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程
“伴”,篆体为“伴”,典型的形声字。《说文解字》说 :“伴,大皃。从人,半声。”“皃”即“貌”,也就是说“伴”是大的样子,这好像无处可考,也举不出例句来,就省得费这番功夫。不如看看《康熙字典》的解释:“侣也,依也,陪也。”这就是今天所说的“伴侣”“陪伴”了。由此而反观字形,“伴”是“人”之“半”,不正应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句熟语吗?由此看来,这个“伴”字也许还兼会意吧!
不只是男人的一半,还有“女人的一半”,彼此组合构成“伴侣”,白头偕老就是“老伴”。以至于只要是在一起的人们都是“伴”,如“伙伴”“玩伴”。
人,原本就是群居的动物,是要相依相伴甚至是“美美与共”的,违背了这个,乃是悖乎“人情”。
有一个成语叫“举案齐眉”,可以说写照了一段伴侣佳话,就在于梁鸿和孟光之间的彼此尊重、相互扶携。杨绛和钱锺书的伴侣佳话更是感动人心:年轻时,杨绛颇有文名,甚至在钱锺书之上,可她心甘情愿做他的伴,照顾好他与家庭,无论走过多少坎坷都惺惺相惜,相与为伴。她送走了先生,送走了女儿,一直走到人生的边上,也一直“伴”在心里头,她的《干校六记》《我们仨》就是最琐细最动人的记录。最后她自己也作别人世了,却留下一道曼妙的生命风景,伴随一句“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与我们做伴。
时下,陪读已成一种风气,大概是旧时的“伴读”无可比拟的。高考时,多少家长陪伴加强版上线了,请看校门口,开考前是多少殷殷目送,下考后又是多少切切期待,其间有多少场景让人动容……
想起去年毕业生离校的动人一幕:母亲陪伴儿子拖着行李箱缓缓离去,不时深情回望校园,以至停下来合影自拍。此刻,你只需从他们身旁走过,默默感动,不去打扰。常说,最好的教育是爱和陪伴,这便是。还想到,这位母亲平日里的陪伴也该有多么用心和深情。
然而,对于陪伴,大有鉴别一番的余地。想想,如果不是用心和深情,只是机械的陪伴,抑或是包办一切的陪伴,长此以往,孩子越来越不能自理、自主和自立,这样的陪伴自然是要不得的,甚至是“反教育”的。其实,孩子需要的是用心的陪伴、引领的陪伴和在一旁鼓舞的陪伴,而这里边,充满爱的智慧与期待是永相伴随的。所以不如说,教育,陪伴不可或缺,而最好的教育是“爱的陪伴”,这也注定了教育的非凡。
人是群聚群处的动物,实在少不了陪伴,從平凡的生活到非凡的教育都是。然而有的人实在是没有人陪伴,有意无意选择了孤独,但一定会寻找他的“伴”。余华小说《活着》的结尾,主人公福贵竟然买来一头别人看不上的老牛,而且取名“富贵”,他在饱尝人生的苦难之后,在夕阳里,找到了最后与他相依为命的“伴”;李白仗剑走天涯,除了剑,酒与月是他最好的“伴”,他独酌“一壶酒”,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阳明龙场悟道,看来正是因为孤独,无以为伴,才走出“格竹”的困境,才认定“心外无物”,也才有了“良知”心学,但实际上,贵州的山风与乡民是他最忠实的“伴”,是山风的淳朴与包容接纳了他,是乡民的义勇与智慧鼓舞了他……
5月22日,袁隆平先生辞世。多少人觉得,这不只是“杂交水稻之父”逝世了,也是一直伴我们左右解决我们吃饭问题的父亲离我们而去了。先生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一是杂交稻遍种全球。不仅以中国人为“伴”,还将地球上所有人当作自己的“伴”,让每一个和他身处同一时空的人“远离饥饿”是他朴素的追求,“美美与共”便是他伟大的理想。
是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这个目前发现唯一拥有生物的地球上,每一个人彼此都是“伴”,每一个族群彼此都是“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一旦灾难来临,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应是毋庸置疑的共识。每一个人、每一个族群、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担当,其中应有之义和必有之义是相与为助,乃至“美美与共”。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们看自然宇宙,从宏观到微观,从天地到万物,也是相伴而生,甚至也是“美美与共”的。
太阳与月亮,相隔无比遥远吧,但自古以来,人们也总爱把它们当作伴侣。而科学事实告诉我们,月亮本身并不亮,它只是反射了太阳的光。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就更不用说,咱们地球村的一切生机与活力都离不开太阳,而那壮观瑰奇的钱塘潮也与月亮有关。
儿时在乡村,采蘑菇,摘乌泡(一种树莓),捡田螺,捉泥鳅……小伙伴们结伴而去,那些蘑菇、乌泡、田螺、泥鳅也一定是相伴而生,你发现了一个,一定会在不远处发现另几个,甚至是一窝。更不用说整个自然生态都是相互依存,相与为伴,从而达成一种伟大的平衡。
看来相伴而生是自然定律生存法则,“美美与共”才是和谐,谁违背它就是悖乎“天理”。
伟大的自然,似乎也庄严地昭告每一个人、每一个族群:“天理”如此,“人情”岂敢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