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2021-12-05 16:10陈礼鹏郭正厅
农技服务 2021年6期
关键词:坝区毕节市农业产业

李 奇, 陈礼鹏, 郭正厅

(毕节市农田建设服务中心, 贵州 毕节 551700)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及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1-5]。坝区是指地势平坦、集中连片、耕作条件相对优越的种植土地大坝,是毕节市及类似生态区的宝贵农业资源[6-7]。毕节市有大小不同的坝区共计231个,面积4.4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7%,涉及全市10个县(区)的155个乡镇758个行政村,涉及农户25.9万户107.0万人,其中贫困户3.79万户13.8万人。在231个坝区中,资源环境禀赋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适合重点发展农业产业规模经营的坝区有207个,面积3.73万hm2。调整优化坝区农业产业结构,将毕节市坝区培育形成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和效益田,是辐射带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打好产业脱贫攻坚硬仗,确保如期脱贫摘帽和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重要抓手和基础保障[8-9]。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市坝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成效进行调查与总结,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优化对策,以期为毕节市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提供参考。

1 毕节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成效

2018年贵州省委、政府作出关于实施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决策部署以来,毕节市紧紧围绕省委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和基层党建的八要素要求,创新工作法,全面推行坝长制,实施一坝一策,扎实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截止2020年,坝区已成为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田、乡村产业振兴的增长极和农业现代化的先行者。

1.1 促进农村产业变革

毕节市坝区作为农村产业变革的主阵地和主战场,2020年累计种植蔬菜、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5.72万hm2,农产品产量达180.7万t,实现坝区平均单位产值16.29万元/hm2,有力推动了全市12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威宁县依托资源优势,以坝区为主阵地,打造2.67万hm2大白菜、白萝卜和莲花白蔬菜基地,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

1.2 发挥脱贫的带动作用

坝区坚持精准利益联结,强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和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贫困群众不仅收益租金、薪金,更有股份分红,持续获得收益,共享发展成果。2020年,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覆盖群众50.26万人,累计带动农民增收9.1亿元、人均增收1 803元。其中,带动贫困人口12.3万人增收2.3亿元,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 962元,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提升了组织化经营程度

毕节市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全市参与坝区经营的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8家、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597家,流转土地2.96万hm2,耕地流转率达79.8%;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订单和技术服务等方式覆盖坝区耕地面积3.46万hm2,新型经营主体覆盖率92.9%,组织化经营程度持续提升。

1.4 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

通过推动政策高度集中、资源高度聚集和力量高度聚合,累计建成有效灌溉面积3.17万hm2、田间道路8 499 km,实施土地整治面积0.75万hm2,配套建成设施大棚2 190万m2,冷库库容7.58万m3,购置冷链物流车105辆,不断补齐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短板。

2 存在的问题

2.1 主导产业规模小

毕节市坝区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种类多、规模小,主导产业不突出,优势产业“有盆景无风景”,特色农产品“有礼品无商品”,产业发展不成规模的现象。由于主导产业不突出,导致坝区规模化生产经营程度低,综合效益难以实现大幅提升。

2.2 经营主体缺乏带动力

毕节市部分坝区缺少实力强、规模大的经营主体,主要由村社一体组织、种植大户作为经营主体参与,多数局限于单一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经营业务杂而不精,合作社资本少,经济实力较低,多数靠政府项目支撑,普遍存在发展资金不足、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对坝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提升作用较小。

2.3 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毕节市部分坝区的基础条件差,缺乏其生产、加工、包装、存储和销售等各环节的配套设施,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覆盖率低,产品的标准化与品牌化提升基础薄弱。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坝区高效产业的发展。

2.4 农产品产销对接欠顺畅

农产品的订单化生产工作做得不够,未充分考虑调得下、种得上、有效益和可持续的问题,销售渠道单一、农产品流通效率低,订单生产面积偏低、目标市场不稳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甚至出现局部卖难、滞销和贱卖等问题,导致部分坝区群众增产不增收。

2.5 农户参与度不高

不少坝区利益联结模式简单,以基地务工、土地租赁为主,农户或贫困户对产业发展的参与度不高。特别是以务工为主要联结方式,且主导产业季节性较强的坝区,易出现“农闲无事可做、农忙无人做事”的局面,严重影响农户积极性和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利益联结不紧密,坝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得不到充分体现。

3 坝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3.1 优化产业结构

3.1.1 突出特色优势 结合毕节市12个特色优势产业布局,按“市场所需、本地所能”的原则,充分利用好坝区生产大棚、水肥一体化等基础配套设施,重点在坝区发展规模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的特色优势产业,走特色产业、精品产业的发展路子。如威宁县水潮坝区的大白菜、白萝卜和莲花白产业、赫章县松林坝区的香葱产业、金沙县沙土坝区等坝区的青笋产业和大方县达溪镇冷底坝区食用菌产业等,都是依托资源禀赋实现其优势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1.2 提升质量标准 以轻简化、机械化和集约化为重点,按照统一供种、统一耕播、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和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集成配套低耗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因地制宜地应用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高效肥料、绿肥聚垄、少(免)耕、完全生物降解膜覆盖栽培、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合理间套轮作、绿色防控、机械化耕种收等绿色生产技术,实行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全面实行无公害栽培,积极推进绿色、有机栽培,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地产品的认证工作。

3.1.3 推进三产融合 以坝区现有主导产业为轴心,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的新业态,实现特色产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对特色优势产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扶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解决好农产品价值得不到提升等问题。

3.1.4 强化品牌塑造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趋势,依附当地农产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农产品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中,着力体现独特性、优势性和创造性,以浓厚的人文、风土气息塑造农产品品牌的个性特色,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同时,在生产、流通、加工和营销等方面精益求精,以诚实守信的核心价值理念,赢得消费者的良好口碑。

3.2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由龙头企业主导,组建SPV公司,龙头企业负责组织生产和市场销售,乡镇负责土地流转,合作社负责组织贫困劳动力到基地务工,共同经营坝区农业产业,着力解决经营主体不强的难题。一是建好村合作社。大力推行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做法,由村党支部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党支部政治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合作社联结群众、发展产业的优势,村集体以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入股,群众以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入股,把群众组织起来规模经营、抱团发展,建立村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走出一条既强村又富民的共赢之路。二是用好农投公司。积极引导政府平台公司参与,发挥其融资便捷、带动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优势,由农投公司牵头,与其他企业共同组建SPV公司,按照“八要素”要求,逐项明晰产业项目的运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统筹协调好土地流转、灌溉排涝和交通设施配套建设、产业经营,以及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利益分配等。三是引进龙头企业。坚持引进和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真正引进一批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市场拓展能力较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参与到坝区建设中来,切实引领产业发展走得好、走得稳、走得长远。另一方面要注重培育本土企业,发挥土生土长的经营主体对家乡的热爱、有更大的决心和恒心发展好产业、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

3.3 实施规模化经营

一是抓好土地流转。针对土地流转较为困难的实际,明确由坝区涉及乡镇负责基地建设所需的土地流转工作,组织涉及的村民委员会与经营主体签订流转协议,将土地流转费划拨到乡镇,由乡镇据实支付给土地流转户,通过入股经营、合股联营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土地的集中流转。对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地方由龙头企业负责流转,没有龙头企业的坝区,由农投公司将土地流转过来。二是组织劳务人员。本着就近就地原则,把坝区和坝区周边的劳动力动员起来,同时,通过乡镇合作社通过解决食宿困难等优惠政策,把边远山区有劳动就业意愿的劳动力组织起来,以及将省外、市外发展同类产业的技术工人招引回来,解决产业季节性“用工荒”问题。三是配套设施建设。围绕有效灌溉率、田间道路通达度、大数据应用面等,推进农田水利、生产便道、机耕道、排灌设施、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出一批高产稳产、田块平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道路通畅、生态良好和适宜农机耕作的坝区。同时,突出育苗中心、烘烤设施、储存冷库和冷链运输车辆等重点,完善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产后分拣、包装、冷链物流和保鲜储藏等配套设施,夯实现代化农业基础,提升规模经营发展的速度和力度。

3.4 畅通农产品产销渠道

一是用好企业自有市场。依托落户毕节市的千喜鹤集团、江楠集团等龙头企业,政企合作建设完善农产品产地预冷设施、农产品产地低温集配中心、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追溯等标准化体系,以及县级仓储配送中心,并借助企业遍布全国的销售渠道,畅通农产品交易上下游服务信息,构建“黔货出山、标品下行、终端门店”为一体的农产品销售链条。二是用好市内市场。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占领市内市场,坚持和完善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和农社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强化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和中药材等农产品定向直通,推动农产品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医院、进企事业、进超市和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立稳定直销渠道和直供关系。三是用好帮扶城市市场。借力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机制,构建覆盖珠三角的重点目标市场,积极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和认证,在广州和深圳等地对口帮扶城市开设毕节农产品销售中心,用好用活已在广州设立的毕节农产品集散中心、批发市场销售档口、超市专销区、社区直销店和小区销售网点,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坚持“线上”“线下”同时发力,让坝区农产品乘上网络快车,扩大坝区绿色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

3.5 强化利益联结机制

抓住“利益分配”这个关键,努力做到企业有奔头、集体有甜头和群众有赚头,构建其利益共同体,不断增强其共谋长远发展的积极性。一是股分合作联结。针对当前坝区土地入股、务工收入群众收益有限的问题,通过盘活坝区周边的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引导鼓励各类资源、资金入股发展坝区农业,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取得收益。特别是在销售环节,应建立必要的风险基金,当农产品滞销时,要通过风险基金来托底,确保农民收益不受损,保护农民参与坝区创建的积极性。二是订单合作联结。目前,毕节市入驻和参与坝区创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引导其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的方式,将坝区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买卖关系和服务关系固定下来,建立相对稳定的产品供求关系,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农业企业、合作社则按合同要求收购农产品,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三是流转聘用联结。鼓励和引导农户将土地等资源流转给农业经营主体,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在每年获得稳定流转费用的基础上,返聘到经营主体基地务工,赚取相应的劳动报酬,从而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特别是建立反租倒包机制,由农户在自己的土地上向企业、合作社承包大棚、田块管护或独立生产经营,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猜你喜欢
坝区毕节市农业产业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贵州500亩以上坝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
——张润清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丰收
丹寨烧茶坝区产销有门道 坝区有活力
推动500亩以上坝区农业高效发展
——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步涛
My Best Friend’s 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