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伟 赖文文 张志龙 赵文安 王耀国 许朝祥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泉州市 362000
临时心脏起搏(temporary cardiac pacing, TCP)是用低能量电脉冲刺激心脏,模拟心脏冲动发生和传导电生理功能,使心脏维持跳动[1],以维持心脏节律,改善心功能。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缓慢性恶性心律失常,如心脏停搏、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双束支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者,也应用于预防性或保护性临时起搏,尤其是外科手术患者,以提高麻醉及手术安全性[2],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该技术在各级医院广泛应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传统的TCP由于临时起搏电极导线顶端为光滑金属,在心内膜上易发生脱位[3],植入后常遇到电极移位,故术后患者需严格肢体制动,必要时还需要在监护室进行严密心电监测,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同时又增加了医疗费用,尤其TCP术后患者活动、改变体位等原因使电极移位,导致起搏、感知不良等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难以保证临时起搏器能得以有效、正常工作,具有潜在医疗风险。因此,临时起搏器电极固定的稳定性一直是临床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电极固定良好既可防止电极脱位,又可减少感染的发生,增加患者的舒适性。
近年来我院采用新的临时起搏方法,即植入式电极导线外接永久起搏器,解决了临时起搏电极易移位、感知不良等问题,为广大需要植入临时起搏器的患者提供更安全、稳定且易携带的新的临时起搏方式。该方法操作简单,通过单中心的经验初步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具体操作包括以下步骤。
1. 所有患者均在DSA室应用永久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术,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以Seldinger法穿刺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透视下送入指引钢丝进入下腔静脉;2. 沿指引钢丝送入7 F可撕脱静脉鞘,撤除扩张器及钢丝,送入心室主动固定电极,撕脱掉静脉鞘,透视下送电极进入右心室间隔部或心尖部;3. 定位满意,透视下用夹子顺时针旋转心室主动电极至其头端螺旋完全旋出固定到心室肌;4. 测试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灵敏度及阻抗;5.参数满意后,以5V、10 V起搏无膈肌跳动感,嘱咐患者深呼吸及转动体位,确认电极固定良好,接着连接心室起搏电极至消毒后的仍有电量的永久起搏器(消毒过但仍有电量的永久起搏器,包括单腔起搏器或双腔起搏器,均预先程控为VVI起搏模式,默认参数为60次/min,起搏输出3 V,脉宽0.40 ms,可根据患者需求程控起搏输出参数);6.局部缝合固定心室电极至穿刺点周围胸壁组织;7. 碘伏摩擦式消毒穿刺处皮肤10 cm×12 cm及外露心室起搏电极,待干;8. 3M舒适稳固型透明敷贴固定穿刺点周围,外露心室起搏电极以U形盘绕于穿刺点周围,敷贴中心对准贴于穿刺点,平整地贴于皮肤及心室起搏电极上,按压并抚平敷贴边缘[4],再将无菌纱布敷料贴于心室起搏电极上加强固定,旧的消毒过的永久起搏器放在无菌纱布上,用弹力绷带将起搏器、外露的电极导线固定于胸壁,定期换药。术后患者回病房,一般不需要监护,不需要严格制动、常规平卧,可视原发疾病及病情决定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或者下床活动。
我院共有30例患者[年龄(70±15)岁,男18例,女12例])按上述方法成功植入临时起搏器治疗,没有一例患者出现临时起搏感知、起搏不良,无任何临时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症,如穿刺点感染、出血、菌血症、败血症等。
按上述方法植入心脏临时起搏者无需携带传统临时起搏器体外脉冲发生装置,便于患者活动,增加了舒适性;避免长时间卧床、制动,同时可避免长期卧床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如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压疮、消化不良等;且无起搏电极移位风险,更大程度地发挥了临时起搏器治疗的功能及稳定性,能更大程度上保障医疗安全。同时采用新方法对患者无需严格制动固定体位,尤其适合于对体位有要求的各种外科手术保护性TCP患者[5],而传统起搏方法则没有上述优势。
该新的TCP方式的优点包括电极固定性好、有效起搏、便于携带、舒适性良好及术后并发症少。通过采用上述新的临时起搏方法,解决了传统临时起搏电极易移位,感知、起搏不良等问题,为广大需要植入临时起搏器的患者提供更安全、稳定且易携带的新的临时起搏方式,并且采用新方法更经济,性价比高,且操作简便,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