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莉
到了大班,孩子们对跳绳产生了兴趣。几个先学会跳绳的孩子调动了其他孩子的积极性,大家都带来了跳绳。一段时间后,从商店里买来的跳绳遭到了孩子们的冷落,因为他们发现了一根自制的绳子。接下来的日子里,在编绳、玩绳的愉悦体验中,孩子们收获了很多。
一天早晨,小豆带来一根与众不同的跳绳。送他入园的奶奶解释说,昨天放学到家后发现新买的跳绳不见了,孩子一直闹着要跳绳,因为时间已晚,就在家给他做了一根草绳。
这根跳绳吸引了幼儿。一帆说:“我在奶奶家也看到过这种稻草绳。”小宇凑上前提出了请求:“小豆,能不能让你奶奶帮我做一根?我也想要。”围在小豆身边的孩子们纷纷附和:“我也想要。”
教师的思考:学习无处不在,当下孩子们对草绳的兴趣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可以顺应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以促进发展为目标,随机应变给予适宜的支持,助推幼儿的探索学习。
我跟小豆商量,邀请他奶奶抽空到幼儿园来教大家编草绳。第二天,小豆的奶奶便带了一大捆稻草过来,还有几位送幼儿入园的奶奶也主动加入。
看着一根根稻草经过奶奶们的手一捏、一搓,立刻就变成了绳子形状,随后又慢慢变长,孩子们惊喜不已,跃跃欲试。奶奶们教得特别认真,可孩子们努力了半天也没一个人能学会,大家有些泄气。
“奶奶搓草的时候,草会转动,我手里的草怎么也不转动,可能是因为我力气太小了。”“我那么用力搓,草还是散开的,就是不能卷成绳子的形状。”见孩子们编绳的兴趣锐减,我说:“也许是奶奶们的这种编绳方法不适合我们,那有没有其他更适合我们的编绳子方法呢?”东东提议:“我们再回家问问,看还有没有其他编绳子的好方法。”
星期一早晨,几个孩子跑过来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学会了新的编绳方法,很简单,随后他们主动当起了小老师。
方法一:两人合作编绳法。取几根稻草,将其根部绑在一起或打上结。找一棍子插入捆绑或打结处,随后一人负责转动棍子带卷草绳,一人添草,待绳子达到理想的长度后再将绳头和绳尾合并,便可形成一根草绳。
方法二:三人合作编绳法。取几根稻草,将其根部绑在一起或打上结,一人负责抓住捆绑或打结处。草分两股,其他两人每人抓一股,一起朝一个方向一边转动一边添草,最后合并形成一根草绳。
教师的思考:为了保持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提示“有没有其他更适合我们的编绳子方法”,得到了幼儿的积极响应,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孩子们很快学会了两种编绳方法,他们把自己编的绳子和奶奶们编的绳子做过比较后,显得特别不满意。东东说:“我们编的绳子好丑啊!”小川捏了捏奶奶们编的绳子说:“我们编的绳子太松了,一拉就散了。奶奶编的绳子很結实,用力都拉不断!”
带着问题,孩子们再次邀请奶奶们现场指导。在讨论分享的环节,大家对编绳的技巧进行了总结。东东说:“奶奶说我们力气小可以三个人合作,一个人抓绳头,另外两个人负责往相同的方向卷草绳。”小萌说:“奶奶提醒每次编到草的一半位置时就要加草了,要将加草的地方卷紧再慢慢放,不然很容易断的。”点点说:“加草时要看清楚,是把草的根部整齐地放到正在卷的绳子中间。”我们还将编绳诀窍编成了三字儿歌。
开始编绳了,孩子们一边编一边念儿歌:“同方向,用力卷,整整齐,草根进,慢慢放,往后退……”大家边操作边互相提醒,编的绳子终于像模像样了,成功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
教师的思考:和幼儿一起将编绳技巧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提炼出来,不仅能巩固和强化认知,还增强了编绳活动的趣味性。成功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再一次获得了愉悦和自信,也为接下来的游戏做好了准备。
孩子们带着自编的草绳来到大操场,试试绳子是否结实,结果用力一拉,绳子断开了。我一边查看绳子一边自言自语:“咦!这绳子怎么会断开呢?”孩子们也围着绳子仔细查看断掉的地方。博文首先有了发现:“你们看,断开的地方草有点烂了。”其他孩子也纷纷说:“断开的地方比其他地方都要细。”“这根绳子太软了。”“我们再去编一根粗一点的绳子吧。”“这一次加草的时候要看清楚,要加硬一点的草。”“我们力气太小了,需要请老师帮忙。”说干就干,在教师和孩子们的通力合作下,几根新的草绳很快编成。
教师的思考:绳子被拉断后,教师引导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到绳断的原因这一关键问题上,在分析原因、探寻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孩子们带着绳子又一次到操场玩起游戏。就在大家玩得起劲时,突然听到一声惊呼:“老师,东东的手指头流血了!”“老师,小宇的手指也破了。”我一惊,赶紧跑过去查看,询问后得知孩子的手是被绳草刺破的,草绳游戏被迫暂停。
摸上去软软的草怎么能伤人呢?孩子们再次认真查看草绳。“大家快看,这里露出一点尖尖的草。”“这根绳子上有好多草根露在外面呢,要是被戳到就会流血。”“把它们一个个剪掉吧!”“不行,剪掉它们绳子就断了。”孩子们并不甘心放弃好玩的草绳,有人出招“戴上手套玩”,可是他们很快发现戴上手套后手使不上劲,动作也不利索。
博文在一边嘀咕着:“我们之前玩的跳绳都是不戳手的。”小萌接过话茬:“那是塑料的,上面还有手柄。”小宇一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叫起来:“我们给草绳做手柄,就不会被戳了呀!”孩子们立刻表示赞同。我问他们:“用什么材料做才能握着舒服又不戳手呢?”大家给出了“海绵纸、面纸、彩泥、布”等答案。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决定用结实耐用又柔软的布料缠在草绳上做手柄。
再次玩草绳游戏时,孩子们创编了很多玩法。如“拉大锯”,两人一组,双方各将绳的一端缠在自己腰上,使劲拉动绳子,脚不能移动,出脚下的界线者为输。又如“踩尾巴”,一人轻捏绳子一头在前奔跑,后面一人或几人追赶踩绳子的尾端,踩落绳子为赢。
教师的思考:玩绳游戏中突然出现伤手事件,这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冷静思考后,教师发现了此事件背后的价值,于是鼓励幼儿找出原因,想办法解决。此举可避免“因噎废食”和过度保护对孩子成长带来的不利。
一天自发跳绳比赛结束后,豆豆说:“我编的绳子又软又轻,所以我可以跳得超级快。”琦琦不服气地说:“我编的绳子特别好,能跳一百个也不掉呢!”其他小朋友也争着夸自己的绳子,越夸越“神奇”,越夸越“离谱”,谁也不服谁。
我提议:“那我们就来举办一个神奇草绳展览,大家将自己想象中的绳子画下来,然后讲一讲绳子的神奇之处,最后一起评评谁的绳子最神奇。”孩子们纷纷赞同,随即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
孩子们的设计丰富多样,平凡的草绳被他们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和功能。博文说:“我喜欢五角星,所以我的绳子上面有很多红色的五角星图案,看上去很酷哦!”东东说:“我把绳子涂成喜欢的粉色,绳子的手柄是爱心形状,上面有螺纹,跳的时候不容易滑落。爱心手柄里面还藏了计数器,可以帮我计算跳了多少个。”
教师的思考:在成人眼中的“吹牛”现象,往往是孩子积极思索、创新的表现,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因此,我提议孩子们来一次创作展示活动,孩子们欣然用画笔描绘出梦想中的“奇绳”。
孩子们因为热衷于玩绳、编绳,材料区很快便堆满了草绳,既难以整理又影响了空间的使用,该怎么处理呢?因为舍不得丢弃,孩子们想了很多方法,可是被一一否定。最后,东东提议:“要么回家问问爸爸妈妈草绳还可以用来做什么,然后再决定吧。”第二天晨谈时小宇说:“我爸爸告诉我,新栽的树木冬天要用草绳将根部以上裹起来才不会被冻坏。我们的绳子可以綁在树上,做大树的棉衣。”于是,孩子们在园里找到几棵新栽的树木,三三两两自由组合,细心地用草绳在树干上绕了一圈又一圈,给树穿上“冬衣”。最后,孩子们还在“冬衣”上插上了几片树叶作为装饰。
生活处处皆课程,然而,课程的选择和推进不能源于成人的主观臆想和判断,需要敏锐地发觉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挖掘其中的价值并提供适宜的支持,推动孩子们积极参与和体验感知。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孩子们“五编草绳”,每一次的“编”,都让孩子们的认知经验和实践技能有所提升。
在此次班本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本着“追随兴趣,相信幼儿”的指导思想,陪伴和支持孩子们在游戏中探索、发现。活动的目标也随活动的推进而适时调整,每一个环节都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这对教师也是挑战,有效促进了自身专业能力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