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浩,梁 爽,逯 洲,赵晓峰,侯志广,逯忠斌
(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吉林 长春130118)
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精神指出,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新农科”建设要求,为了培养国家一流植物保护卓越人才,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质量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建设一流植物保护人才培养平台,以及人才质量跟踪与评价体系。其中,深化课程综合改革是植物保护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基础。
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于2019年遴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所在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该专业一直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及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并应用植物有害生物现代绿色防控技术,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的科研、管理与经营型一流卓越拔尖创新人才。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讲授针对植物有害生物进行化学保护,包括农药种类、农药研发、农药主要特性,以及农药科学使用与管理等[1-2]。该课程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学难度大,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力是十分必要的。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团队开展《植物化学保护学》核心课程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努力将该课程建设成为“金课”,支撑学校植物保护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努力培养植物保护一流人才。
根据新修订的国家级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要让学生重点掌握植物化学保护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贯通与融合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等相关知识。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更要突出“新农科”和“两性一度”特征,习惯跟踪阅读植物化学保护领域国际权威刊物资料,掌握植物化学保护学最新研究进展,明确国内外植物化学保护学研究存在问题,并独立进行相关问题调研、科学研究与示范、撰写报告等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为国担当、热爱“三农”的植物保护卓越人才。
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建设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重点,突出“新农科”时代背景和“三农”情怀,努力将《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建设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课”为改革方向,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卓越人才。
鉴于国内外植物化学保护学科快速发展,《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应该全面反映本学科研究进展,同时,突出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等特点。为此,新的培养方案补充了田间试验和课程实习等教学环节,进一步优化了教学方案,制定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田间试验与课程实习”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课堂授课1.5学分,内容重点为基础知识。主要介绍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基本概念、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有害生物抗药性、农药环境安全及农药生物测定[3-4]。实验课单独开设0.5学分课程,增加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另外,安排综合性田间药效试验与生产实习环节,改变过去只立足于校内教学资源进行的抽象、灌输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利用校外教学基地、农药生产企业、农药流通管理单位等教学平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案与职业特征相统一。经过近几年探索与实践,特别是通过学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证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是重点,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新农科”要求和“两性一度”的特征。所谓“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1)高阶性。针对植物化学保护领域科研发展与知识更新,促使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植物化学保护学》全国规划教材为蓝本,在教学知识点中融入国内外相关文献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及时掌握植物化学保护学科发展动态,明确生产中存在相关问题[5-6]。
(2)创新性。在新农科背景下,不断跟踪植物化学保护学研究前沿,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参考国际权威期刊,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尤其是农药新品种替代。同时,通过“导师制”开展大学生创新试验,鼓励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并通过学生间互动和探究等方式,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植物化学保护生产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3)挑战度。针对植物化学保护学最新知识模块和考核评价体系,在课程设计上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改革评价体系,让学生只有通过持续性地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努力思考才能完成作业,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吉林农业大学《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长建设历史与教学资源积累。在新的形势下,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团队针对课程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案例、实验教学、田间试验教学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构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平台,努力将《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建设成为“线下金课”“线上金课”和“线上线下混合金课”等优质教学资源。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学生为中心,营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服务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创建了智慧课堂、翻转课堂和虚拟仿真实验课等,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借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加拿大曼尼妥巴大学等国外院校课程教学经验,结合吉林农业大学《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新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优化了课程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在考察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考核比例,增加了章节平时考核次数,改变了传统考核方式。同时,注重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断增强学业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增强成绩考核的学术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加大过程考核成绩(文献阅读、小组讨论报告、创新实验等)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7-8]。此外,将课程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学团队,进而不断总结与优化课程教学质量。
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深度自主学习体系,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深化课程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通过自主开放引导、基础综合训练、项目专题研究,到自主研发实验的项目化、层次化、模块化实验(实践)体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设计实验方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9-10]。实现立德树人与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课程基本理论与学科发展前沿融合,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等。
高水平课程团队建设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与保障,吉林农业大学《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形成了教授领衔、结构合理、国际视野、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大力开展国际合作,课程负责人先后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加拿大曼尼妥巴大学等国外院校做访问学者与高级研究专家,围绕农药残留污染微生物修复项目进行合作研究,并不断在其他科研领域与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交流,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制定了课程团队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与访学计划,实施国际化的教师培养计划,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构建“科研-教学-学习”共同体。
“金课”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综合改革与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流育人理念、一流育人环境和条件、一流师资、一流人才培养模式、一流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植物保护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吉林农业大学通过核心课程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努力建设一流的课程团队,将《植物化学保护学》打造成“金课”,培养植物保护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