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2021-12-05 19:21何斐然李圆方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融合专业课程

何斐然,李圆方

(内蒙古财经大学 商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背景与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可以说,创新是“十四五”时期的关键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尤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作为向社会与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构建教育强国、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型国家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面对新形势与新使命,高校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具有良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夯实人才基础。这就要求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只有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让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最终培养更多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卓越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与主要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和高校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各方积极推动和努力探索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

(一)课程教学融合模式

课程教学融合模式是比较主流的模式,主要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的意识与精神教育。如有的教师认为,这种融合模式就是,使专业学习过程全面不间断的融入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2]职业院校的做法更加可取一些,主要是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以企业、行业实践为导向开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还有一些高校采取与通识课程的融合模式,将一些开放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融合,如华中农业大学,立项建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围绕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普遍方法和创新理论,开设通识性的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和领导与沟通能力类课程。这是高校普遍的做法。这类模式当前存在的不足是专业课是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是创新创业课,二者的深度有机融合不足。

(二)实践实训平台融合模式

在高等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的培养环节。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成本和实践环境是严重的制约因素。虚拟仿真技术和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在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同时,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也提供了可能。因此,各个高校也普遍采取实践实训平台的模式实现和促进二者的融合。如内蒙古财经大学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平台,实现创新创业与电商专业结合,培养跨境电商人才,为内蒙古地区“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其他高校如哈尔滨商业大学,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实现虚拟仿真教学与经管类实验课程、实训教学、跨专业综合实习、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开放、交互的虚拟环境中开展自主实验,有利于其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3]这类模式的弊端是学校难以建设满足所有学生、所有专业需要的实践实训平台。

(三)师资队伍融合模式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多是以高校内部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再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聘请校外具有创业经历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教师开展相关教育教学。这种融合模式,校外教师能够带来真实、鲜活的教学案例,打破传统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壁垒,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使老师课堂教的清楚,学生学的明白,强化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这类模式的弊端是满足上述教学需要的老师在师资数量、专业背景和上课时间上存在不对称,有时存在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四)项目融合模式

国家和各地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是典型的项目融合模式。创新训练项目是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创业训练项目是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分工合作完成编制商业计划书、撰写创业报告等训练性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但这类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本科生受限于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参与积极性会随着项目开展的进程而逐步降低,导致项目实施进展缓慢,难以在计划期间获得相关成果[4]。

内蒙古地区的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也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实践路径与有效做法。如内蒙古大学的“四位一体”模式、内蒙古师范大学打造的“五育平台”、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创业孵化基地”等,还有一些高校采取在线课程学习认证、学分认定和学分积累与转换等制度,都在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入选“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但也显露出师资队伍不足、融合机制不顺畅、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脱节、生搬硬套等问题,尤其是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不足。更主要的是,作为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教育”的地位,没有很好地激发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各个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既有共性的问题,比如满足上述要求的师资缺乏、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脱节等问题,也有各个高校特殊性的问题。下面主要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基于学生的视角,具体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全面

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创新创业赛事层面,对赛事的认识也是相对肤浅的。通过访谈发现,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比赛的形式,对于开设的相关课程印象不深。而对于各类赛事,通过对各学院的298位学生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其中86%的学生是通过班级通知获取的创新创业比赛信息,9%的学生是通过学校宣传获取的比赛信息,可见学生获取创新创业信息的渠道有限,多数学生也没有系统的、前瞻性的准备赛事。而对于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什么,学校开展哪些创新创业教育,访谈发现,学生了解的不是很多,尤其对内涵与目标理解的不是很准确很到位。从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赛事与教育教学过程看,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二)学校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以基础课的形式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在素质教育选修课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开出了《创业管理实战》《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创新领导力》《创新创业心理学》等线下和在线课程,但这些课程普遍属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只有少部分的课程是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如《企业创业经营管理模拟》《创业者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等课程,但受制于选课人数和专业等,难以覆盖全体学生。从学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结合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体验,目前学校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法学类专业和文学类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与内容就更少。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看,学生几乎是不参与或很少参与的,对课程设置也几乎没有发言权。

(三)缺乏专业的“双创”师资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熟悉了解创新与创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学科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这在多数学校都是不具备的。内蒙古财经大学的状况是,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缺乏,多数是兼职教师,目前作为创新创业教师的41位老师,多数是兼职教师或其他课程的专任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也实现了二者的融合,但从教学效果看不理想。从融合的需求看,授课师资不但要熟悉专业课程的知识,也要熟悉创新创业的内容,更要熟悉二者的内在逻辑联系与外在作用机制,这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看,很难找到能够很好地指导自己学习与实践的创新创业导师。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养成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但学校目前提供的创业基地或平台多为虚拟运行形式,虽然对提高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有所帮助,但与社会实际还是存在差距,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与理论应用到实际中,难以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建立的各类实践实习基地,总体的运行状况不是很理想,毕业生多数采取的是自主实习。对于专业实践和课程实践,更难用到具体的企业或单位去,这既限制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也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策与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积累的过程,高校需要根据学生需求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教学设计。本文基于学生视角,从加大宣传教育、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加强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认识与参与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提升就业创业的竞争力,扩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学生能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对创新创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强化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对于宣传教育,既要加强诸如赛事宣传、计划与项目宣传,更要将创新创业的精神、理念以及政策作为专业课程教师的任务,这样既普及、扩大了创新创业宣传教育的受众,同时自然和谐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同时,在开展相关的活动时,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并设计好激励制度和机制,让学生从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到主动开展相关活动。尤其是对于法学类专业和文学类专业学生,更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其密切相关的意识与理念。

(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课程是育人的主要抓手,从学生的视角看,大学最深刻的记忆是某个老师或某门课程,对专业的概念是模糊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设计,以便课程系统可以展示创新创业的含义和专业特征。从构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有效性这四个维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单独设置课程,这既要有必修类课程,也要有选修类课程。并厘清各类课程的关系、学分比例,让学生明白所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作用。最好能够让学生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设置中来。例如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所开设课程与创新创业本身有较为紧密关联,但法学类专业课程,对于增强法治意识、规避创业法律风险、维护合法权益的价值也很大,也要融合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同时也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在不同的知识单元、教学单元中加以体现。

(三)设置双导师模式,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理论、实践、理念完美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要实现与专业教育的充分有机融合,这就对教学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师资配备提出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技能。总结各高校的有益做法,可以采取“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模式[5],这就给予专业教学老师转变传统教育方式的时间,还可以解决短期内创新创业师资匮乏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校内导师也可以学习创新创业前沿的内容,校外导师引导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探索和体验。学生拥有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双导师教学,能更好实现课堂教学与创新意识、能力的结合,实现全方位的成长。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也能互相交流学习,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对于参与教学的师生来讲,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6]。

(四)加强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打通理论与实践瓶颈

所谓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平台,是指在日常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以实习实训、创业指导、创业大赛、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创业基金等一系列措施,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搭建的,可将创意更为有效地转化为创业实践的一种育人体系。利用创新创业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扎实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训练。学校还需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和建立合作机制,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专业教学平台,如个性化、体验式、游戏化的教学模块和场景设置,使学生能尽可能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真实开展创业实践教学活动,设置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工作、生产过程、科研开发。

(五)采取项目牵引的方式,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项目,通过更多元更广泛的项目牵引实现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合作。项目牵引的方式,可以实现不同专业的学生互动,老师的实时参与,可以全方位、综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激发师生双方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将创新创业理论与专业理论结合提供实践路径。最主要的是,项目牵引的方式,如学校设置由学生牵头的创新创业类项目,学生参与热情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于老师来讲,学校要改变以往对教师的考核方式,要把教师从事创新创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转变为适当的教学工作量或科研工作量,从而激发教师的热情和投入。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很多,核心是在人才培养理念层面,要真正确立学生中心的思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针对学生身心特点、专业实际、行业前景和企业需求,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融合设计,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考核评价、教学管理等,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融合专业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融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