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勤辨证论治肝脓肿经验

2021-12-05 07:57王剑一方扬王珏钰杨达钧颜克秋李格田瑞何军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正气脓肿教授

王剑一,方扬,王珏钰,杨达钧,颜克秋,李格,田瑞,何军明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肝脓肿是指肝脏受到感染后,因未及时处理而形成的脓肿[1]。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在临床上常见,尚有一些其他特殊的感染如肝结核引起的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又称化脓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肝脓肿是肠阿米巴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我国肝脓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内科治疗、经皮经肝脓肿穿刺引流和手术治疗等[1-3]。肝脓肿的中医学病名为“肝痈”,属于内痈的范畴,中医药辨证治疗肝脓肿具有一定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脓肿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4]。

蔡炳勤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蔡炳勤教授在运用中医药治疗肝胆、胰腺、胃肠等消化系统外科疾病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他立足于中医经典理论,结合肝脓肿的临床表现特点,认为肝脓肿属于中医广义的“疮疡”范畴及狭义的“肝痈”范畴。蔡炳勤教授主张将现代医学的病程分期与中医辨证施治相结合,根据该病临床发展病程,将其分为初起期、成脓期和溃后期3期。现将蔡炳勤教授辨证论治肝脓肿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基于肝痈论治肝脓肿的理论基础

肝痈为外科急重证之一。有关肝痈的记载迄今为止最早见于《素问·大奇论》:“肝痈,两肤满,卧则惊,不得小便”。多因感受疫毒,或嗜酒肥甘而生热,或阳亢肝郁而化火,致火热成毒,瘀滞于肝,致使血肉腐败而成痈。《灵枢·痈疽》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指出痈的病变过程为气血凝滞,卫气结聚,郁而化热,热盛肉腐,酝酿化脓,而发为痈。痈病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内痈和外痈,生于脏腑为内痈,发于体表为外痈。肝痈属于内痈的范畴。历代医家对肝痈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诸病源候论·内痈候》曰:“内痈者,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寒气客于内,或在胸膈,或在肠胃,寒折于血,血气留止,与寒相搏,壅结不散,热气乘之,则化为脓,故曰内痈也”;朱丹溪认为:“肝痈始发期门穴,必隐痛微肿,令人两脚胀满胁痛,侧卧则惊,便溺艰难,由愤郁气逆而成”;《医宗金鉴》曰:“肝痈愤郁气逆成,期门穴肿更兼疼,卧惊胠满溺不利,清肝滋肾即成功”。可见肝痈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情志愤郁、饮食不节,湿热火毒郁结于肝,化而为脓[5-6],临床主要表现为期门穴及肝区胀痛拒按,不敢右侧卧位,发热寒战,小便不利等。

蔡炳勤教授认为,古代疡科重视的多是外痈。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内痈越来越成为临床常见病。因为内痈肉眼无法看见,临床医师可以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如B超等进行诊断。蔡炳勤教授认为可将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做为中医四诊的延伸。现代中医不应拘泥于望、闻、问、切四诊,应借助现代检验、影像学手段进行疾病的诊断。蔡炳勤教授认为内痈之成因多为外痈之内达、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大便秘结等,病邪郁于肝脏,血败肉腐,化而成脓。

2 分期辨证论治肝痈

2.1 初起期肝痈初起,脉紧且数,胁肋部压痛尚可忍者,此时尚未成脓。症状初期多有发热寒战、局部叩击痛、脉数等。治疗可采用消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坚者消之”“结者散之”;《外科启玄》曰:“消者灭也,灭其形症也……治当内消,使绝其源而清其内,不令外发,故云内消”;《疡科纲要》曰:“治痈之要,为成者必消之,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于无形”。在痈肿早期及时使用消法,可截断其化脓成痈的过程,防止邪毒入脏腑危及生命。《证治准绳》曰:“痈疽之证,发无定处,欲令内消,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之药是也”。肝痈起于肝失疏泄,气血瘀滞,郁而化热,热腐成脓[7],故可治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消肿散结,临床常用柴胡清肝汤、化肝消毒汤、加味金铃子散等,重用疏肝理气药物,佐以清热解毒,使疏泄气机通畅,则营卫畅通,邪无滞留,防止邪气聚而化痈成脓。蔡炳勤教授认为肝痈初期每多便秘,应同时重视润肠通便药物的使用。

2.2 成脓期肝痈成脓期,可见胸胁部疼痛拒按,脉浮且数,宜采用托法。《疡科心得集》曰:“凡治痈疽、发背、疔疮、乳痈、一切无名肿毒,先须托里,勿使毒入附延骨髓”;《外科正宗》曰:“焮肿发热,疼痛有时,脉来浮数无便秘者,宜药托之”。托法,是指运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原则[8]。《外科精义》曰:“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蔡炳勤教授认为外痈可通过溃破以使毒泄邪去,但内痈的治疗是忌溃破,因内痈一旦溃破会造成病情危急的急腹症。因此治疗上,应避免使用具有穿透功效的药物,如穿山甲等。另外,蔡炳勤教授认为内痈治疗的关键在于成脓期,中医认为需“给邪以出路”,应使内痈转为肉眼可见之外痈,再使之溃破。治疗方式可用现代医学的引流手段,可行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或手术切开排脓。

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和邪毒盛衰情况,托法可分为补托和透托两法[9]。肝痈成脓初期,正盛邪实,正邪交争剧烈,辨证施治不当,易导致邪毒内陷的变证,此时宜采用透托之法。故透托法适用于肝痈成脓初期,邪毒亢盛而正虚不明显,对应于肝脓肿行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后,引流通畅者,宜用透脓散加减,可促使疾病转愈[10]。补托法适用于肝痈成脓后期,正气不足,不能胜邪,对应于肝脓肿穿刺引流术后,引流不畅或引流液稀薄,症状反复者,宜用托里消毒散,可辅助正气,托毒外达[11]。此时可行穿刺管冲洗引流,以使引流通畅,邪有出路。此外,蔡炳勤教授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外科热毒蕴结所成之痈症,取“三黄”(大黄、黄连、黄柏)清热解毒之力,功效同我院临床常用之四黄散制剂[12]。蔡炳勤教授重用大黄,取其泻下之功;此期可倍用黄芪,以培补正气,托毒外出;倍用当归,取其活血与润肠通便之效。

2.3 溃后期此期毒势已去,邪气已除,然正气虚弱,故常见面色苍白、疲倦、乏力、短气少言、食少便溏、脉弱无力等。治疗宜用补法,使用补养的药物以补益正气,助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促进机体恢复。但毒邪未尽之时,不宜过早应用补法,以免留邪,犯“实实”之忌。《黄帝内经》曰:“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正虚者宜用补法,阳气不足者,宜益气温阳,阴精不足者,应滋阴养血填精。补法适用于肝脓肿引流通畅,渐渐稀少,症状缓解者。肝痈乃消耗性疾病,加之穿刺引流手术打击及抗生素等寒凉药物的使用,可致患者阳气不足。偏于脾阳虚者,予建中汤类;偏于肾阳虚者,予肾气丸类。疾病日久,耗伤精血,阴精亏虚,偏血虚者予归脾汤、八珍汤,偏肾阴虚者予六味地黄丸[13]。临床上应鼓励患者早日进食,可顾护胃气,补益精气,培养正气,调和脏腑,从而促进患者早期恢复[14]。蔡炳勤教授认为肝脓肿溃后辨证以气阴两虚为主,治疗需顾护胃气,同时更需始终关注大便的通畅与否,用药上应多使用通便药物。

3 病案举例

患者姚某,男,57岁,2019年3月18日因“发热10 d”入院,入院号:0394624。患者入院后每日下午4∶00体温升高,38℃左右,无恶寒,口干,喜冷饮,多汗出,无身目黄染,无腹痛腹胀,纳一般,眠差,大便烂。舌红,苔黄偏干,脉细数。患者自诉发病前长期嗜食肥甘厚味、酗酒。曾前往当地医院予口服及静滴抗生素治疗,但发热症状仍反复。入院后肝胆胰彩超、CT检查均提示考虑左肝脓肿形成。西医诊断:肝脓肿(左肝);中医诊断:肝痈(成脓期)。蔡炳勤教授认为目前肝痈热毒之邪壅盛,眠差,应予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但正气亏虚,需配合透法。方选犀角地黄汤与透脓散加减。处方:水牛角30 g(先煎),石膏30 g(先煎),黄芪30 g,黄连5 g,当归10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大黄10 g,皂角刺10 g,金银花15 g,甘草5 g。共3剂,每日1剂,水煎至100 mL,温服。同时予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每次2.0 g,每日2次,用生理盐水配置静滴治疗。

2019年3月21日二诊:患者精神较前好转,无发热恶寒,口干,不苦,少许汗出,右胁肋部闷痛不适,无身目黄染,纳眠一般,二便正常。舌红,苔厚而干微黄,脉弦细略数。此时邪毒渐去,但余毒未清,病在少阳,宜清热解毒、泻下和中,方选大黄泻心汤加黄芪、皂角刺。处方:大黄10 g,黄连5 g,黄芩10g,法半夏15 g,赤芍10 g,陈皮10 g,金银花15 g,甘草10 g,黄芪30 g,皂角刺10 g。共3剂,每日1剂,水煎至100 mL,温服。细菌培养加药敏结果提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改口服盐酸莫西沙星片,每次0.4 g,每日1次,连用10 d。

2019年3月24日三诊:刻下见右侧胸胁部少许胀闷感,无腹痛,夜间有汗出,无口干口苦,无发热恶寒,纳眠一般,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患者症状较前大为改善,仍有夜间汗出,考虑正气已虚,故前方需减少清热利湿之品,同时加防风以胜湿,加延胡索、柴胡、青皮、佛手等以疏肝。处方:黄芪20 g,苍术15 g,防风10 g,柴胡10 g,丹参15 g,赤芍10 g,浙贝母15 g,延胡索10 g,大黄10 g,黄芩15 g,青皮10 g,佛手10 g,炙甘草5 g。共7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

2019年3月30日复诊诸症改善,无不适,告知患者节制饮食,调畅情绪,适当锻炼。当日出院。

按:肝脓肿起病较急,初起多以发热为主症,患者及初诊医师往往容易失治误治,入院时病情大多已到成脓期,此时病情凶险,辨治稍有差池,则易使邪毒内窜,加重病情。该患者曾以发热就诊,初诊医师可能当成普通感冒与发热,未细细探究。应利用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检查,延伸中医四诊范围,提高诊断效率。入院时患者处于肝脓肿成脓期,此时热毒之邪壅盛,治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药物选用寒凉清热之品。二诊患者症状改善,此时邪毒渐去,但余毒未清,病在少阳,泻心汤主之,另取大黄、黄连之清热,以及大黄之泻下之功。三诊时患者处于溃后期,此时正气虚弱,应用托法。3次处方中皆用大黄,以使大便通畅。该例患者的中药辨证施治取得较好效果,使毒邪消散,未行引流处理。临床治疗该病时,尽可能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根据影像学表现行穿刺引流等处理,使邪有出路,促进疾病痊愈。

综上,蔡炳勤教授认为肝脓肿属中医的“肝痈”,其发生、发展、变化与气血、脏腑、经络等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在治疗过程中既要注意疮疡的局部变化,又要重视患者的整体情况,分清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消、托、补等诸法可随证施治。托法是中医外科疾病内治法中的一大特色,即用补气、活血、透脓药物,扶正托毒,使邪毒外泄而正安[15]。“外痈”位于体表,毒外泄而愈;但“内痈”之毒外泄,则可入腹腔而致毒邪弥漫,加重病情,故治疗内痈切忌溃破。保持大便通畅是使毒邪外泄的主要方式,故各期均需重视通便药物的使用。肝脓肿患者入院时症状往往较重,病情危急,初诊患者时应辨病辨证相结合,联合应用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做好早期正确诊断与积极治疗,截断其化脓成痈的过程,防止邪毒入脏腑危及生命[16]。蔡炳勤教授认为从肝痈论治肝脓肿,既要透脓又要防止外泄,既要活血又不能动血;以中医脏腑和三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腹部脏器生理和病理,谨遵“治中焦如衡,治中焦以运”,运用疏通气机之法,疏泄情志,疏泄胆汁,保证脏腑、三焦精微的正常运化输布;通过对机体所表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对比,进行中焦疾病的分期辨证论治,以取得显著疗效。

猜你喜欢
正气脓肿教授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清风正气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