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福建省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12-06 12:59陈盈林永兴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1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院校强国

陈盈 林永兴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 福建福州 350003)

福建省很多大学都设有体育教育及相关专业,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建设输送人才、提供更强的体育社会服务保障。在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开设体育专业或者具备体育职业教育实力的院校中,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传承已经得到了深入发展,但是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却仍然有待提高。

1 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院校的责任与使命

在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发展的关键。体育院校承担着凝聚国家体育文化精神和构建国家体育发展实力的使命,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道路上,体育院校应明确自身使命和责任,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

1.1 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而行

以全面发展理念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有助于大学生思索人生,唤醒人的自觉,有助于陶冶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提升道德境界,最终谋求个体的全面发展[1]。而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上,需要德、智、体协同进步,所以体育院校的体育人才培养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上具有重要作用。体育院校是集教育学习、体育训练、体育科研为一体的机构,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民族体育的兴旺提供动力。

1.2 积极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和人才输出提供力量

体育院校的责任和使命还体现在人才培养能力方面。随着中国体育事业与国际的接轨共融,体育竞技和体育交流平台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想在国际体育舞台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让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就要制定明确的体育发展战略,培养扎实的体育专业人才,不断让中国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协调度等方面都实现进步,而当前我国体育院校在体育人才输送和培养方面的潜力还很大,体育院校在助力体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3 提高自身体育文化传播创新能力

体育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体育精神的渗透。体育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核心价值,有利于社会和谐;体育功能是培养坚毅品格,倡导身心和谐,有利于使命担当[2]。在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院校还需承担起体育文化传播的功能。体育强国不仅要关注体育竞技实力、全民体育参与、体育健康发展,其根本还要倡导和传承体育文化,而体育院校在文化传承方面具备教育优势。

1.4 承担群众体育发展阵地的重要责任

在体育强国发展背景下,应提倡全民运动健身,而在全民运动健身中,科学的体育运动引导是保证民众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关键。在群众体育运动阵地的发展中,自主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础层次的要求,它的基本含义是个人从某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做事[3]。而群众在体育运动中想达到解放、自主、积极,需要社会体育环境、体育专业指导等多方面的支持,体育院校在体育强国背景下群众体育阵地发展中肩负着环境塑造、科学引导、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任务。

2 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福建省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及问题

2.1 教育中的社会服务观念较弱

以福建省部分体育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体育院校教学内容和大学社会服务意识与服务职能渗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当前体育院校教育中的社会服务观念比较弱,对社会中群众体育运动需求、体育运动类型、体育社会服务方向都不了解。在对福建某体育院校周围260名路人的随机调查访问中,获得了群众体育运动需求情况的内容(见表1):当前社会中各个年龄段的群众对体育运动都有一定的需求,而且日常体育运动涉及的内容和类型比较广泛。但是我国体育事业建设中能够为群众提供的专业体育场地、专业体育教育指导还不够。体育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未能给学生很好地渗透社会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导致当前我国基础民生体育发展中缺少社会服务创造力,不能在社会体育服务中发挥群众引导和帮助作用。这与体育院校教师的教学观念、体育教学的生活化都有关系。

表1 群众体育运动需求情况

2.2 培养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有限

体育院校不同专业内容和专业设置是其服务社会的基础,也对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有重要影响。但是,当前很多体育院校在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对基础型人才的培养比较多,更追求“大而全”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缺乏体育高精尖人才的培养。通过对福建省体育院校390名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进行调查,发现本科学历的体育人才占整体的47.95%,硕士研究生占43.33%,博士研究生占8.72%。这反映了当前体育院校教育和社会服务人才输送中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视程度较低,高学历体育人才较少。这就会导致在体育强国发展之路上,我国发展体育科研、特色体育方面人才不足。

另外,对福建体育院校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进行研究,发现学生毕业后多数投入教育行业,而在社会体育方服务方面的发力较少(见表2)。

表2 体育院校学生毕业就业方向情况

体育院校学生毕业后走进社区担任体育指导员的占3.85%,而且大多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选择社会体育服务的占比很小,甚至没有博士选择这项职业。而选择小学体育教师的占11.79%;选择初中体育教师的为11.79%;选择高中体育教师的为40.26%;选择大学体育教师的为16.92%。体育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仍然选择教育行业的很多,而选择健身、社区体育指导等这类社会服务方面工作的人比较少,且本科生占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极少。这反映的不仅是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体现出社会体育发展中社区及社会各层面体育建设和服务中人才缺乏,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输送质量与输送能力与当前的社会需求不符。

2.3 缺乏完善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

在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通过对福建部分体育院校实际情况的观察,可以发现虽然一些学校拥有“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教育管理制度和管理评价[4]。很多教师和专业在社会服务与社会体育事业建设合作方面都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社会服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学生的体育社会服务教育、教师和学校的体育院校社会服务合作方面都受到掣肘。

2.4 社会服务中的文化服务能力较弱

通过对福建省体育院校社会服务现状的了解和研究,发现当前体育院校社会服务中的文化服务能力比较弱。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体育功能处于分化发展状态,并没有很好地融合,体育文化发展更倾向于快餐化和浅薄化发展。这就导致体育强国战略发展的根基不稳,体育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难以支撑我国体育强国的梦想。在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中,积极提高文化服务能力是当前体育院校教育和体育强国实力的关键。

2.5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单一

当前体育院校在人才教育中的体育人才和体育指导员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必修课、选修课理论等方面知识,缺乏定向培养、创新培养和体育研发、体育经营管理等方面社会服务和就业能力的培养[5]。联系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实际,从多元化方向培养体育院校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才能更全面地提高福建省乃至全国体育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3 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福建省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从体育强国战略出发,激发体育院校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让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形式等方面的能力逐渐提升,是中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发展重点。在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可以从“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双线角度思考管理,将体育院校教育、社会体育事业发展需求、体育社会服务需求结合,探寻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全新途径,解决当前福建省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在提升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方面,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3.1 教育中渗透社会服务观念

在教育中渗透社会服务观念是提高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础,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进来,在日常体育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服务社会意识融合进来,积极探索体育院校教育能为社会体育发展所做的贡献。第一,师生在体育教育和体育专业知识学习中,都应充分认识到服务社会是分内事,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和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爱国责任,认识到体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收”,而是将体育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对社会有益的体育成果。第二,体育院校教育中渗透体育服务观念不能脱离生活,除了要对当前体育强国背景下国家体育发展需求和服务需求有充分的认识,更要抓住社会体育服务需求,了解社会体育服务对体育人才和体育院校的期待,保持教育的前瞻性。第三,在日常体育院校授课中,需要积极渗透课程思政教育,将“立足体育、服务社会”的理念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结合,逐步提升学生的体育服务意识,让更多体育人才在毕业后能够积极主动地为我国体育事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6]。

3.2 明确社会服务教育目标

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中,明确社会服务的目标,建立清晰的社会服务发展规划,提高体育院校特色教育,树立科学的社会服务发展观,是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在对福建省体育院校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和研究中,发现很多体育院校并没有针对不同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职业规划、社会实习、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服务,这就导致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对体育专业毕业后的社会服务范围、服务目标、个人发展方向都比较模糊,自然难以很好地进行体育事业方面的社会服务。所以,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想提高,就需要为师生树立明确的服务教育目标,并且将这些目标与体育专业课结合。体育院校在教育中应以体育专业内容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第一,重视开发适应近年来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市场建设需要的新型体育专业,将教育目标与国家和社会的体育人才需求目标结合。第二,体育院校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就体育事业经济结构和体育人才需求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让体育专业教育目标和教育重点与社会体育经济发展相契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7]。

3.3 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

一些体育院校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方面,仅仅树立了服务理念和教育规划,缺乏完善的评价管理制度,针对这种问题,体育院校需要成立更完善、专业的社会服务管理部门,建立体育院校社会服务管理制度,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都能更充分地参与到体育院校社会服务活动中。当前很多学校在评价体育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学生的体育社会服务能力方面,都从社会服务活动参与频率、社会服务中的理论经验总结等方面出发,但是对体育院校社会服务效果却缺乏考量和评价,这就导致体育院校社会服务效果并不理想。体育院校方面在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和制定管理制度后,可以就师生参加社会服务的频率、服务人群数量、服务效果、取得服务成就、实际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和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参与社会服务效果的综合考评,激发体育院校师生在自身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和发展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这一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应该兼顾国家在体育强国战略下对体育院校社会服务发展的要求,与社会体育经济发展和学生未来就业相结合。通过社会服务管理考评制度的建立,让体育院校的社会服务类型更多样,让更多人积极参与到体育事业社会服务中。

3.4 强化体育文化的社会服务和影响力

在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和服务能力,让体育文化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体育院校体育文化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第一,要在教育中将红色体育精神、中国体育意志、体育运动中的坚韧品格等优秀文化内容与体育事业社会服务结合,在体育教育和体育社会服务中传播这些优秀的体育思想;第二,应该注意传承我国优秀体育文化,并将有中国特色的、优势的体育项进行发扬和传播,如在商业体育发展中,体育经营类企业与体育院校合作,承办更多诸如武术、太极等类型的优秀传统体育课程,让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体育课程能够借助校企融合的体育事业发展模式进行传播,让体育经济和体育文化在体育院校教育资源、人才支持的基础上实现同步发展。

3.5 构建多元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

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还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应该建立职业规划、特色教学、体育专业基础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体育强国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健身和体育活动中,除了各阶段体育教育需要教师,体育院校社会服务中还要注意为社区体育、健身运动、体育竞技事业、体育项目规划管理等培养更多人。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中,可以探索体育与商业、旅游、文化、娱乐等产业结合的路径,培养能够服务和适应多面化社会体育发展需求的人才,这样才能满足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福建省乃至全国体育院校都需要从体育人才社会服务意识、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参与度、社会服务全面性等角度进行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体育院校社会服务新途径,这样才能在让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道路上贡献更多力量。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育院校强国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秦晋争霸
师范院校体育院系服务地方体育事业的研究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