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健康养殖技术

2021-12-06 04:09赵宪钧
渔业致富指南 2021年8期
关键词:摄食鱼种水质

○赵宪钧

黄颡鱼由于其肉质嫩、细刺少、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黄颡鱼,更是倍受青睐,供不应求。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的生长速度缓慢,上市规格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前景看好。现将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1.黄颡鱼俗称黄姑、黄腊丁,在分类学上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各水域,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处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最适生长pH值为7.0-8.4,pH超过8.4则生长受影响。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时会窒息死亡。

2.黄颡鱼属中与黄颡鱼相似的常见种类有瓦氏黄颡鱼(又叫江黄颡鱼,个体一般在50克左右)、长须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细黄颡鱼。目前人工养殖多是黄颡鱼(成鱼个体一般在25克以下),少数为江黄颡鱼。

3.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厘米,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摄食全人工饲料。

二、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1.池塘条件。养殖商品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可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最好每5-8亩配备2.2千瓦增氧机和渔用自动投饵机各一台。鱼种下池前应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单养池塘清塘生石灰用量为每亩(1米水深)75-90千克,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鱼种放养。池塘主养黄颡鱼,选择大规格隔年鱼种为好,鱼种规格以10-15厘米、体重15-35克为佳,根据池塘条件每亩放养2500-5000尾,并配养鲢鱼、鳙鱼各100尾,以调控水质。在3-4月份水温达到10℃左右时便可放养,当年黄颡鱼可以养到100-150克的上市规格。

3.水质管理。黄颡鱼较常规鱼耐低氧能力差,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厘米,高密度养殖池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m3。

春天时池水要浅,利于提高水温,放苗时水深80-100厘米即可,以后逐渐加深到1.5-2米。夏天池水要保持在1.5-2米,池塘较浅则光照较强,不能满足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习惯,同时高温季节水质容易变坏,要适时换水,通常每月2-3次,每次换水20-30厘米。换水不便或外塘水质较差的地方,应该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来改善和保持水质。天气突变时要加强夜间巡视,观察有无浮头预兆等突发情况以便采取措施,防止意外。由于秋天温度逐渐降低,保持较深的水位有利于温度的保持和水质的稳定。

4.饲料投喂。养殖黄颡鱼最早是用小杂鱼、碎的动物下脚料等原料做为饲料,因为来源不广,价格较贵,一度成为黄颡鱼养殖的瓶颈。近年来随着黄颡鱼营养研究的深入和饲养方式的改进,黄颡鱼成鱼的饲养已经完全可以使用营养全面的硬颗粒饲料,不仅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还缩短了养殖周期,使黄颡鱼成为前景广阔的养殖品种。由于黄颡鱼为肉食性鱼类,要求人工饲料的质量不能太差,否则生长会受阻。对已经驯食的人工繁殖种苗可直接投喂颗粒饲料,对天然种苗还须经1周左右的驯食才能正常摄食颗粒饲料。驯食方法先用鱼糜沿池边泼撒,1-2天后待鱼种开始前来摄食后逐步添加人工饵料,搅入鱼糜中,定点投于水边,最后转为全部颗粒饲料进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

5.鱼病防治。黄颡鱼属无鳞鱼类,对病害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刚放的苗种其皮肤及体质相对较弱,非常容易受到细菌特别是寄生虫的感染,一旦发病,往往损失惨重。养殖后期随着个体的增大,体质相对较强,发病较少,但防病工作仍不可忽视。

导致黄颡鱼发病的原因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苗种带病且未经过严格消毒;鱼种体质差;水质较差;饲料霉变;气候条件等。所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首先改善生态环境,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有条件的池塘在冬天进行晾晒,调节pH值在7.0-8.4之间;其次购买优质苗种,并在下塘前进行苗种浸泡消毒;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投喂时做到四定(定时、定质、定位、定量)。黄颡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比较敏感,建议要严格控制用量,防止急性和慢性中毒。

黄颡鱼一旦发病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治疗,下面是黄颡鱼的常见疾病和建议治疗方法:

(1)出血性水肿: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粘液增多,体表泛黄,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头部、胸鳍及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腹腔内淤积有大量血水或黄色状物;肠内无食且充满黄色粘液,肝脏土黄色。一般在高温季节暴发,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死亡。

治疗方法:每亩1米水深用“杀菌红”150毫升,连用两天;同时在饲料中加入“鱼康宝”和鱼用“肝泰”连服3-5天。

(2)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症状轻的鱼,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症状严重的鱼可见全肠及胃呈红色,肠内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满肠管;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肠炎病为继发性感染(病原平时在水体甚至鱼肠道内是存在的,只有在水质恶化、鱼抵抗力下降时才发病。溶氧低、氨氮高、饲料霉变等都可引起黄颡鱼抵抗力下降而暴发此病),流行高峰为25-30℃,鱼种和成鱼都可得病。

治疗方法:每亩1米水深用“菌毒双宝”100-1503毫升稀释后全池泼洒,隔天用“二溴海因”0.3g/m3溶于水后全池泼洒;同时拌饲内服“肠鳃平”、“高稳VC”,连用3-5天,直到病愈。

(3)车轮虫病:流行于春、秋季节,寄生于鱼的体表及鳃部,镜检可以看到象菜碟样虫体,做车轮般旋转运动,严重感染时鱼沿塘狂游,呈“跑马”症状,水温18-28℃时最容易发生。

治疗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车轮净200毫升,连续泼洒1-2次;同时内服“鱼虫快克”,连用3天。

(4)小瓜虫病:黄颡鱼对该病有易感性,发病后常出现暴发性死亡,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寄生处会形成白色小点,所以也叫白点病,病情严重时,全身布满小白点,体表有时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水面,同时体色发黑,游动异常,最终因运动失调、呼吸困难而死。多子小瓜虫繁殖水温为15-24℃,pH值为6.5-8,夏季少见。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水质恶化和养殖密度过高。

治疗方法:推荐全池泼洒“百虫克”0.7g/m3和“高效灭菌碘”1.5g/m3,隔天换水 1/2,再按相同剂量使用一次,可安全有效地治疗该病。

(5)粘孢子虫病:引起黄颡鱼粘孢子虫病的孢子虫种属很多,在黄颡鱼的鳃、皮肤及内脏器官都可以寄生孢子虫。肉眼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瘤状胞囊,病情越往后发展,胞囊越增大,数量也越多。在5-6月份对黄颡鱼的危害较大。

治疗方法:该病应以预防为主,放苗以后待鱼种吃食正常后,拌入“孢虫杀1号”进行预防可显著降低该病的发生。发病后每亩水深1-2米用“百虫克”0.7g/m3,同时内服“孢虫杀1号”3-5天,可收到明显的效果。

(6)水霉病:病原为水霉菌,繁殖适温为13-23℃。该病为继发性感染,多发生在春季,当苗种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机械性损伤而消毒不及时,易发生此病。菌丝在体表形成白色棉毛状,俗称“白毛病”。受感染鱼由于鱼体负担过重,变得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消瘦而死。只有受伤的鱼才会感染此病,因此放养鱼种时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

治疗方法:患病早期全池泼洒“百虫克”0.5g/m3,同时拌饲“鱼康宝”,连用5-7天,防止细菌性感染,效果更好。

(7)营养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饲料的营养不全面造成的,常见的有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生长缓慢,病鱼零星死亡等。

防治方法:更换饲料,采用信誉好的饲料厂的饲料;若是自配饲料,预混料的配比非常重要。汉宝集团近年根据各地养殖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了黄颡鱼的配合饲料配方及1%和5%的黄颡鱼饲料预混料。养殖户根据配方并严格按照饲料的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饲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有效地避免了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为养殖丰收带来了保障。

(通联:472000,河南省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电话:0398-2806150)

猜你喜欢
摄食鱼种水质
“贵蚕1号”“华康2号”对人工饲料摄食效果评价
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研究※
基于地下水水质检测方法的研究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古老鱼种重返伊利诺伊州水域
鱼种优劣鉴别方法
冬放鱼种技术
鱼种深秋管理四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