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霏:坚守莫桑比克的中国医生

2021-12-06 06:31一带一路报道贾琪
一带一路报道 2021年5期

文:《一带一路报道》全媒体记者 贾琪

7月16日,一个闷热的午后,记者走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大楼,穿过人潮涌动的候诊厅,经过一条长长的走廊,来到了普外肝胆外科副教授陈克霏的门诊办公室。透过门上的玻璃看去,戴着口罩的陈医生正在为患者看诊。他一边查看检验报告,一边询问患者情况,又不时敲击键盘,记录病症……整个过程娴熟流畅,言语干脆利落。

华西医院下午的上班时间是13:00 点,当天,为了配合采访、不耽误患者就诊,陈克霏12:30 就赶到了门诊办公室。半小时不到,就有多位患者推门问诊,其中不乏来自重庆、山西、贵州等地的患者。

针对不同情况的病人,陈克霏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患者过度担忧,他直言“没事儿,不用担心”;有些患者病情严重,他迅速安排手术;有些患者需要进一步观察,他详细交代各种注意事项;有些患者路途遥远,为减少他们来回奔波,他还会主动留下联系方式……

“援非回来后,再次坐到这间办公室,最大的感受就是,咱们中国的病人很幸运,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很强大!”陈克霏感慨道。

说话间,他的思绪又回到了两年前。2019年1月15日,作为中国(四川)第22 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队员,陈克霏前往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中心医院开展医疗援助。

中国医生的高超医术

位于非洲东南部的莫桑比克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之一,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医疗队初到受援国,在交通和通讯上极为不便,再加上语言障碍,医疗援助面临着重重考验,最棘手的则是与当地医生的沟通配合。

一次,陈克霏接诊了一位年仅14岁的肝癌患者,为了挽救年轻的生命,他第一时间提出手术请求,却遭到当地专家拒绝。此后,他又接诊了一位35 岁的青年男性,经检查发现,患者体内的两个肿瘤相互融合、侵犯,最长直径超过35cm,重达8 公斤,占据了腹腔的大部分空间。

接二连三出现的同症状患者,引起了陈克霏的注意。通过询问当地同事,他才得知,因为当地居民晾晒和储存谷物的方法不当,导致谷物发生霉变,而人体长期摄入发霉变质的食物,肝脏极易长出肿瘤。

作为拥有1500 张床位的当地最大医院,马普托中心医院从未攻克过这一病症,当地居民一旦患上肿瘤就等于被宣判死刑,这也成为当地专家长期以来的一块“心病”。面对求生欲望强烈的患者,陈克霏再次提出手术方案,当地医生包括古巴医疗援助医生依然没有信心,因为手术难度极大,肿瘤和胆囊、右半结肠、部分小肠及肾上腺广泛粘连,手术难度极大,切除肿瘤时易并发其他危险。

面对风险与生命,陈克霏思索再三,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在征得患者同意后,他一边快速撰写详尽的手术方案并与多位专家反复交流,一边向当地普外科医生讲解手术过程,争取手术机会。

最终,通过与医疗队队长、华西医院泌尿外科副教授金涛的配合,两位专家在缺乏专业切肝设备的情况下,历时4 小时,顺利完成手术。这也成为莫桑比克历史上首例成功切除巨大肝癌的手术案例,且患者第三天就能下床活动,一周便康复出院。

切除下来的肿瘤几乎有一个篮球大小,这张手术照片在当地人民的社交软件中被广泛传播,中国医生的高超医术在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从此,当地越来越多的肝脏疾病患者慕名前来就诊,陈克霏也很快得到了当地医院专家组的信任,相继开展多例手术,挽救了越来越多患者的生命。

“明知有风险也要迎难而上”

陈克霏2001年起就在华西医院肝胆外科工作,经过20年的历练,早已见识过各类复杂疑难肝脏疾病,理论与技术兼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在异国他乡却也面临各种防不胜防的风险,陈克霏在为艾滋病患者实施手术时,就遭遇过两次职业暴露。

当地的HIV(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较多,对艾滋病患者实施手术的医生不时会面临职业暴露的风险。2020年3月23日,陈克霏第一次职业暴露。当天由他实施的手术接近尾声时,患者肝脏突然破裂大出血,术后HIV 检测显示:患者阳性。

得知检查结果时,陈克霏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紧急服用阻断药,接着,便出现呕吐、腹泻、皮肤发痒等不良反应。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不仅要忍受药物带来的生理不适,还要承受心理上的煎熬。“如果真的不幸感染,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老人和两个孩子,第一时间只把情况告诉了妻子,我甚至做好了离婚的最坏打算。”陈克霏坦言。

2020年10月,陈克霏再次职业暴露。万幸的是,两次暴露后,通过服用阻断药,最终都化险为夷。

“没有万全的方法可以避免职业暴露。”面对风险,陈克霏有些无奈。马普托中心医院虽是莫桑比克规模最大、设备配置最好、医疗技术水平最高的医疗机构,也是该国最高学府蒙特拉内大学的附属医院,但医疗条件依然有限,除了专业的切肝工具,其他手术设备也相对匮乏。医生们唯一能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就是戴上双层手套,而这种措施并不绝对安全,还会影响操作的敏捷性,给手术带来不便。

两国医院合作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络培训Hospitals of the two countries co-conduct a COVID-19 pan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raining online

除此之外,医疗队还面临台风、水涝、疟疾、伤寒、霍乱等威胁和风险。“知道有危险也要迎难而上。作为一名中国医生前去开展医疗援助,就要竭尽所能站好每一班岗,尽最大努力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这是陈克霏对希波克拉底誓言和日内瓦医学宣言的诠释,也是对中国援外精神的实践。

疫情下的再次坚守

援外给陈克霏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有艰辛的手术,也有节日的思乡。

2021年2月7日,在中国农历2020年最后一个周末,一场跨越万水千山的视频连线将成都与马普托联结起来。屏幕这边,是以陈克霏、金涛为代表的援外医疗队队员;屏幕那端,是华西医院泌尿外科、肝脏外科的医护人员。“想你们了,欢迎回家!”“保重身体,注意安全!”“等你们回来吃火锅!”……听着屏幕里同事们的声声关怀,屏幕外的陈克霏不禁湿了眼眶。

按照两年的计划,医疗队今年1月已结束任务。医疗队大部分队员根据轮换安排已分批回国。但因新冠疫情仍在蔓延,加上航班的不确定性,陈克霏和队长金涛选择继续坚守在莫桑比克,等待新队交接,同时继续帮助受援国渡过疫情难关。这也意味着连续三年的春节,他们都在遥远的他乡度过。考虑到此,华西医院便给他们举办了这场特殊的“云慰问”。

得到“娘家人”的问候,陈克霏在莫桑比克工作得越发有劲。疫情期间,他担任马普托中心医院院感防控工作,设立预检分诊,制定详细疫情防控方案,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疫情诊治和治疗专题培训,还参与了莫桑比克国家电视台的节目录制,通过媒介向大众科普新冠疫情及防控措施。回国前,陈克霏共诊治新冠肺炎患者300 余例,治愈率达98%以上,受到当地人民、中资机构、国家卫健委以及中国驻莫桑比克大使馆的一致好评。

两年多的援外工作中 ,陈克霏共诊治当地患者2000 余例,开展外科手术600 余台、复杂肝脏外科手术30 余例。其中,陈克霏还完成了莫桑比克首例小儿巨大肝囊肿左半肝切除术、莫桑比克首例人工血管搭桥门腔分流手术、莫桑比克首例复杂损伤胆道修复手术等莫桑比克医疗史上多个“首例”手术,成为当地民众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守护神”。

“走出国门后,才愈加感觉到祖国的伟大富强,作为中国医生我很骄傲,也为中国人民有如此优越先进的医疗条件而自豪。”陈克霏感叹。

采访结束,记者准备离开时,办公室突然响起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挂掉电话后,陈克霏立即飞奔出门——又一场争分夺秒的抢救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