍模式,下层设置轨道发酵床,下层的高度不低于3 m,长度不超过100 m,同时要配比相应的轨道机械翻耙机。楼式发酵床的猪舍建设有严格的标准,一般来说,猪舍应该坐北朝南,采光和通风条件必须良好。在设计猪舍时,必须要考虑到猪的生物学特征,同时结合养猪生产工艺流程,从而有效解决保暖、采光、通风、排水等一系列问题[2]。
发酵池的设计要结合周围情况,比如说要根据低下水位的高地进行设计,通常为3种类型:地上式、半地上式和地下式。建设垫料池一般选择24 cm的砖墙,然后利用水泥砌好墙面。发酵池的池底部需要进行硬化。但是,由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原因,土质较为疏松的床体下放可以直接使用原有地面。非接触楼式发酵池的具体深度要结合猪舍内原位和猪舍外异位的情况而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养殖粪污量、漏缝板高度及翻拌机械高度。
楼式发酵床的其他设备包括翻耙设备和饮水设备,其中翻耙设备的设置要根据注射具体结构来定。楼式发酵床中采用的基本上行走式和翻耙机双动力,这样能够保证动力超过11 kW,保证翻耙的深度超过1 m。安装饮水设置的原则为,避免生猪饮水时水外溅浸润发酵床垫料,满足滴漏跑冒。
垫料一般分为主料和辅料,其中主料就是用于制作发酵床的主要材料。这种材料在发酵床的占比超过90%,通常情况下使用的主料包括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废菌棒,锯木屑、谷壳、秸秆等等。而辅料的作用是用来调节物料中的水分、矿物质以及酸碱平衡,辅料的构成可分为多种类型,但是这些材料在发酵床中的占比一般不会超过10%,这些材料包括猪粪、米糠、麦麸、饼粕等等[3]。
垫料成熟的过程包括2个阶段。首先是发酵,一般来说,垫料在科学合理配比的前提下,才能和发酵床启动发酵功能,这个阶段就是垫料制作的过程。一般垫料制作的过程不超过7 d。首先必须要保证有益菌在垫料的培养条件下能够迅速繁殖,从而使其变成有益菌群,帮助发酵分解生猪排泄物,另外有益菌在变化过程中会产生高温,从而有效杀灭垫料中的有害菌以及其它寄生虫,保证生猪上栏的健康环境。在发酵床模式当中,发酵菌种十分重要,所以说,选购成品菌种时首先要从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中进行选择,其次利用产品包装符合要求的菌种进行发酵,最后还要根据效果选择合适的菌种。
垫料的维护主要是为了保证发酵床内的微生态生长平衡,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发酵床能够正常分解生猪排泄物。发酵床微生态平衡直接影响了有益菌群是否处于优势生长地位,影响着垫料中病原菌的数量和病虫害的数量。只有将这些做到标准水平,才能够给生猪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该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的生态循环养猪技术,不仅使养殖过程中污染减少了,而且还能够很好的预防疾病的发生,最关键的是能够节省用地资源。由于该技术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且要以环境保护为主要依托,并且需要丰富的垫料资源,基于此,该技术适用于畜牧用地少的山区。还需要考虑到投入成本较高,且会受到垫料资源的限制,基于此,适用于规模比较大的养猪场,生猪栏数最少在1000头以上,如果生猪头数太少,就失去了价值。
非接触发酵床楼式养猪技术是一种环保技术,其具有无污染、无排放、无异味的优点,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生态循环养猪技术。利用这样技术能够解决生猪排泄物治理难的问题,同时还能降低生猪养殖发生疫病的几率,不仅节省了场地和投入,同时也提高了生猪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非接触式发酵床楼式养猪技术能够真正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的目的,并且达到降低疫病、节约用地的效果。这项技术为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