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阿妮,柳树英,王 煜
1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 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
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1]。据回顾性研究[2]显示我国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中西医防治至关重要。相关报道[3-7]显示中医药对慢性心衰具有良好疗效。王自立主任医师是全国名中医,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路,在“脾-心”相关疾病的防治方面创立了许多疗效卓著的经验方,“运脾汤”是王自立教授“健脾必先运脾”思想的代表方之一。现将王自立教授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心衰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以心之阳气虚衰为基本病机,以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总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痰浊、水饮与血瘀既作为病因又作为病理产物互为影响[1,8-10]。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水谷之海,化生精微物质之脏腑,与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亦对湿、痰、饮有重要调节作用,故从脾胃论治心衰,将拓宽对本病的治疗思路。
1.1 位置相近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脾也者,心君储精待用之府也……为胃行精液,故其位即在广明之下,与心紧切相承。”[11]心处于两肺中间,位于横膈以上,以君主之官称之;脾胃处于中焦,位于横膈以下,有水谷之海之称,二者解剖位置邻近,仅有一膜之隔。
1.2 五行学说心属火,火性温热炎上,脾属于土,土性敦厚,主滋养化生万物,故称脾为后天之本。火生土,即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生理条件下五行相互化生相互制约,病理状态下常有“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等病理关系。
1.3 心脾功能脾胃功能以腐熟食物,运化水谷为主,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心为神之居,血之主帅,脉之宗根,心的生理功能发挥需要营气入心,化赤为血,以提供机体所需。《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留于四藏。”可见心与脾母子相济,是血液化生的重要脏腑,因此心的生理活动有赖于脾胃的正常功能,而心之气血阴阳同样维系着脾胃功能的正常运作。心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而脾胃健运则为其气血充足的基础。故本病病位虽在心,却不局限于心。
脾胃病变可影响多个脏腑,同样脾胃在心衰的病理演变中起重要作用[12-13]。第一,脾胃功能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则血不养心,脉道不利,可发为心衰或加重病情[14]。第二,脾土病及肺金,母病及子,肺宣发肃降不利,加之脾之运化功能失司,痰水内结,可伤及心阳,阻滞心气。第三,脾胃化生无源,先天之精无法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或中阳不运,水火不济,则久病及肾,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衰病的进程[15]。心阳旺,则脾阳得助,心衰则心阳亏虚不能温运脾土,导致脾的运化、升清、充养四肢及胃的收纳腐熟、降浊功能受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见头晕、乏力、脘腹胀满诸症。
水湿痰饮是水液失调的病理产物,瘀血是血液失调的病理产物。血脉贵在流通,血凝成瘀,阻滞水道及脉道,津液生化、运行与输布失常,聚为水湿痰饮,或离经之血瘀于脉外,以致津液停积为水湿痰饮,即“血不利则为水”。王老指出“痰”“水”“瘀”亦为重要的致病因素,临床所见水饮痰湿所致疾病关键是脾失健运,湿聚中焦,升降失常,致水聚成饮,湿聚为痰,积存于血脉,以致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致本病。故脾虚导致水湿痰瘀是慢性心衰的关键病机。脾病则运化失常,水湿停运,化为痰浊,致血脉瘀阻,加重经络筋脉拥堵,影响心血运行。
王自立教授强调治病必先顾护胃气,补益脾胃,滋气血生化之源以立中气。慢性心衰患者多表现为脾虚夹杂痰、饮、浊、滞,致心阳不展,肺气不降,腑气不降;治疗应健脾助运,利湿化浊使心肌宣展,肺气宣降,饮结开散,腑气通降;创立经验方运脾汤,效如桴鼓。
运脾汤药物组成:党参10~30 g,白术15~30 g,茯苓15 g,佛手15 g,枳壳15~30 g,石菖蒲15 g,炒麦芽15 g,仙鹤草30 g。本方证的病机关键在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方以党参、白术、仙鹤草益气健脾以助运,其中党参“补中益气,和脾胃”,补益肺脾,气血双补;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乃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仙鹤草健脾补肾,调补气血,且补而不腻;茯苓健脾渗湿;佛手气清香入脾胃经,性温和而不燥烈,既能燥湿化痰,又能行气宽胸;枳壳善行中焦之气,与佛手合用增强运脾功效;炒麦芽既能消食化积又能疏肝解郁;石菖蒲入心、脾经,芳香醒脾、化湿和胃、益心气,全方巧妙配伍共凑益气健脾,行气助运,调和中焦气机升降之功。
案 1赵某 ,女 ,83 岁 ,2019 年 10 月 21 日复诊,发病节气:霜降。主诉:心悸、纳差、气短伴双下肢水肿1 周。现病史:患者高龄,1 周前出现心悸气短、纳差伴双下肢水肿,服用螺内酯20 mg,每日1次,疗效欠佳。目下症见:神疲乏力,胃胀纳差,不欲饮,舌淡紫,苔白微腻,脉沉细。既往史:既往有“心脏瓣膜病史”10余年,冠心病史8年,心衰病史3年,无过敏史。体格检查: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90次/min。听诊:主动脉瓣区可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剑突下压痛(+),双下肢轻微凹陷性水肿。
中医诊断:心衰病。证型:脾虚失运,水饮凌心。治法:健脾助运,温阳利水。处方:香砂运脾汤加减,药物组成:香附15 g,砂仁5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枳壳15 g,石菖蒲15 g,炒麦芽15 g,川牛膝15 g,桂枝15 g,炙甘草5 g,仙鹤草20 g。水煎分服,每日1 剂,7 剂。服药后患者胃纳渐进,水肿消退,上方调仙鹤草30 g、党参20 g,继续服用。
按王自立主任医师提出“脾以运为健,以运为补”的指导思想[16-17]。心衰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为心脾两虚,标实为痰、湿、水饮、瘀血互结。子弱盗母,患者表现为脾虚不运之症。王老予香砂运脾汤加川牛膝活血利水,桂枝通心阳,化气,起健脾助运,温阳利水之功。脾虚则百病诞,如《慎斋遗书》所云:“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说明脾胃对疾病调节的重要意义,因此可通过调节脾胃以顺五脏,最终达到治疗心衰病的目的。
仙鹤草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苦涩,平,归心、肝经,有收敛止血,补虚之功效。王自立主任医师在辨病辨证中擅长使用此药,疗效良好。仙鹤草还能治疗各种类型心脏病,《现代实用中药》中记载:“仙鹤草为强壮性收敛止血剂,兼有强心作用”,《施今墨对药》一书有“仙鹤草配伍阿胶,善治各种心脏病变”的记载,认为阿胶以补血养心为主,仙鹤草以强心,调整心体为要,凡心脏病变有心阴不足者用之最宜,吾在临证治疗慢性心衰,脾气亏虚运化失司者,以纳差恶心,胃脘胀满,水肿,尿少,乏力为主,舌淡暗,苔白,脉沉细结代者,常用老师运脾汤加黄芪30 g,仙鹤草30 g,以补益心气,运脾化湿,临床疗效尚好。
案 2苗某 ,男 ,54 岁。2019 年 2 月 19 日初诊,发病节气:雨水。主诉:气短、乏力、纳差伴双下肢水肿两月。现病史:近两月来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自汗出,胃脘胀闷不适,纳差,食谷不香,夜寐欠安,大便溏稀,一日两次,舌淡红暗,苔白,脉沉细结代。既往史:既往有“扩张型心肌病”1 年余,服用西药抗心衰治疗。无过敏史。体格检 查 :脉 搏 100 次/min,呼 吸 20 次/min,血 压100/70 mmHg,心率 100 次/min;皮肤潮湿,额头汗出;听诊:心界向左扩大,心音低钝,心尖部可闻及3/6 级收缩期杂音;双下肢轻微凹陷性水肿。中医诊断:心衰病。证型:心气不足,脾虚失运。治法:益心气,温心阳,健脾助运。处方:运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5 g,炒白术15 g,炒麦芽20 g,枳壳10 g,黄芪20 g,五味子15 g,桂枝15 g,生姜3片,炙甘草5 g,仙鹤草20 g。水煎分服,每日1剂,7 剂。服药后患者胃纳增进,气短及自汗明显减轻,上方调仙鹤草30 g、黄芪30 g继续服用。
按王自立主任医师认为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心的生理功能需要营气入心,化赤为血,以供机体所需;心病日久,母病及子,心气亏虚日久,脾气亦不足,脾虚不运,故而患者在心气亏虚症状的基础上出现胃脘胀闷、纳差、食谷不香、大便溏稀表现。此时只顾补益心气,无视脾气之运化,则药力无以吸收,故王自立主任医师以运脾汤为基础方,加黄芪、桂枝、五味子以补气、温心阳、健脾助运,升发脾胃之气,脾运得健,升降方可如常。
五脏之中心脾关系最为密切,心脾位置相邻,功能相系,经络相通,五行相生相制。脾土灌溉四旁,脾胃之气皆入五脏,子得母气,得以滋生,母得子助,可以安养,故擅治脾胃者,五脏得安,气血调畅,病无从生。王自立主任医师创立经验方运脾汤正是从脾胃论治疾病,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证时须紧抓脾胃气虚,运化失司这一关键病机,随症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中虚有寒者加高良姜、香附;阴血亏虚者加当归、白芍,气滞明显者加香附、砂仁;兼有痰湿者加半夏、陈皮;湿盛苔厚腻者去党参加苍术、厚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