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都爱大熊猫
——保护大熊猫国际科研合作侧记

2021-12-06 09:41看熊猫谢华萍
一带一路报道 2021年5期

文:《看熊猫》杂志记者 谢华萍

7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升级”,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在中国逐步恢复,如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其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达1800 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大熊猫被“降级”,是中国在大熊猫生态保护、科学研究上的成果体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外的科研保护合作。

从被捕猎到“交流大使”

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有关大熊猫走出国门的最早记录是公元685年,女皇武则天将两只大熊猫赠送给日本天武天皇。近代大熊猫出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则是在1869年之后。

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在四川宝兴第一次见到奇特的“黑白熊”,随后他将这种从未见过的物种制成标本并附上文字资料,寄往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经法国相关专家鉴定,“黑白熊”确为新物种。

此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熊猫热”。一大批动物学家、探险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捕捉这种珍奇的动物。在大熊猫国际谱系册中,编号为001 的大熊猫“苏琳”是现代首只被运送出中国的活体大熊猫。

1869——1946年间,国外先后有200多人次来到中国大熊猫分布区捕捉大熊猫。仅1936——1946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就有16 只,另外至少还有70 具大熊猫标本进入外国博物馆。

1949年之后,野蛮捕捉大熊猫的行为被制止,大熊猫的珍惜性逐渐凸显。世界人民对大熊猫的喜爱与热情越来越高涨。此后,大熊猫主要以赠送和短期租借的形式出国,担任起“外交官”的职能。有资料显示,1957年起,大熊猫作为国礼,先后被赠送给9 个国家的动物园饲养、展出及繁殖。

由于野生大熊猫数量不断减少,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决定,不再赠送他国大熊猫,改为短期租借。

1994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两只大熊猫首次以“科研交流大使”的身份,旅居日本白浜山野生动物园,这是大熊猫出国合作研究的开端。随后,中国陆续与韩国、德国、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开展了大熊猫合作研究。

对外科研保护合作从无到有

截至2020年底,率先与中国展开大熊猫国际合作研究的日本白浜山野生动物园,共繁育成活大熊猫17 只,建立起海外最大的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

这是20 多年来,中国开展大熊猫对外合作研究所获成果的最直接体现。

大熊猫国际合作研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普及大熊猫知识,促进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回顾历史,1949年之后,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动物园里开始有了大熊猫的身影,但这些大熊猫大多是从野外捕获的。关于怎样人工喂养大熊猫,怎样让大熊猫繁育后代等一系列问题,科研人员和饲养人员均一无所知,只能一步步地摸索。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签订协议,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察站,进行大熊猫的生态行为学研究,这是首次正式开展的关于大熊猫的中外合作研究。

此次调查研究,揭开了野外大熊猫的神秘面纱,摸清了大熊猫在野外的生活习性以及生存状态等,也为后来的野外调查研究打下了基础,其研究成果汇集于《卧龙的大熊猫》一书中。

2006年9月6日,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的大熊猫成功诞下幼崽的消息,让当地民众为之沸腾。这是大熊猫“伦伦”和“洋洋”自1999年来到该动物园后,产下的第一只宝宝。幼崽被取名为“美兰”,寓意“亚特兰大之美”。

“美兰”的诞生是大熊猫对外科研合作成功的又一典范,同时也是对中国大熊猫繁育研究成果的肯定。

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大熊猫对外科研合作的范围更广,层次也更高,除了与知名的动物园合作外,中国的各大熊猫基地也纷纷与国外著名的研究机构、保护组织、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关系。

以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为例。2001年,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基因组多样性实验室合作成立了“大熊猫亲子鉴定中心”,应用微卫星技术来鉴定新生幼崽的亲子关系。2002年起,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开发新的微卫星标记,建立大熊猫微卫星数据库,开展种群遗传研究。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都办公室和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科普教育部建立了项目合作,为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了很多替代生计项目……

近年来,大熊猫对外科研保护合作在疾病防控、营养学、遗传管理、行为训练、野化放归、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大熊猫出国不容易

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大熊猫走出国门,但关于大熊猫如何出国,却鲜为人知。比如:哪些大熊猫可以出国,大熊猫出国该履行什么样的手续,大熊猫能否听懂旅居国的语言,大熊猫该怎样适应旅居国的生活……

2020年7月,旅韩大熊猫顺利产下一只幼崽In July 2020, a giant panda, leased by China to South Korea, gave birth to a cub(新华社 供图)

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与大熊猫“谊谊”互动staff member of Malaysia’s National Zoo plays with giant panda Yi Yi(新华社 供图)

2019年4月4日,大熊猫“毛二”和“星二”从成都起飞经北京转机奔赴丹麦,与之同行的除了竹子、苹果、窝窝头等食物外,还有专门的饲养员和兽医。

“毛二”和“星二”之所以能够出国,是因为它们通过了专家的层层“筛选”。

在中国,送大熊猫出国一般是成对送出去的,雌雄各一只。首先,两只大熊猫要从遗传学上进行配对,保证它们没有缺陷和亲缘关系。然后,还要观察它们的心理和行为,确保性情相合,以便今后的繁殖。此外,还要确保两只大熊猫身体健康,具备孕育能力。当然,姣好的外形条件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到了旅居国,如何让大熊猫快速适应当地环境是一大难题。

“与人类出国一样,大熊猫出国也需要过语言关。”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研究人员表示,在大熊猫出国之前,旅居国会派饲养员来中国学习大熊猫喂养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国外饲养员会直接用外语跟大熊猫交流,时间长了,大熊猫也是能听懂的。

进入旅居国的动物园之后,大熊猫一般还有一段适应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饲养员的陪伴尤为重要,毕竟在陌生的环境里,熟悉的饲养员能给大熊猫带来安全感。另外,出国初期,大熊猫的食物还是以从中国带来的为主,然后再慢慢添加旅居国的食物。

其实,大熊猫出国的前提,还建立在国际友好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一般来讲,某个国家想要租借大熊猫,需事先向中国提出大熊猫合作的申请。中方收到申请后,不仅要考察对方动物园是否有能力饲养大熊猫,还要派出专业团队对该地区的气候、环境、食物来源等进行评估。初步考察通过后,国外动物园还要按照中方的要求建造大熊猫场馆,同时派出相应的兽医和饲养员赴中国接受大熊猫饲养培训。所有指标都达到要求后,才能最终达成租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