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书法美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1-12-05 16:59
书法赏评 2021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美育书法

唐 滨

随着新时代高校教学实践的发展,对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的需求愈发紧迫,并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新时期的美育工作确定了新高度和新方向,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新思路。因此,结合学校实际,做好第二课堂教育建设工作,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拓展新时代人才培育深度,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学实践模式。

而书法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美育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书法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载体和文脉基因,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同时,书法作为一种美育手段,具有较为完整且开放的教育教学体系,该体系囊括千年来百代人的智慧结晶,渊薮浩繁。另外,作为以文字书写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书法教育的基本模式简便易行,容易推广。

而另一方面,当下高校书法美育课程普遍缺乏完备的教学体系和兼具时代性和文化内涵的书法美育教材。现行的教育教学体系及教材大部分内容单薄,形式简单,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已经不能满足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书法美育需求,亟待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

新时期,高校美育面临新问题与新挑战,而创新书法美育将为之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创新书法美育教学模式,需要挖掘其博大深厚的含蕴,拓展书法文字多维度的教化功能,探索高校书法美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及具体实践路径。

一、第二课堂书法美育的目标定位

(1)以德育及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

第二课堂的书法美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书法美育,不再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业余爱好为主要目的,而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高校书法美育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为目标宗旨。“培根铸基,启智润心”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完善人格与心理健康机制

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处于塑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书法文字包含着华夏文明丰富的基因密码,承载着厚重博大的文明印记,同时书法艺术既包含了客观世界丰富的抽象的形式美,也渗透着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爱好和艺术理想,而这一切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通过第二课堂的书法美育,使学生重温民族文化,感悟艺术审美创造的丰富性,体会大师风范和英雄义举,起到凝神启智、陶冶性情、创意联想、提升审美、净化心灵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及文化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完善人格,构建大学生和谐健康的精神家园的目的。

(3)培养想象和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育人的目的,理工科学生多善于逻辑推演和理性思维,而形象思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创新能力。书法的形神意象涵盖艺术审美的空间创造的理念,书写的过程如同点线在时空中构成分布和心智运转的想象与创造的一种体验,点画结体的每一次组织构建都是一个技法规则与情感心灵相作用的创意过程;所谓“穷变化于毫端,富情调于纸上”,即书法美育十分有助于想象力和抽象构成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理工科学生在其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

二、书法美育第二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设计

(1)采用立体多维的书法美育教学模式

构建“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的书法美育体系。

线上线下多维度立体交叉,在课堂上运用现场示范讲解和多媒体知识点扩展与互动交流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成果,使艺术与科技进步结合,技术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书法美育建设中学科专业交叉互补的融合方式,利用科技创新的软件系统和人工智能的构成的“智慧书法美育教室”,开拓视野,解决传统美育短板,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书法美育的滋养。

(2)通过交流互动提高主体参与意识

对于学生而言,书法美育较之其它形式的美育更易于上手,因此以形式审美及技法学习为载体,体悟文化内涵的教育模式就更具有了主动性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在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体现在技法提示、问题解析、背景回顾、作业品评、纠错讨论等环节;学生间的交流体现在技法学习中感受分享及互相赏析中的品评交流等。在课堂之外的交流互动,包括通过各种教学平台及媒介,包括微信、慕课、等网络平台了解更多书法美育方面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展览、交流、竞赛、观摩、鉴赏、交流感受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书法艺术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

(3)通过主题“创作”进行抒情体验

书法美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循规蹈矩地学习传统和模仿前人,更重要的是培育文化情结和磨砺心智。在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书写能力后,鼓励其尝试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主题性练习,比如以陶渊明《饮酒》、杜甫《望岳》等经典借景言志的诗词为内容进行创作。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形式美感与诗文内容情感交融的体验当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沐浴。

三、内容模块创新设计

高校第二课堂的书法美育课程不同于书法专业课,在内容上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量,尽可能全面考量文理科学生对书法美育认知度的差异性,做到突出特点,优质高效。这一创新模式将以书法审美赏析作为课程的导入内容,使学生了解书法的文化含蕴和第二课堂书法美育的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并随着课程的深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1)书法与华夏文明起源

本模块将运用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丰富的书法辅助教材,使学生初步了解各个时期书法大师和名家的经典作品,感受不同书体的风格特点和个性差异;了解文字起源从“颉首四目,通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唐张怀瓘《书断.古文》)到“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体系构成,最终成为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

通过演示讲解简单介绍汉字由甲骨文到唐楷,由象形走向抽象符号,成为独立于世界的表意文字的过程,将华夏文明演变史与书法从甲骨、金文、石鼓文、帛书、简策、隶书、草书、行楷书的演变过程相结合,使学生通过技法学习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激发其学习书法的兴致,强化其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提高其文化自信力。

(2)书法文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本模块着重介绍书法与文化传播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商周时期记录着征伐牧猎和祀典礼祭及奖惩耕桑之事的甲骨文和钟鼎彝器的冶铸金文,以及后来的简册石刻和帛书宗卷,都是由书法文字记述的历史印记。书法文字历经变迁,但始终是以毛笔为书写工具,以体式规范为法则,以主体精神表现为审美特征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李泽厚将该过程概括为“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秩序结构与外在秩序结构直接相碰撞、相斗争、相协调、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

通过文字起源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汉字不只是以前印象中的仅仅是日常实用的工具符号,而是与几千年中国文明史紧密关联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载体。

(3)书法是独特的艺术形式

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楔形文字,都含有象形文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特点,但是后来都转变为表音文字,只有汉字演变为抽象的文字符号,具有丰富的点与线交织构成的丰富的造型体式,同时不同字体蕴含的动静、迟速、收放、雅逸等本体要素契合于人的各种精神诉求。线条运动的节奏,形成动感与气韵,人格的阴阳刚柔与正邪善恶,在笔画的起伏震动间,形神应映,最终成为可以畅怀抒发情志的艺术形式。这一笔随心运,物我合一的艺术创作过程,最终使汉字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兼具文化内涵和审美精神的文字。

(4)技法解析融通哲学思辨

王国维在《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中指出“夫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书法间架结构的空间排布与哲学理念具有高度关联性,例如老子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无相生”“刚柔相易”“计白当黑”“大巧若拙”等基本思想与一字之中的疏密、欹正、体现出的虚实、刚柔、藏露、巧拙相呼应。不但符合艺术规律,还体现世间万物的变化节奏与道理,如点画结构中包含的空间对比与变化,虚实相生,刚柔相济、藏头护尾、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等哲学意味。学习书法间架结构丰富的单元构成形式,有利于学生将哲学思辨理念融入技法学习和文化体悟中。

(5)背景故事感受家国情怀

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与课堂讲解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把技法知识背后的人文历史展开,使书法点画黑白之间变幻的空间成为充满色彩的立体画面,使学生徜徉和浸润于华夏文明的悠远史诗中。同时书法已经超越了记事行文的基本功能,成为与心灵映照的表现艺术。书法实践的过程也是性情与技艺共举升华的过程。刘熙载指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艺概》),即书法是人精神境界和灵魂心理结构层次的外化,人正则书正。古之书家大儒多是清雅出尘、气格超俗之人,或忠义刚正,如愤书《祭侄文稿》的颜真卿;或舍生取义,如“不食周粟”“不事二主”的傅山、视死如归的黄道周。他们的创造和精神是民族历经磨难而依旧能够砥砺前行的不竭的艺术精神的动力和源泉。

(6)创作实践升华审美想象

书法美育的重要特点就是实践体悟,通神达性,通过实践练习,首先使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悠远和博厚,其次点画挥运的主体情感自由表现,培养丰富的审美素养,重温经典,涤荡心灵。最终书法实践将回归抒情表达创意空间,融合个体精神与书法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其结合自身个性进行主动创造体会形式构成创新的无限可能。

四、评价体系

构建评价体系,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结果.通过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结果。

(1)文化认知力

这个环节是以学生体验为主体,以实践感悟为基础的理性判断。要求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从教学主题意义的视角对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审美涵义分析和历史价值的客观评价。如:经过学习后,对于书法文字的认识在高度和维度上都有什么不同感悟和见解,中国书法作为文化载体的形式符号与其它国家民族文字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如何理解书法学习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关系?网络信息时代书法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书法艺术行为是如何体现文化自信和人格素质修养的?

(2)审美鉴赏能力

这一环节通过实践练习和创作,评判学生在书法艺术实践中造型观念、形神表现、创意空间、节奏韵律等审美体验的深度。考核学生对书法抽象美的理解及对书法创作的当代性思考。

(3)对书法艺术精神的综合把握

这一环节着重关注学生在实践成果外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收获,并结合个人经历对于课程长期意义进行自我总结。考核学生对于书法艺术中文化理趣和家国情怀的个人理解,及如何把书法精神运用于生活和学习中,从而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具体实践中的保障体系设计

(1)提高学分权重,强化模块功能

针对顶尖高校(比如985)和地区重要高校(比如211)及普通高校和特殊高校如语言类高校,公安大学,甚至军事院校,根据不同专业,本着道德素质教育思政课一体化的原则,整合通识课教育模块的内容,把相关美育和素质教育内容纳入书法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保障课时量,整体提高第二课堂书法美育的比重。

同时,将书法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与一些高校的特色通识任选课如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类课程有机贯通。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成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和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深度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书法美育课,纳入必修课,3 学分修满结业。

(2)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书法美育的专用教材要作为专项课题进行招标、研究、编写,探索形成以美学和书法史论类、书法鉴赏类、书法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有条件的应该充分利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成果,构建“智慧美育教室”,营造专门的书法美育教学环境。

针对第二课堂的书法美育教学,应该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该类课程的主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专人负责,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高校美育教师岗位结构,加强美育专业教师职业培训力度,整合社会美育教师资源。各地方政府应该统筹安排财政加大投入,支持高校美育工作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高校美育建设。

对于有艺术学院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内部资源的整合,由校内艺术学院专职教师经专门培训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艺术专业书法教师的,利用校外师资资源,并整合社会资源,如利用书法家协会,文联,博物馆,艺术馆等专业机构的人才,发挥民间职业书法家和美育志愿者的优势,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通过技术辅助与慕课甚至网络直播公司开展合作,扩大影响力,保障第二课堂书法美育教学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3)资金保障

除了以上的保障措施外,还要加大投入,建立专项资金,构建高校美育的平台体系改善教学环节,保证教学所需的各项投入,并鼓励高校加大第二课堂书法美育中在教具更新、教材的改进、多媒体设备的升级、教师业务的提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高校第二课堂书法美育课程的创新模式,将通过不断充实与时俱进的观念和理论,不断完善书法美育实践背景,为全社会关注的美育实践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方案,从而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及广度,从多维度提高高校学生对书法美育的把握和认识。该课程的建设本着大文科建设的宏观思路,结合三全育人和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书法教学观念与方法,弘扬传统文化,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有效地服务于新时期高校教育的核心领域,为培养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和创新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美育书法
书法
论公民美育
书法欣赏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书法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01—02合刊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书法欣赏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