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济南市红十字会救灾备灾中心,山东 济南 250021)
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财务内部控制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课题。内部控制制度在机构的正常运作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影响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的能力。所以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强化对业务活动各个环节的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相比,单位开展执法监督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其工作性质,管理活动,资金使用和会计处理也将有所不同,在处理程序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单位要组织认真学习相关内控制度,积极参与内控制度的体系建设。以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为基本目标,防止资产被挪用、侵占、滥用等现象的出现,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切实有效的防范舞弊和腐败,提升单位公共服务的质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目标,而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努力成为具有越来越多社会责任的多元化管理机构。另外,内部控制更加复杂,有些单位管理效率较低,大大降低了整个单位的管理水平,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运作能力和管理效率,应对单位实施有效的全面控制,在此基础上,应及时判断单位的重大风险,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内控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些单位内控制度理念尚未普及,往往将工作重点放在部门的绩效和提高工作水平上,而没有充分注意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没有积极提升领导能力,其他业务部门就不会充分注意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有关的系统的制定是简单而正式的,不适合该单位的具体情况,并且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和缺乏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书面制度保证而非常随意。例如,有些单位负责人看到财政部门有关内部控制文件,认为主要涉及财务的内容。就在文件上批示:“请财务人员负责组织实施”。这就违反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还有单位认为从表面上内部控制会影响单位的工作效率,但是实际从长远、从宏观、从整体来看,完善的内部控制会避免单位面临更大的损失,有利于单位的高效发展。
内部控制管理目标不合理,准备工作不科学。一些业务部门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责任,缺乏对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热情导致内部控制工作与业务工作分离。例如,单位预算控制管理无法根据部门发展和业务部门提供的实际业务需求进行准确的计算。取而代之的是,财务部门只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调整和汇总,从而导致财务资金浪费或预算无法实现。观念和意识是改变的前提,通过在观念和意识上充分关注内控制度,我们才能为单位内部制度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内部控制对于实现总体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至关重要,并且对事业单位整体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仅仅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充分重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与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支持措施。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与事业单位每个部门的活动有关,必须全员的参与和管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管理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在某些情况下,负责内部控制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良莠不齐,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得到发挥。如果相关人员不熟悉相关的财务法规,并且业务能力较弱,则无法很好地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才能,无法充分的履行职能作用,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效用,这很容易导致单位的风险和内部控制的失效。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的各级财政资金,有些单位主要负责人员重视业务工作,而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上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相对不足,因此内部控制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造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方式单一,缺乏主动性和先进性,使各种内部控制监督徒劳无功,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种形式。行政事业单位的本质是以服务公共为基础,在日常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人员对内部控制职能的内容不清楚,因此相关制度的建立是肤浅的。因此,在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缺乏防范风险的意识变得更加严重,从长远来看,内部控制监督控制职能无法有效执行,与此同时,缺乏内部管理的执行和部门的运作将影响部门的整体发展。
健全和完整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运作的根本前提。它可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些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管理流程,存在诸如管理环境内部控制不完善,系统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控制功能,无法完成既定目标,而且削弱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控制功能。势必影响内部控制运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目前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仍然不明确,一个人担任多个职务,分工不足,日常财务收支管理,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不够细化,制度不规范,管理有漏洞,因此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程序尚未健全,阻碍了单位的发展,并且会影响社会的整体的发展。
内部控制管理相关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水平也会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即使行政机构设立了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大多数工作人员还是由内部财务人员兼职工作,并且在内部管理人员选拔用人过程中,没有综合考核评价系统,很难保证对内控控制的有效性,造成本职工作与内控工作难以全面完成的情况,由于缺乏内部控制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控制管理的应用不充分,就无法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
对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不仅增加了单位风险问题的发生,也会对国家和社会的总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从本质上讲避免上述问题的再次发生,要确定内部控制的管理范围,做好宣传工作,彰显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强调单位风险防范意识。行政事业单位依据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各部门、各岗位进行培训和宣传。以往有些单位干部职工都不了解内部制度,其原因之一就是单位管理内部控制的人员没有做好宣传工作,进而导致制度流于表面。从某种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涵盖了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因此在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在部门所有成员的参与下,可以在良好的氛围中执行内部控制管理监督和管理,并最终完成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单位的每一个部门和人员。单位要建立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有效负责,各部门人员参与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或者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狠抓落实各项管理工作。确定每个部门人员的任务清单,落实到每个岗位。建立业务层面的具体分工和任务目标,规范日常管理。根据对单位全面预算工作、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及合同管理控制等方面分别建立工作流程图和相关规定,确定主要风险及保障措施,确保内控制度落地落实。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采取日常监督和专线监督相结合,确实加强监督力度,从而提升内部控制管理质量,改善内部控制环境。行政机关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并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操作程序,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控制,才能为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单位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是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对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质量和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加强对全体人员的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内部控制专题培训,建立科学而完整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和增强其专业能力,并将内控制度建设执行的效果指定标准的评价指标并纳入单位考核中,以此为依托提高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的能力,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通过培训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感,最终确保了各种管理任务的执行,为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作为重要的公共职能部门,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各单位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改革,针对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发挥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最大效益,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在促进单位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同时,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