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 蓉,王 涛,郭亚宁,左丹丹,李巧云,胡尚钦
(眉山药科职业学院,四川 眉山 620200)
眉山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境内山峦纵横,丘陵起伏,地势呈西高东低,海拔最高3522m,最低335m。地形地貌复杂,形成复杂多样的生态条件,复杂的生态条件孕育了生物多样性,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是川芎、泽泻的道地产区,药材种植面积近667hm2。但长期以来,生产的药材质量不高,比较效益偏低,没有充分发挥中药材的产业优势。
本文旨在联合省内科技力量,创新川芎、泽泻道地药品种的种植技术,生产高产优质的川芎、泽泻等中药材产品,创建眉药品牌,推动眉山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川芎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含川芎的中成药多达150多种,每年需求量近万吨,川芎总产量的70%产于四川[1]。川芎生产中较突出的问题是镉超标。据2004~2017年相关文献报道[(涉及检测样品383份,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WM/T2-2004(≤0.3mg/kg)],超标率高达87.99%。2018年四川省农科院在全省不同产地采集川芎样品212份,镉含量超标量高于90%,严重影响了川芎质量[2-3]。有研究表明,川芎镉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是栽培土壤镉背景值高以及川芎自身的高富集特性引起的[4]。
四川川芎产区有都江堰、什邡、邛崃、彭州、眉山市等地。眉山是川芎重要的道产地区,主要分布于彭山、东坡、青神一带。与其它产区比,土壤中重金属镉的背景值相对较低(12批次检测平均为0.4325mg/kg),是生产优质川芎的良好基地。所以,示范区选择在东坡区。生产区包括彭山区、东坡区、丹棱县、洪雅县。
1.3.1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针对川芎种质退化和重金属镉超标的问题,以现有栽培品种为基础,广泛收集川芎种质资源,创制专用型川芎新材料,结合组培快繁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可就地育苓或山区育苓,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优良种源。
1.3.2 控制川芎对重金属镉的吸收和积累 根据川芎生长发育、物质代谢与矿物质营养运输以及内源植物激素代谢平衡规律,研制能降低川芎镉吸收积累量的投入品(如土壤调理剂、降镉生物制剂,禁用含镉肥料和农药),通过土壤施用或叶面施用,减少川芎植株对土壤中镉的吸收富集或调节富集运转方向,从而降低川芎块根中镉的含量。
1.3.3 绿色生态的规范化栽培技术 集成苓种繁育、土壤修复、栽种与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为一体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在示范基地应用,带动大面积生产优质川芎药材。
1.3.4 机械采收与产地趁鲜加工示范 ①加快川芎采收加工的机械化进程。人工费用在川芎栽培成本中占比最高,达到37%。引进多级碎土川芎挖掘机和双振动川芎挖掘机,实现川芎机械收获,降低生产成本。②改善干燥条件。现有生产通常规模小、条件简陋,技术工艺落后,川芎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可引入微波干燥技术和远红外干燥技术。③研制趁鲜加新技术。研制一种适合川芎产地趁鲜加工新技术,减少川芎饮片加工过程中的繁琐工序,消除有效成分损失而导致质量不稳定的隐患,降低加工过程中人工成本的投入和过多的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实现高质量、高含量、高标准的川芎加工产品,实现川芎采后饮片生产一体化。
1.3.5 建立川芎气调贮藏库 改变贮存环境的气体组份,将贮存环境调控在低氧状态,以达到保障药材品质的目的。
泽泻是大宗品种,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原料之一,每年的需求量在7500t左右。川泽泻主要分布在岷江,青衣江流域,主产于眉山的彭山区、东坡区、洪雅、青神,乐山市、彭州市、什邡、都江堰,但以眉山泽泻个大、质优。由于近年市场价格上涨,种植面积持续扩大,2020年眉山种植0.4万hm2,预计2021年种植面积达到0.47万hm2以上。由于泽泻与川芎种植区域几乎在相同,也存在土壤重金属超标的问题。此外,泽泻生产中还存在严重的病害问题。主要病害有白斑病、灰霉病和褐斑病。以白斑病最严重,危害最大,在不利气候条件下,发病率可达100%,可导致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5]。
示范区选在彭山区谢家镇。生产区包括彭山区,东坡区,丹棱县,洪雅县。
2.3.1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在彭山区谢家镇建立0.67hm2良种繁育基地。筛选生长健壮、无病害、个大质优的三棱子(泽泻叶片着生在块茎的三个方向,叶柄重叠聚集成3束,此类植株称为“三棱子”)作为良种繁殖材料;收获后除去残叶,栽于肥沃的留种田,待春季萌发后摘除侧芽,留下主薹开花结子;到6-7月花薹上所结的种子大部分呈现黄褐色时,分批采收,将带种子枝割下,扎成小把,悬挂在通风干燥处阴干或晒干后脱粒,作为大面积生产用种。每年进行筛选和提纯复壮,保证种子的优良性状。
2.3.2 绿色生态规范化集成技术应用 ①培育壮苗。6月20日左右,选择阳光充足,土壤肥沃,能灌能排的水田。排水至水深5cm左右,施腐熟堆肥或人畜粪水施用1500~2000kg/667m2,犁耙至平整田面后开1.3m宽的厢,厢沟宽30cm左右,厢面播种。出苗后加强苗床管理。②大田移栽。8月中旬收水稻后施底肥1000~1500kg/667m2。底肥含土壤调理剂,起到改良土壤,钝化重金属的作用。施用后犁耙达到泥细、田平、水浅。选择阴天或阳光不强烈的天气移栽,栽7000株/667m2。③绿色病害防控。以防治白班病为重点,结合灰霉病、褐斑病和白绢病。白斑病是真菌性病害,初侵源是带菌的种子和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的孢子。根据病害特点进行综合防控,如清除田间病残体、种子播前消毒、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配制复合益生微生物菌剂,结合追肥施用进行病害防控,达到防病、促长、增产增收的效果。④田间管理措施。一是提苗管理,常在返青后进行;二是水分管理,水深度保持2~3cm;三是摘薹管理,随时摘除抽出的花薹和侧芽。
2.3.3 采收加工与贮藏 采收时间对产量和质量有明显影响,眉山以移栽当年12月下旬采收为宜。采后用无烟煤火炕干,烘炕温度不可过高,撞掉须根和粗皮。成品密封包装,于阴凉、干燥、通风、防潮处贮藏。
2.3.4 质量分级 一等品,呈卵圆形,表面灰黄色,质坚硬,断面淡黄白色,在50个/kg以内;二等品,间有少量焦枯、碎块,但不超过10%,最小直径不得小于2cm。
由政府牵头、部门参与组建道地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产业基地实施中的领导、协调、组织和决策。下设管理委员会,进行产业建设规划和实施。形成领导小组总牵头,各有关部门(单位)分工负责的上下联动责任体系。
联合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省市主管单位共同组建眉山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技术专家团队。充分利用行业自身师资力量、人才力量和设施设备优势,为眉山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培育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队伍。
加强财政资金支持。通过政策衔接,协调相关专项资金,整合农业、扶贫等项目,重点支持道地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强化招商引资。通过优惠政策倾斜吸引企业集聚,鼓励各类社会投资,包括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现代农业,鼓励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体承包等方式参与道地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对重点支持的企业投资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可提供担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