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探寻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之路

2021-12-06 00:28王越芬沙紫瑶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王越芬 沙紫瑶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一、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必要性

意识形态安全建是我们执政党在全媒体时代的重要工作之一,只有牢牢守住人们的信仰才能强基固本。意识形态涵盖主流的意识形态和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指由来已久对人们的思维产生深层影响的具有正能量的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则与其相对立。在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国家、社会的安全和谐具有重要价值。并且我国当前只有把握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才能为社会维稳、社会冲突矛盾化解与治理现代化等蓄力。从一定意义上看,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已经成了舆论方向正确的衡量标杆。

(一) 国家与社会的安全维稳需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国家与社会的安全维稳关乎到人民的生活环境是否安定,人民的幸福感是否得到保护和重视。由传统的权力统治到现代治理的转变,既需要完善法律,加强其约束力,也需要大环境的安定熏陶。使国家与社会组织、人民群众之间得以良性互动。对很多重视信仰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安全建设作为支撑,就缺乏外在保障,理想就难以实现。只有意识形态安全了,社会矛盾才能从整体上被化解。

(二)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可以化解社会矛盾冲突

封建社会时期的统治手段显然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民和劳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历史教训告诫我们,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及时解决社会内部矛盾冲突。社会矛盾已经由注重“物质生产”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越发注重精神上的丰富。依靠“武力”“暴力”进行刚性统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软实力”才是判断国力的重要方面,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也已成为现代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的主要运作方式。特别是随着全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光靠外力干预已经很难使得社会稳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于全媒体时代我国各项工作更好地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十分必要。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关乎我们的旗帜和发展问题;关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要想在全媒体时代借力而上,还需将新技术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接轨,建立好安全发展的思想屏障。

二、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用中国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媒体的带动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水平呈走高态势。党中央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全新的技术传播手段,一如既往地注重运用科学、理性的理论体系统筹布局意识形态工作,深刻洞察并把握意识形态发展规律,回答并解决实际问题,在更深程度上增强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但是,对外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对内舆论环境错综复杂,动荡源和风险点的增多更加说明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考验,要时刻做好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准备。

(一)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对我国的输出不再止步于商品和货物衍化,而是延伸到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打着“文化交流”“文化输出”这些“义正言辞”的旗号卖标识、声音、软件、图像等,这些物品“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2]他们还以个别媒体为突破口妄图掌控我国舆论导向,进而实现对我国政治实体的非对称打击。例如,美国利用脸书、推特等媒介发动“社交革命”“维基革命”,将矛头对准他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导演了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暗战”。有的西方国家意在利用经过粉饰后的“西方思想文化”来扰乱我国的社会秩序,干扰我们主流舆论的发声,动摇我们的社会主义信仰,以此来达到“文化渗透”和“和平演变”的不轨目的。

社会发展至今,原有的意识形态渗透做法已经不能被满足,西方国家变本加厉,为意识形态渗透穿上“去政治化”的戏服。采取更加隐蔽、无形的手段来迷惑我们。他们不再直接对比政治体制,而是从侧面,循序渐进、不动声色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更多地将他们的社会思想融入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生活内容中,加以掩饰后来进行全方位渗透进而制造思想混乱,以达到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

(二)媒体传播环境的日益复杂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我国舆论环境和此前相比发生变动,加强和创新正确舆论成为当务之急。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既是机遇又是风险和挑战,首先,媒体的融合更具交互性与开放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改变,也丰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空虚,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和推行主流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舆论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令人难以辨别,失真的舆论信息扰乱视听,导致人们不能准确获取信息,研判国家和社会的形势。人们无法准确掌握形式就不利于有关部门调停公共事务,就可能会导致官方信息的公信度下降。长时间后,政府部门发布的正规合法信息也可能会受到大家的质疑和不满。

同时,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也乘机进入网络,加之信息传播的无序性和舆论导向的虚假性,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威胁日益增大,这对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产生了威胁;其次,信息社会的发展使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化。网络本身就具有传播信息多样化和传播主体广泛化的表征,各种非主流的信息裹挟其中,网络这一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成为错误思潮的温床,对国家的正面宣传产生冲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网络用户的表达欲求得以释放,正是这种虚拟的自我满足,使得网络中的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间接地影响意识形态,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阻滞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三)社会矛盾冲突的威胁

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的异质化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与日俱增的分化。人们的自主选择权增多,思想观念自然趋向多元化。互联网的产生,催生了线上价值观念等,使人们受到多种主体价值观的影响开始摒弃安贫乐道等传统价值观,凭空出现了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如:效益观念、质量观念、风险观念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因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人们在价值观上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如社会责任感、义务感的淡薄,利令智昏行为的增长,人际交往中投机性、利用性和实惠性的盛行等。

人们在浑然不觉之中认同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多种极具负面效应的意识形态,也致使一些青年对理想信念充满迷茫感和不确定,甚至会悄无声息地瓦解他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人生信仰多样化、人生目的庸俗化,这种无序和冲突会弱化、消解年轻人们对自己国家制度的认同,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这势必会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威胁意识形态的安全。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现实路径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风险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我们虽不能做到尽数解决所有的意识形态风险,但可以通过现实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有效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尽管当前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进行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手段遍地开花,这是科学发展的既定走向。但是基本的理论学习、清透的舆论环境和良好的宣传教育仍然十分必要。风险的存在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是针对意识形态领域查漏补缺的契机,从对个别的事件的揣度研判着手去发现遗漏处和疑点,进而补齐短板,提升意识形态治理能力。换而言之,将发达的互联网治理与理论治理契合在一起,形成协同治理模式,找到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理论武装

理论武装是实践制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意识形态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共识和主流意识形态,对其他价值观念具有引导、引领的作用。因而,新时代要想建设民心所向、牢不可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有理论基础,让人们明白信仰之所在,这一具有标志性的理论基础,能够使人们在解决好相关问题的进程中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范能力水平。强化理论武装一是要将先进新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人民群众的心里走,增强人民的政治认同感;二是要加强“四史”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国历史,知晓祖国走到今天是何其不易;三是引导人们深刻感悟“四个自信”,加深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由谁领导,明白是谁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让人们不仅要了解习近平有关人民立场思想,还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理论上达成一致,就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就会自觉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以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彼此凝聚,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理论武装,在全社会范围内摒弃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增强改革开放不动摇的政治定力和决心,坚定认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征焕发出生机活力。

(二)营造清朗的媒体传播空间

网络空间的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对引导网络空间乃至社会整体的发展走向是潜在动能,同时具有为社会生活提供评判标准与行为引导的作用,能够引导人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要通过及时、全面的掌握网络舆论导向,培养专门审核人员来定期监督网络空间,以此来彻底改善网络空间舆论的言语环境,给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有效引领创造出风清气正的空间环境。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能否取得胜利,直接关系国家其他多个领域的安全,维护了互联网安全,就维护了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党只有始终掌握互联网,才能一直牢牢握住时代主动权。其一,广大新闻舆论工作人员是网络舆论宣传的主力军,守住网络舆论阵地,就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性接收思维和价值观鉴别能力,正确解读政党政策、引导社会舆论,自觉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传播正能量中各显其长,各尽其能,做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管控好网络这个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集散地,让非主流意识形态再无遁形之地。其二,政府对网络具有监管和督促职责。相关部门要切实重视对网络舆论和网络社交平台的督导。督促社交平台开发具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交应用程序,对没有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的社交平台依法进行处罚。

这样一来,就可以从内容建设入手,战胜网络空间中的各种风险挑战,从此网络安全得到进一步改善。引导人们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观点、舆论认知、价值取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网民,举人民之力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生态空间。使得人们在使用网络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具备辨别和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切实提高网络空间治理水平。

(三)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全面、深入的了解时代背景、历史经验,用科学、明知的态度对待社会前进道路中产生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和现象,培养自身理论素养,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另外,要充分借助媒体融合的趋势,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地广泛宣传我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借助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传播先进的、优秀的、正能量的新思想,塑造英雄榜样,阐释我们以往解决好难题的成就,讲好讲细中国故事,包括各种光荣的历史事件和革命经历。一是将人民看做重中之重,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来解决人民遇到的具体意识形态风险问题。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面回答人民群众想要解决的意识形态风险问题,把解决意识形态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绑在一起,把宣传党的理论与政策放在一起操作,通过实实在在的出谋划策、答复疑难、解决困惑,激发人民群众的探索兴趣,使人民群众在思想上、感情上高度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保护自己成为首选。二是不断健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制度体系。保障理论宣传的过程流畅,防止出现“其他声音”,做到去除“杂音”,肃清舆论环境,守护意识形态领地,将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落到实处。三是根据人群特点宣传马克思基本理论。针对价值取向不同的人群,要采取此类人群喜好的宣传渠道、途径和手段进行靶向宣传教育,努力通过他们关心的问题来进行宣传。

加强宣传教育会对人们参与到理论学习中起动员作用,全国上下都会呈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经典和主流文化的传承也会得到保障。互联网会充分发挥其优势,这样线上线下的人们都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防变的能力,为从思想根源上消除意识形态隐患发挥重要作用。

在新的发展格局中,坚持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首先要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地位,时时刻刻都阐释好、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人们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还要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新的手段、新的方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不放过任何扑朔迷离的意识形态风险怪像,由表及里,分析内在成因,做党的理论的坚定支持者,确保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地位不动摇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猜你喜欢
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