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室开设水与墨课程大约是十年前的事情了,我最早以为这是张元教授的突发奇想,当时我正在中国画学院教当代水墨,张教授说要听我的课,要把我的课嫁接到他们的工作室去,也就是在油画系上中国画的课,这确实是让我始料不及的事情。但是仔细想来他是对的,中国人的综合材料绘画没有对中国的笔墨宣纸的研究,是说不过去的,现在看来张元早有此想,按他说只是找不到一个“既不会画画,也不会写字”的人来教,我很忐忑,但是确实如他所料高兴地接受了。忐忑是因为我觉得我依旧有“画得太好看,太能画了”之嫌,这是陈丹青1997年善意的嘲讽。经过这么多年我放下了很多,但依然离张元的要求差得很远。
将水墨课程更名为水与墨,显然是为了容易嫁接,但是中西能否融合,我向来不抱有过高期望。如果我的课能协助学生在中西比照中摸索出一个清醒的站位抑或认识,能够提供多一点资源、营养的选择,甚至认识到中国哲学传统、艺术传统的无用性,岂不更好,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呢?
水与墨的命名,初看似乎是对传统水墨的实用主义解构,似乎背叛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内核。其实这种解构仍然是诗意的、純粹的,因为它旨在构筑一种新的对话方式抑或语言。八大山人有“师其意不师其迹乃真临也”,今作“师其迹不师其意乃真创也”,旨在表明我有我意。只要我们的意能力争上游,解构也是可以的吧。
面对中国意象艺术与西方抽象艺术,各家说法不一。邵大箴说:意象是高明的,意象有几千年的历史,有文化韵味。抽象不高明,抽象艺术跟工业社会、初级社会或潜在的理性社会相关联。这并不是说谁年龄大谁就高明,而是因为有足够的时间才可以经历大浪淘沙。美学家彭锋认为,抽象最考验艺术家的创造能力。但这似乎又出现了一个悖论,王羲之、张旭、怀素的艺术是中国一流的艺术,是不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是最具抽象性的,是不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是最具创造性的?中国哲学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艺术与之一团合气。所以,我们的课程虽然名为“水与墨”,但我们在课上一直坚持着平和中正、温柔敦厚的中国精神,一直秉持水墨精神。也就是说中国书法、文人画中的抽象因素可以汲取,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可以改变重组,但是似与不似之外的意境所揭示的历史感、宇宙感,是念兹在兹的舵手。这与我们的圆明园主题也不谋而和。
我和张元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这样打磨了大约七八年的时间,之后到了2019年暑期他开始跟我谈要在2021年去北京大学上水与墨课:圆明园水墨写生。2020年底他突然又来信更张,说让我接续他的绘画基础课,希望我从中国文化出发带领学员看和思考,从立体的角度了解传统文化中书画诗词史论一体的关系。而我的画又到了一个瓶颈状态,我正在不务正业,读书、临帖、学习写作。他的要求正中下怀,我就斗胆应承下来,全力以赴备课。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时为两周。绘画工具包括:水、油、墨、色、火、毛笔、刷子、滚子、宣纸、大中小白盘、砚台、毛毡等。准备书目分为书法类与写意画类。书法类: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汉简、汉隶、王羲之一门书翰、唐楷、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写意画类:法常、倪云林、徐渭、八大山人、石涛、龚贤、吴昌硕、金农、齐白石、黄宾虹。写生地点为圆明园及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周边。
学员共计27人,高校美术院系教师5人,中小幼教师各1人,在读本科生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1人,职业画家9人。备课的重要一部分是备学生,由于学员年龄、教育背景、地域来源差异巨大,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讲课是必须,点评作业更是必须。有的同学在人越多的状态下越发挥得好,有的同学在私人化空间作业才入心,有的同学看完示范后能马上进入创作状态,有的则等到结束后才爆发。可以从作品成果看到90%的学员都有很好的表现。
(二)课程内容
1.混沌里放出光明——有关欣赏
从中国文化混沌一体的世界观理解中国哲学、书法、文人画和诗词的关联,从人性的自觉体验中国艺术的精神状态,认识何为中国艺术的重要基础,何为旁系的不重要的东西。
思考作业:思考中国艺术史上重要争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书道衰落说等;从混沌与上帝的不同体会中西艺术史上伟大的标杆,如古希腊的高贵与中国古典的清高,古希腊静穆的伟大与中国古典无上的宁静;思考自身更加偏向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还是人类社会现状,梳理出自己的研究创作方向。实践作业:每人十张。
2.笔墨之道
以王羲之、颜真卿和文长八大的用笔痕迹为例,从一条直线和一个圆的同一笔法去体会一切画法都离不开太极图这一基本原理。从书法的一波三折和画法勾勒谈书画同源的观念和用笔方式。讲解过程中教师随机示范。
思考作业:如何理解万笔是一笔(与石涛的“一画论”互相印证);如何理解万图是一圆?体会构图十二种的同一性,尝试释解黄小仲始艮终乾的书法公案;波洛克的《一体》与太极图的关系;如何理解“深识书者唯见神彩不见字形”?实践作业:每人十张,要求认真体会书帖的气息。
3.笔墨应用
讲解形态各异的点法、皴法、描法。
卦与书法用笔:中国笔墨区别于西方笔触、中国意象区别于西方具象与抽象是东西方哲学思想不同所致。易学中的卦,是中国思想区别于西方哲学的重要标志,卦的特点就是“形而中”,它催生了中国笔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性,也指向了似与不似之外的境界,中囯笔墨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书法的当代意义:中国书法、写意画有独特的意味,其中可能没有图像的意义,但有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意义。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毕加索、理解抽象派,甚至理解希伯来文化拒绝图像的意义,进一步构成对综合材料绘画的理解。
讲明笔作为工具之毫与根,与作为语言之锋、腹、根的分别。列举病笔10种。讲解过程中教师随机示范。
思考作业:对西方传统绘画中达·芬奇结构式的线、抽象派康定斯基形而上性质的线作评价;比较徐渭、八大的用笔与西方现代绘画凡·高、马蒂斯、毕加索、莫迪里阿尼、大卫·霍克尼等人的用笔,确定自己的取舍。
笔墨就是中国画,中国画就是笔墨。各代大师的创造都是在笔墨语言上的创造,文长、八大、宾虹、白石画上的一个点也可以作为验明正身的依据。但是与西方现代绘画大师凡·高、毕加索相比却是隐而不显的,后者更容易辨别,尤其到塔皮埃斯、劳森伯格、基弗等,其语言符号性就更显,为什么?试说出你的倾向性;八大们讲究每一笔都要圆,每一笔都要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毕加索们不讲这些,也很好,那么中国水墨讲究一笔一墨的意义何在?
以巨然、倪云林、王蒙、黄宾虹为例,生发到书法用笔;体验笔墨两头控制的技巧,注意笔触、水、心理、感觉等问题。实践作业:练习时需注意要意临而非力追原作,体会贯气,一笔墨用完再去蘸。
4.程式背后的性灵
讲解梅兰竹所忌(绘画基本原则)。引导学生结合十二种构图解读美术史上经典的梅兰竹作品在布局方面的匠心。讲解过程中教师随机示范。实践作业:在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临摹与创作。
5.真性圆如日月——有关创造
创造是寻找真我、遇见真我的过程。真性不出不高,真性不脱不超。到了艺术的化境艺术原理法则毋庸说,也无可说,记住一个“真”字便可以照亮艺术之路。教师示范对景创作过程。
思考作业:思考儿童“本我”与修练来的“真我”的区别、与西方“超我”的关系。实践作业:学生不必看到什么画什么,从眼前开始画即可。以自身的感受为导向,可以了之,可以不了了之。倘若没有思想,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捊出思想。
为让学生敢于解构水墨传统,便于将水墨传统融入综合材料绘画,在工作中我还釆用了近乎西方的极端方式:在四尺纸的正中间画一破窗,窗棂如实等距离分割,构图完全脱开了中国传统图式,笔墨也不完全遵循传统,时用传统中忌讳的灰色墨汤,以减轻墨分五色所呈现出的对比,解构传统的精微,代之以整括。在宣纸的中央叠加我看到、感到、想到的……可能会受到马列维奇黑方块、蒙德里安方格子的启示,但全以中国画用笔出之,同时融入印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棉里铁笔、金钢杵、力透纸背等概念,加上宣纸的自然渗化,最后画成了一黑方块,便不了了之。正如张元所言:不东不西,也东也西,不是东西的好东西才是我们所要的东西。如此抛砖引玉,引发学生运用水与墨解构水墨的兴趣。随后引导学生在写生、临摹、创作三位一体中轮番进行实践。
1.馬晓磊
在水与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开始运用抽象抑或是意象的绘画语言表达自我的精神指向及感受,更加注重绘画语言的纯粹性,并不断通过作品表达自我,审视自我。
2.杨梦醒
创作为心而不为目。创作是寻找真我、用最少的现实创造最多的非现实、遇见真我以及与自己对话的过程,这是我从闫老师的课上所体会到的。
3.顾颖
本次课程让我充分了解到了水性、墨性、纸性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4.李亮
宣纸遇墨一瞬间,染墨无序且随缘。毛笔发力随形跑,遍纸墨色随天意。一曲焦墨在前头,无声无息画过轴。拉丝笔意可争气,空剩余音干绕梁。
5.王呈祥
课程从八大山人和汉代出土的竹简、木简入手,让我对于画面的构成有了崭新的认识,让我理解了中国画中所说的“以书入画”是一个怎样的概念。闫新生先生的课程,让我全面地认识到我想要的是什么,让我知道了我为什么要这么画,我想要的画面应该是怎样的。有关浓淡干湿焦的理解,我也可以代入到我的综合材料绘画里,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质感。
6.段亚东
圆明园的水与墨课程正值清明时,淅沥的雨水浸染着时空的回响与历史的感召。我的作品以《水墨祭》为题,试图以水墨的印迹为载体表达对过往伤逝的祭奠。
7.刘丛
传统的水墨课教石头怎么画、花怎么画,以画得像为目的临摹大师作品。闫老师的水与墨课程则不同,从理论到实践、从临摹大师到写自己,所讲所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文化。在临摹中学方法、学气息,进而将水与墨分别作为两种材料混合,自然形成一种内心感受。
8.王海超
通过水与墨课程,我体会到自身与水与墨之间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关系连接、打通,如何将这种感受传达到画面中去。
9.江晓晖
两周的课程有理论、有临摹、有写生,时间安排非常紧凑,老师严谨的备课及对古人书画作品的讲解更令人受益匪浅。我几乎不曾有过水与墨写生的经历,尤其从未尝试过大幅作品。而现在我可以随时铺开毛毡,将看到的景物转换到自己的画面中,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突破。我很庆幸能有这样的写生经历,并且很享受这个过程。今后将这些学习到的方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或许我会更加自信。
10.王芳
水与墨课程让我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创作感受,开启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让我能够以探索的姿态和多维的方式拥抱当下,实现了精神形式上的转换。这是对生命的认知与判断,用维度来探讨,过于窄狭,而是一种与未来隐约的接近……
11.王楚君
通过这次水与墨课程的学习,我对水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课程时间虽短,但从临帖到写生再到创作,我的作画方式以及思考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观看世界的方法也有了新的认识。
12.潘雯清
由所看到所知,由所想到所得,都离不开“我”,当“我”释放出意识信号,画面便有了与他人不同的气息。我与外界每一秒的相遇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或许是由于个体情绪的起伏,或许是时空的变幻,我无法看到客体完整而肯定的面貌,也无法完全表现我自己,只能选择某种方式,比如以线条为手段,在某段时间内综合记录每一个我所感知到的瞬间。但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归根结底总是要以“我”为出发点,认识自己才能实现更好的遇见。
13.孙绿绿
水与墨写生课是生动有趣的。午饭后,我在校园里寻找每天经过却又未曾注意到过的新鲜感。偶然发现这双被晾晒在男生宿舍窗台外的旧球鞋,它好像在向我展现它主人的样貌和性格,于是我把它记录了下来。
14.李思彤
水与墨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是一次全新的绘画体悟,打开了自我在绘画表达中的“心门”,重塑了在绘画的过程中追求“真我”的自由以及自信。以现当代绘画语言的构建方式完成“水与墨”画面关系的建立,在“水”与“墨”的撞击与融合下,找到个人平和的抑或是有力量的,又或者是触及内心深处的那部分不确定的情绪,找到在当下环境里的那个洒脱的、精神上完全自由的自我。这次我画得很大胆,画得很痛快,画得如痴如醉。我想,这就是绘画真正的魅力。
15.梁天元
心摹手追,探幽索隐,纵心笔端。风景有时由繁归简,有时由简展繁。由繁归简是把细密的图案、装饰等做笔墨化的归纳,有山水的皴法融入,有书法的结构调整,繁琐多了需要整理,需要以一代十,需要归顺到与形象、风景特征一致的层面。而有些简约的风景则需要由简展繁,要丰富,要画出已显示的风景样式,更要写出内在的内容,以结构画出存在,以笔墨的结构写出气韵的节奏和气象。以此打破心中的四壁,寻找到自由的方向,有些看似粗率的草草之笔,却透露出一种真实感。
16.杨伟孝
传统经典书画作品的背后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开放与探索的姿态拥抱当下,实现一种精神形式的转化,这是我的实践态度和方法。学习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意外的画面中梳理出属于自己的、主客交融的那一部分语言形式,逐渐接近心中的那片光亮。
17.姜霞
油画专业的我平时很少用水墨,再别说用水墨进行写生创作了。走在去圆明园的路上,我心里一直琢磨着怎么画。到了写生点,铺开毡子,把纸和墨准备好却迟迟没有动笔,闫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为难情绪,把我叫到湖边,手指着湖面问道:“你看这个湖是什么形状?”我答“湖的形状是四角磨圆的长方形”,闫老师说:“去,把你看到的这个形象画到纸上。”画完后,闫老师又引导我朝向不同方向观察湖的四周与湖面上的变化。当面向游客时,闫老师引导我观察人的姿态和装扮,要求我不要超过三笔快速画出一个人物来,并在旁边不断地督促我。在老师的催促下,我手忙脚乱、内心紧张。但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大胆画起来。当我连画了十几个人物后,闫老师说:“这张可以了。再换一张纸,这张是以线为主,下一张以面为主,往黑里去画。”
接着,我胸有成竹地画起来。闫老师的话萦绕在我耳旁:墨色不要调得太匀,用笔要肯定,气息要贯通,人物形象要概括……围绕在我身边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我旁若无人地尽情挥洒,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激情。画很快就画完了,真是一气呵成。回忆老师当时恰到好处的引导,感觉受益终生。
18.王玉娟
闫新生老师对水与墨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水墨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水墨原来还可以这样画。墨分五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浓淡干湿焦,当我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观景平台上铺开丈二的宣纸,思想随着水与墨自由驰骋时,综合材料与水墨的关系也愈加紧密。
19.范晓超
以前外出写生都是用油画工具,这次在圆明园写生第一次用中国画材料,而且一上手写生就是八尺巨幅。说实话,压力很大。画了片刻,干脆脱了鞋子,也不管墨分五色了……此时此刻,站在白色的宣纸上,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只画心中丘壑。墨与水、水与墨的关系虽没有那般亲密,但也算是初见的朋友——凭好感相交。
20.林增玲
水与墨不同于水墨,更加注重其作为材料的表达。精神表达在这一快节奏的社会中往往容易被忽略,心中有太多杂念反而会让写生与创作不够纯粹。课程通过讲授画面中的理性规则与方法,再引导我们抛开理性,运用感性进行写生与创作。课程注重对自身感受的表达,并且逐步引导我们从自然和本性中获得自由,超越自然和社会的外在约束。此外,我对画面的理解有了更多的视角和突破。
21.韩超
通过闫先生的水与墨课,我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的笔墨,也开拓了新的创作思路。闫先生讲“真性圆如日月”,也就是说“我”是第一位的。我深刻地感覺到我的存在,意识到个人的情感表达才是一个画者最珍贵的东西。
22.王子路
闫先生的水与墨课程对我来说是种全新的绘画体悟。从开始临笔意、摹骨法,再到忘其所学,最后到探寻自我,观看自然的方式和绘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强调心中所想,寻找最单纯的自己,把自己的精神融于自然景象,把自己的情绪通过水与墨的形式反映出来。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也许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一次释放。
闫新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