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张世勤
(1.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组织部,江苏 南京 210023)
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2018年10月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提出在2019-2021年内分三年实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四新”建设中,新医科是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通过“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引导高校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振兴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当前,世界一流大学重新回归本科教育,卓越人才培养已成为一流大学的新要求,因此,如何实现卓越医学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进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医学教育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在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中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加强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升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3]。该意见中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的提出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总和,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内容[4]。教学能力不仅是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更直接影响且制约着教学有效性乃至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5]。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也正处于根本性变革之中,其发展核心从量的快速增长转变为注重教学质量内涵的提升,中医药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能否顺应新形势、新要求而不断提高,是培养高素质专门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表达能力,具有良好教学反思习惯和多样化教学手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教学目标,突出、传递和引导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策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强化学生探索力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良好节奏和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在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下,高校教师只有在上述教学能力方面达到更高水准,才能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实现高质量教学,提高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均将强化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作为实现高质量教学和提高人才培养成效的主要途径。提升教学能力既是研究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6]。随着教育模式和学习形态的变化,专业知识的累积、创造、传递方式随之改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应当随之更新和提高。因此,如何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已成为提升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也是促进高等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诉求。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教学规模的扩张,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增多,导致教师普遍“重研轻教”,忽视教学工作,教学投入欠缺,进而表现为教学能力方面的诸多不足。
部分教师教学设计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难以体现教学目标和重点,不能按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恰当地编排呈现内容、次序并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对启动、导入、展开、调整等呈现教学设计意图的把控不够。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专业知识储备丰富,科研能力强、学历高,但由于师范教育缺失,未曾接受过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因此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来设计整体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能力欠缺,难以体现教学设计的目标性和有效性。
教学活动中需要任课教师具备对课堂上的各种信息迅速捕捉并及时分析、综合判断的即时反馈能力,要能灵活运用创设情境法、趣味激发法、设疑吸引法、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组织管理教学。但部分教师教学方式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他们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运用各种组织管理方法吸引注意、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能力缺乏,教学活动中对各要素综合调控能力不足,师生间缺少良性教学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探索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需具备准确性、条理性、连贯性,能运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阐释学科概念与原理。部分高校教师还存在充分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不足,使学生理解、体会和掌握其所讲述的内容的效能下降。有的教师言语感染力、表情、手势、姿态等非言语表达能力不强,课堂讲授缺乏激情和吸引力,难以形成教学共情。部分高年资教师课堂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多形式的交流沟通能力欠缺,不能实现基于共同学习的师生互动。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过程[7],同时也是对教学理念、内容、过程、方法和效果全面审视,在归纳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针对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理性思考。在教学行为中,部分高校教师还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教学工作的主动学习和自觉改进意识,不愿意就教学行为和效果与同行、学生交流,未形成教学反思习惯,缺乏对自身教学活动不断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因此难以推动教学理解走向深入。
教学中过于依赖现代教学设备,多媒体使用盲目性大,教学时简单拷贝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忽略了教学中口头表述、板书、实物教具等其他教学手段以及师生交流、人格感化等多媒体教学无法体现的教学技巧的运用。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学习方式、学习渠道的转变,对现代教育技术、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掌握不足成为高年资教师的能力短板。他们熟悉传统课堂讲授模式,但对于新兴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教学、体验式教学、微格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了解不充分,对深度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普适学习等学习方式认识模糊。这需要他们重塑教学理念,重新审视教学方法,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熟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
既往高等医学院校对教师的培训中更多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能力提升的培养尚存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养方法不得当、教育专业素养培养不够等问题。高等中医药院校要根据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重视人才培养,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要针对当前教学中体现出的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改进措施,构建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立体化路径。
一方面,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为规范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选择高年资、高水平教师形成督导组,实施校、院二级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工作主要包括督教、督学、督管三方面,贯彻“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督导结合,重在指导”的原则,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检查督办、研究分析、评估指导。工作内容包括:开展随堂听课、评课工作,了解教情、学情,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师生交流并反馈意见,提高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针对性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善课堂教学效果。重点听课对象包括新上岗的教师、跟踪培养的青年教师、各学院反映教学效果欠佳的教师,要对他们教学过程进行调查、分析、反馈、评价和指导,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教学督导的范围应涵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全校不同教学层级所有课程。
另一方面,针对低年资教师,可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导师制是指由学院指派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的制度。在为期一年的培养期内,导师可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方向、知识结构和承担的教学任务,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培养计划,指定进修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从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及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内容涵盖教案和讲稿撰写、授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生考核与成绩评定及分析,以及指导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并检查他们的备课情况,协助选用教材教参,实施随堂听课、教学反思等计划安排。随堂听课后导师根据青年教师的教学表现结合学科结构体系帮助其细化教学流程与环节,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课堂反馈帮助青年教师调整教学节奏。青年教师同时还应完成导师指定的课程选修、知识学习、教学研究或临床实践等任务。培养期满后,举行答辩会,考核小组对培养工作进行验收,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在下一年度继续参加培训,直至合格。青年教师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高年资教师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帮助青年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促进其完成从“学”到“教”的角色转换。
教学设计是指在课程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原理的指导下,对教学诸要素进行合理、有序、优化的策划与安排,从而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是课程设计思想在教学活动环节的具体体现。例如自2010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制定实施《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教学设计指南(试行)》,对课程提出分析教学情境,细化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教学评价方案的要求。在教学结构设计中把握整体性、个性化、开放性、可行性原则,对课程的教学步骤、内容、师生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整体组织与安排,包括启动、导入、展开、调整及结束5个教学步骤,并贯穿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媒体设计。同时,学校定期举行课程教学设计大赛和教学设计专题培训,不断强化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水平。自2021年以来学校还对所有必修课程、限选课程进行教育综合平台建设,对在线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将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建设的重点从资源设计向活动设计转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向师生提供完整的在线教学服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的建设,促进了任课教师强化教学设计、理顺教学思路,思考如何控制学习活动的展开,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完成复杂的教学交互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学校可组织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历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积极组织各学院进行各类教学基本功竞赛,并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学校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基本功或技能竞赛,并组织课程教学专家对参赛教师进行多场次的教学设计辅导与教学演示培训。通过参赛,青年教师能够充分展现教学设计、PPT制作、语言表达及课堂组织管理等多方面能力,提高教学自信和教学技能,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参赛者的教学能力,对其他教师成长也可形成示范和推动作用,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应,在全校范围内构建热爱教学、研究教学、专注教学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学校可定期实施教学专题培训。由教务处组织各种教学专题培训,培训重点围绕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培训中结合现代教育教学认知,围绕主旨,明确目标,进行逐层推进和有效组织。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思考、交流、讨论、汇报,并反思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选择、实践教学实施、考核方式中的不足并进行优化。组织培训时要打破学科、专业的限制,加强不同学科教师间互助协作,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启发教学灵感,使受训教师达到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高年资教师,通过教学专题培训能学会并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与方法,了解MOOC、SPOC、翻转课堂及虚拟仿真等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作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能。
在学期初,学校可组织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教学反思活动可由各学院负责实施,各班级学业指导教师召集本班上一学期主干课程主讲教师和学生,以主题班会、师生座谈、问卷调查、合理化建议征集等形式开展活动。基本内容可包括:任课教师对班级课堂状况及课程成绩分析;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总结、评价及反馈,包括学习态度、方法、效果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建议;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反馈和建议等。教学反思的实质是师生双方不断探究与解决各类教学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该活动,教师不断审视、揣摩和体验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自身养成反思教育的习惯和意识。教师对个人教学活动的反复体验、深刻研究,有助于自身逐步内化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并促进个人教学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学期末,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学生评教制度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分析评价结果后向教师进行信息反馈以保障教学质量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8]。学生评教能直接反馈学生意见,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各学院在学期末可要求每位学生网上评教,对任课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成效各维度进行详细评价,通过最终评分和文字评论结果综合考查教师教学能力。可将评分结果进行院内排名、校内排名,并对评分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多次评教结果以考察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情况。同时,学院督促任课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措施、课堂组织与监控、教学表达与互动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医名医成才有“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三大要诀,首要的便是读经典。中医经典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被历代中医学家所公认的、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古典医学著作[9]。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医经典书籍的研读对教师提高中医素养、强化中医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医传统理论的传承、守正提供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可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制定阅读计划并做好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定期集中交流学习并探讨,强化自身对中医经典书籍的理解。此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教师对言简意赅的中医原著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断感悟、领会精神实质,以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经典理论予以深化延伸,进一步解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间的联系,从而推动教师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阐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的青囊读书会,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开展了140多期读书活动,力求将传统书院模式融入现代高等教育模式中,使之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这些中医读书沙龙,对于提高教师中医理论水平、医学人文素养和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形成终身学习意识,促进教学相长,提升中医药教育质量大有裨益。
除了以上措施,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还制定了同行听课和校、院二级领导集体听课等各级听课制度。同行听课后就研究主题和观察重点进行集体交流,分享对课堂教学的感受,诊断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案。任课教师可运用教学反思记录、教学档案、说课等多种方式,对教学理念、教学表现、授课技巧加以审思,实现个人自助与集体互助。同时,通过领导听课制度的实施,强化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管理和掌控,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使任课教师结合评价反馈,检视教学实践,不断打磨教学设计方案,提升授课技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重视教学不仅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也是高校自身谋发展、求创新的举措。在“双一流”建设要求下,高等中医药院校通过多措施的综合运用,旨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融会贯通,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同时通过对教学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反馈并不断加以完善,从而“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促进精品课程的形成。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是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培养卓越创新人才、担当人才强国使命的核心命题。在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为顺应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趋势,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当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校外研修、教学竞赛、教学研讨、教学专项奖评选等教师教学发展活动,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立体化的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在“卓越医生”培养要求下切实推动高水平中医药院校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