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英,何海燕,蒋小娟,张 凤,张 晶,李 颖,黄 舒
(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一病区,湖北 武汉 430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具有发病迅速、传染性强、普遍易感、传染范围广等特点。现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管理[1]。全国卫生系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将大批量医护人员投入到这场抗疫行动中,护士作为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力量,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面对护士抽组急、病房投入使用快、短时间内大批量收治患者等影响因素,绝大部分护士无相关临床护理经验及管理经验,从而缺乏对护士角色及工作内容的界定。合理配置并使用护士是保证良好工作运行状态、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本院收治的患者均为中重症患者,作为一线护理管理人员采取了分区角色配置式责任制护理模式。每个区域根据工作量及工作性质不同配置了不同数量的角色或其中部分角色,且每个角色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细化了工作流程与可操作性的工作内容,既符合烈性传染病工作要求,又可使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落实工作职责,保证了护理安全,减轻了护士在陌生环境中的压力,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病区共有护士36名,其中具有护理管理经验的临床护士长12名(33.3%),临床一线护士24名(66.7%),从事呼吸、重症等相关专业护士15名(41.7%),副高级及以上4名(11.1%),中级22名(61.1%),初级10名(27.8%)。
1.2方法
1.2.1病房分区设置 根据呼吸道传染病治疗管理要求,结合本医疗队抗击非典及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经验,对病区进行规划,设立三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3-4]。严格遵循传染病分区原则设置病房布局,严格落实“三区两带两线”的划分[5]。功能区域主要分为清洁区(绿区)、潜在污染区(黄区)和污染区(红区)3个区。绿区主要包括医生及护士办公室、值班室、库房、更衣室、穿衣室1等;黄区主要包括病区内走廊、穿衣室2、医生及护士办公室及治疗室等;红区主要是由病房、供患者活动的病房外走廊等。其中绿区与黄区均设置有医生及护士办公室。
1.2.2角色配置与人员分工
1.2.2.1角色配置 COVID-19是一种新型的、突发的烈性传染病,重症患者比例高,且护理难度大,因此,只有在合理分工、正确配置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才能提高救治质量,保证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6-7]。根据各区域功能定位设置工作岗位,明确相应的护士角色,绿区、黄区工作量相对较轻,分别为2个角色,即A、B角,红区4个角色。 每个区域均根据工作性质及任务不同将所属人员分为A、B、C、D角。相同区域、不同区域角色既有分工又有各自的具体职责。其中每组的角色组成均考虑到年资、专业技术职务、专业相结合、互补的方式等因素。在值班时间上不断优化,初期考虑到护士不适应耐受性差等问题红区每班2 h轮换,后期调整为4 h轮换,黄区5 h,绿区采取24 h值班制,以便护士更好地适应,防止呕吐、头痛等意外暴露事件的发生。
1.2.2.2人员分工 在突发灾害救援中,为保证救治力量最大化发挥作用,护理人员一般根据其年资、专科背景、经验及临床技能等方面进行分组[8]。因此,本医疗队借鉴以往灾害救援经验并结合医疗队人员的实际情况,依据其本病区护士不同结构特点,包括其专业结构、专业技术职务、年龄、是否参加过灾害救援等因素担任不同角色:(1)绿区由2名副护士长担任,即A、B角,主要起沟通、协调、保障的作用。其职责是负责病房所需物品的准备,绿区的清洁、迎检,以及与医院其他后勤部门的协调沟通、药品的领取等,起到保障与桥梁的作用。(2)黄区主要是由A、B角护士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医嘱的处理、绿区与黄区之间传递、通联的枢纽,包括物品传递、药物的准备、本区域的清洁卫生等。主要由高年资护士或具有丰富临床管理经验的护士长组成。A角的职责是负责医嘱的把关、防护物资的管理;B角的职责是药物的准备、核对,红区物品的准备、饮食的发放及黄区的清洁卫生等。当红区人力资源不足或遇突发状况时作为该班的支援力量进入红区工作。(3)红区护士的主要职责是患者病情的观察、护理措施的实施、治疗措施的落实,以及患者健康指导、本区域的清洁卫生等。根据其能力水平、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等进行工作细化,A角负责本组人员工作的细化分工,包括分管的患者、清洁消毒的区域划分;B角协助A角的工作,B角选择具有临床实践丰富的人员担任,以从事重症专业的护士为主。C角主要职责是完成所分管患者的治疗、护理措施的落实、健康指导等。同时,由于是收治COVID-19患者的传染病区,其护士除担任护理工作外还需承担卫生清洁、消毒预防等工作。因此,C角担任脱衣室1垃圾的收取,由患者外走廊进入红区。D角还担任红区台面、地面的喷洒消毒等工作。
1.2.3建立小组责任制
1.2.3.1责任小组的设置 面对COVID-19治疗病房组建的紧急性与临时性,以及抽组人员的复杂性等特点,为确保病区安全与高效运转,本院成立了区域性责任小组,即绿区1个责任人制小组、黄区1个责任住小组、红区4个责任制小组。绿区和黄区仅设立1名组长和组员;红区每组设立1名组长和1名副组长。组长一般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一般由从事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等相关重症且护理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组成,每班实行同等数量护士交接班,以确保护理质量的同质性。同时,根据护理分级活动评估,动态调整人力资源。
1.2.3.2污染区域小组责任制护理的实施 红区是COVID-19患者集中的区域,也是治疗、护理康复措施实施的区域。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患者自我护理康复的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参与护理。将住院患者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生活完全自理的患者;第二类为需要协助的患者;第三类为危重患者需要护士全程照护。根据患者特点、护士能力进行分组,全面落实责任制护理。A角一般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担任,相当于责任组组长,B角选择具有临床实践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以从事重症专业的护士为主,一般担任抢救组组长,C、D角为相对低年资非重症相关专业的护士组成,相当于组员。组长针对每天、每周、每个月及时收集和反馈团队成员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护士长每周组织组长采用“微信群”的形式召开会议,了解各组意见、建议及工作完成情况,梳理流程,制订更优措施:(1)医护患协同治疗护理模式是通过医疗与护理学科间的、患者参与的有计划的协同合作模式共同参与疾病的康复与护理,从而使医生、护士及患者对疾病整个内容的认识既丰富又完整。通过实施不断完善与修改计划,不断有效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模式是根据患者的疾病进展、病情评估、CT等影像学检查资料,以及血液检查结果等联合分级护理能力评估结果,通过一对一方式制订康复计划及康复指导,如肺康复计划、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计划及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等。(3)群体集中式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根据传染病房设置特点及相关管理规定,利用黄区护士工作站内广播统一进行同质化健康教育,包括COVID-19相关知识、饮食指导,以及如何正确洗手、如何正确戴口罩、为什么同为COVID-19患者仍需要戴口罩等相关防护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
经过4个月的实施,使治疗、护理工作有序开展,无感染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3.1分区角色配置式小组责任制可帮助护士尽快适应传染病房的环境 接受抗疫任务的人员组成主要由多个单位抽组而成,原单位的工作模式与现行工作模式、环境等均存在差异。同时,面临短时间内需要大批量收治患者等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使护士尽快适应环境、熟悉自己的职责、落实自己的工作内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工作压力大、疾病相关知识缺乏等导致护士产生害怕、无助等不良情绪,同时,绝大部分护士心理韧性水平尚有待于提高[5]。因此,明确角色设置、详实的工作内容是促使护士尽快适应环境、全面落实职责的重要手段。通过根据人员上班时段制订每个角色详实的工作内容,合理分配人员并给予适当的赋权[9],鼓励护士积极参与管理、担任适合自身的角色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三方”满意度提高(护士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红区内护理操作准备时间缩短,从而降低了护士因在红区工作工作负荷加重而导致的隐患或不良事件等。
3.2分区角色配置式小组责任制可重点保障COVID-19患者护理质量与安全 COVID-19患者的护理工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这给抗疫一线护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10]。为保证护理安全,本护理组自组建医疗均按此模式运行,且在运行中不断优化。其职责内容详实、严格,落实到每个角色、每例患者。由于角色分工明确在临床实施过程中积极杜绝因垃圾收取不及时或过多导致的风险;因脱衣室1和脱衣室2缺少洗手液、避污纸等引起的出红区、黄区人员被困等。此模式的运行不但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同时也保证了医护人员的安全、病区的环境清洁等,从而使病区良好运转。
总之,公众面对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特别是在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容易出现各种负性情绪[11],不同能力担任不同的角色既是保证应急任务下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高质量完成工作的必备途径。角色也就是对某种特定位置到达行为期待与行为要求,是一个人在多层次、多方位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和定位。护士角色则是指护士应具有的与其职业相符合的社会行为模式[12]。因此,在面对COVID-19疫情的突如其来、人力资源得不到充足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磨合还不够充分、前期防护培训事件不充足、相关疾病知识不丰富的情况下科学地进行角色配置,详实地制订工作内容与分工是保证病区良好运行、保证护士及患者安全、有效落实护理计划的垫脚石。由于本病区成立时间短,在实际运行中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一步探讨,总结更优的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