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 孙敬
传统工笔人物画在我国历史悠久,一脉相承,自魏晋时期的形成,到唐宋时期的繁荣、明清时期的衰落,再发展到现代工笔人物画所展现的创新性、装饰性的平面性倾向等,表明这一古老的画种具有巨大的兼容性。虽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吸收外来优秀的艺术文化,所焕发出的新的生命力也正是现代工笔人物画创新和复兴的新的时代契机。在此基础上,现代工笔人物画在创作中呈现出较大的表现自由,而现代工笔人物画中的平面性倾向,作为目前多数作品表现的形式,其色彩平面性在现代工笔人物画中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工笔人物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独立画科,当时的人物画具有记录功能,体现社会意义和政治目的,成教化,助人伦。唐朝时期的人物画已走向了成熟。唐朝的工笔人物画以仕女画居多,作品整体大都繁缛华丽,人物服饰的图案纹样精美多彩、华美光洁。北宋时期,人物画的主要成就在于传统绘画和文人画,传统绘画继承了唐朝的教化功能,指导人们的思想,成教化,助人伦。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在色彩方面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画面中墨色的运用以及总体视觉效果的清丽雅致。元代以后,人物画的画面表现形式变为仅以墨线勾勒,画面情趣高古清逸。到了明清时期,人物画大都是勾线平涂,略施晕染,通常使用“沥粉贴金”等方法使得画面富丽华贵、金碧辉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无论唐朝时期人物画画面雍容华贵的重彩还是宋元时期的清逸雅致的淡彩,抑或者明清时期平涂略染、沥粉贴金,无不反映出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和画面情趣。
在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所影响的传统工笔人物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独特体系。在传统工笔画中,这种色彩体系既不同于西方偏重写实主义的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程式搭配所再现于作品之中,又不同于纯粹的装饰性色彩构成,这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性总结和概括,也成为传统工笔画重要的色彩理论基础。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也提出“以色貌色”的概念,即以施于画面的色彩来表现画家感受到的客观物体的颜色色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世界的丰富,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传统社会中所没有的东西,随之观念、习惯、哲学等食物也会发生转变,物质世界的丰富相应的会使艺术家精神世界更加饱满,而丰富的生活体现在艺术品中也必然要以更丰富的色彩来表现。色彩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自己的规矩特点,现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色彩更多的强调了画面的用色的单纯和理性,画面不再受固有物体本来的颜色光线的影响,很多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综合运用,色彩在现代工笔人物画中的功效不仅仅作为人物表现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为了营造画面的意境,烘托画面情感。
在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平面性”方面,画面色彩也是其重要表现因素之一。在创作现代工笔人物画时,构图、线条及色彩等更多的偏向于“平面性”的表现,在平面化构图的基础上,将人物、背景平面化,而在设色方面相较于传统工笔人物画,更多的使用平涂的画法,可以使画面对欣赏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代画家以打破空间秩序而造成的画面空间交错模糊的构图排列方法,并且以赋色冲淡边缘轮廓线概念的束缚,使画面背景与主体生色彩混合,形成主观构思之外的画面效果。利用揉纸造成色块肌理、拓印冲印或流淌等的方法组合在一起来表现画面形式,不同肌理间的相互交错形成较大的视觉冲击,给人一种视觉体验中的变幻不定、虚实相融的朦胧感和神秘感。
色彩作为绘画艺术的语言之一,最容易表现出创作者的激情,引发审美主体的共鸣。在传统的工笔画中,对色彩的要求是“随类赋彩”,就是把画中物象分为数类,一类施一种颜色,每类物象可以按同种色调处理,也可以按季节处理物象的色彩,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客观物象的色彩,按主观意愿用色。现代工笔人物画不再局限于物体的客观表象,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受到的传统“随类赋彩”的影响变小,而更多的则是凸显作者的自我创造意识,而造成此一差异变化,可以从时代性、主观意识的改变和不同的审美受众中来分析。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各艺术的融合也成为时代新的风向,许多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手法与西方绘画理念相融合,使工笔人物画的设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与改变,传统的微妙的设色过渡转为更加主观的色彩感受,而这种色彩感受能够直接引起观众的审美愉悦。色彩作为能够引起观众审美愉悦最直接、最敏感的形式要素,是最具表现力的要素之一,不同的色彩性质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感情。现代的工笔人物画不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随类赋彩”,更多的是我们主动控制,理性分析画面色彩,将色彩构成纳入现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去。
现代工笔人物画家突破了传统的随类赋彩的程式,主观地利用色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将色彩作为独立的艺术语言来对待,利用色彩本身的特性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想象力。自己的画作更多的不是画家自己主观意识想要创作出来的,很多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喜好和人们的膜拜。在这种传统的绘画观念的影响下,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画面颜色稳重自然,他们更多地注重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更多的是注重画面之外的感觉,给人超脱时空的感觉,这也正印证了当时的,追求一种极致的和谐。现代工笔人物画则不同,没有了封建礼制的约束,追求更纯粹的艺术,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用色更为大胆。
中国传统绘画赋彩可从《通鉴外纪》中记载的“皇帝作冕旒,正衣裳,视翚翟草木之华,染五彩为文章,以表贵贱”起,开始出现“五采、五色”之说。从清郑珍在《说文新附考》中对“彩”的释义可见,五采即五彩。孔颖达《十三经注疏》中曰:“郑玄云:性曰采,施曰色。此“采”即推衍为反映万物本质属性 的原本之色,后被定义为“固有色”。1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遵循谢赫“六法”中“随类赋彩”的设色规则,从春秋之后期色彩调配的规范均遵循“皇侃色环”2,画面设色大都是青、赤、黄、白、黑。“随类赋彩”自汉魏以来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设色最为普及的手法,被译为“随形貌之不同而客观着色”,融会了六朝刘宋时期宗炳《画山水序》“以色貌色”的设色观。
在“随类赋彩”中阐释了色彩与客观事物的关系的把握,对于色彩自身的语言、符号结构,也提出了相应的说明。在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中,“随类赋彩”常解释为描绘物体原本固有色的意思,“类”解为色相相近的物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直有着尊重、运用物质的固有色或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色彩观念,这里对物质固有色并非指物象的固有色,而是指在当代工笔重彩画创作及岩彩画绘画中,表现为直接使用植物色、矿物色、岩石微粒进行绘画创作,中国传统壁画色彩就是对物质本色运用得淋漓尽致地阐释。
“随类赋彩”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传统工笔画的物体颜色设定上,而是包涵着现代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概括。现代工笔人物画的设色不再局限于物体的客观固有色,而是吸收了西方油画中的光影、环境色等,利用颜色对物体进行概括作为画面的补充,令人耳目一新的构图,往往更能引发审美者的关注。
现代工笔人物画的“随类赋彩”讲究是“色彩构图”。从绘画的诸多因素来说,构图起主要作用,是画面的宏观把控。艺术家在一定空间内,将所选取的对象的位置予以安排,将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在画面上予以表现,达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从而达到审美效果。构图也是画家与观者沟通的重要渠道,构图决定作品的感染力,是穿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主题的主要媒介。3什么又是“色彩构图”呢?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出奇制胜的构图上,打破赋色常规,在画面上,主要表现整体的颜色倾向,冷暖关系,补色关系,色块关系,是画面由人物形象转换为色彩的艺术表现。
现代工笔人物画较之传统工笔人物画,更突出作者主观的自我表现力,以主观意念为主的色彩使用,而相对淡化了传统工笔人物画中所营造出来的淡雅的意境美,在现代工笔人物画的表现中,色彩更多的作为绘画语音,向观众传递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宗白华也指出,中国画发展不仅需要恢复传统绘画所运用到的线的表现力,更要重视色彩流韵的真景,创造出浓丽且清新的丰富色相世界。色彩是中国工笔人物画从民族审美走向世界审美的重要媒介,现代工笔人物画色彩平面性变现探究须立足本土文化,钻研传统绘画设色观的意义,拓展新的思维观念,在研究遵循科学客观的西方色彩学原理及色彩构成规律的同时,坚守中国传统人文审美内含的根基,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展现时代的审美,由民族走向世界。
注释
1 肖晶.再读“随类赋彩”设色观探微[J].文萃艺荟.2020-9.142-143。
2 杨凯园.中国传统绘画赋彩学说概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3 刘瑶.随类赋彩新解[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