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冬娘 李文春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方言是语言的分支,是古文化的 “活化石” ,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还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及情感情绪表达有促进作用,是幼儿成长中无可替代的珍宝。如今,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传承危机日益凸显,可喜的是,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根据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幼儿掌握本民族和本地区的语言是语言领域的目标之一,可见国家对幼儿方言教育的重视,及保护和传承方言的决心。
童谣是传唱于儿童之口,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具有结构简单、语言活泼等特点,深受幼儿喜爱。闽西客家童谣起源于客家方言,是流传于闽西一带的民间歌谣,其语言平实、意境优美,十分符合幼儿语言认知规律,是不可多得的语言教育资源。但在幼儿方言习得中运用闽西客家童谣存在诸多困境,探讨相应策略对于保护和传承客家方言和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闽西客家童谣篇幅短小、韵律连贯、琅琅上口,善于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透过客家童谣,足以看到客家人的文明程度和客家文化的积淀。具体来讲,客家童谣在语言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客家童谣的编创以幼儿的生活为素材,简单浅显、风趣活泼的语言构筑出生动形象的场景,充满童趣,非常符合幼儿的心理。孩子们在娱乐游戏时,口中吟哦唱诵,配合以动作,慢慢谱出客家童谣。比如 “萤火虫,萤火虫,挂养灯笼在那方?我要读书没有火,请你过来闪闪光,闪闪光,闪闪光,伴我念书好用功” 。这首童谣的语言简单形象、咏唱自由,朗诵起来异常顺口、妙趣横生,颇富音乐性,十分适合幼儿吟唱。
客家童谣十分注重押韵,有 “无歌不有韵,无韵不成歌” 之说,其节奏自由灵活、声调自然顺口、形式丰富多样,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方便幼儿的语言认知及吟唱兴趣,从而实现语言认知的滋养和语感的培养。如《月光华华》里面的 “矮墩墩、香喷喷、高喃喃、笑嘻嘻、嘴嘟嘟” ,在单音节词后加叠词形成ABB型的叠音词,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律优美,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童谣的感染力,极易为幼儿所接受。
乔姆斯基的天赋论认为,语言习得机制内嵌于人脑中,能让关键期幼儿以惊人的速度掌握母语。幼儿在0-3岁时大脑处于飞速发展阶段,3岁左右通常能够习得母语的基本句法,能较好区分不同的语言系统。[1]童谣是幼儿听到最多的话语,是其语言习得最主要的输入材料,根据语言习得的研究和理论,童谣的特点与幼儿方言习得的条件十分契合,幼儿可以在模仿中逐步掌握发音、积累词汇、构建语感。
语音是语言表达的基本介质。客家童谣具有语言、音响艺术性,将声音形态中的语音节奏和韵律向幼儿传递更强的 “声音之道” 的作用力,迎合了幼儿的语音接受图式,为其练习发音提供很好的语言素材,从而促进其语音习得。[2]例如 “嬷” “细妹” “阿哥” “目汁” 等,这些方言音简单易记,颇具音乐性; “月光光” “洗白白” “排排坐” “点虫虫” 等叠音词在童谣中随处可见。重叠的音节反复作用人耳,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可大大增强听觉刺激,提高音素在具体使用场景下的辨识度。另外,用声、韵、调易混的字交叉重叠编成的绕口令童谣,其语音特性和连贯节奏有助于幼儿快速地掌握发音部位及肌肉运动轨迹,有效提高音素学习的辨识度,锻炼说话能力。如客家童谣《鼓与虎》中 “g” 和 “h” 的区分,让幼儿对不同音素有清晰的认识。童谣特殊的音韵特点,正是幼儿语音美感获得的基点和有效途径,是方言习得的最佳启蒙素材。
词汇是语言至关重要的成分,词汇的丰富程度,是正确使用语言的前提。幼儿期是词汇习得的关键期, 词汇量呈爆发式增长,若能在此关键期提高幼儿的词汇水平,定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2]客家童谣蕴含古词、单音词、方言特色词等丰富的词汇,如 “食” “间” “天光” “番豆” 等,保留了早期社会生活的词语,又如 “禾” “目汁” “掌牛” “牛牯” 等独具特色的方言词汇,常以幼儿惯用的言语方式,采用说、唱、猜谜或游戏等形式,为幼儿词汇习得提供广泛的语料来源。[3]幼儿在听玩唱跳中便能习得大量的词汇,这种充满童趣的语言形式与幼儿词汇习得的特点正好切合,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提高幼儿习得方言词汇的效率。
语感是语言操作者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 “如水到口,冷暖自知” 似的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一种语言的心理直觉,有了好的语感就可以轻松驾驭语言文字表词达意。[4]幼儿期是培养语感的基础阶段,童谣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客家童谣句式短小、音韵和谐、童趣十足,非常适合幼儿习得客家方言,是建构幼儿语感的重要语料来源。如《蟾蜍罗》: “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 该童谣旨在勉励幼儿发愤读书,幼儿在倾听和吟诵过程中,始终感应并接受其中和美协调的韵律与温和徐缓的节奏,与画面对应的语音图式慢慢得到建构。
客家童谣对幼儿语言的习得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在闽西客家县区有一些幼儿园和小学使用客家童谣尝试进行辅助教学,创新教学新思路。然而幼儿园运用客家童谣教学面临着一些困境。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在现代家庭中,家长倾向于先教孩子说普通话。此外,幼儿所处的社会语言环境复杂,也不利于方言的习得。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大,移居到中心城区的客家人数日趋上升,但他们在生活中基本使用普通话交流,其原因是客家各县区之间的方言存在较大区别,如闽西龙岩连城县有独具特色的十里不同音的特点,其方言口音差异较大,来自不同乡镇的客家人可能无法或很难用客家方言进行沟通。
客家童谣是用客家方言吟诵的,这要求幼儿启蒙老师——家长要掌握客家童谣。但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很少年轻父母学习童谣。在幼儿园开展客家童谣相关教学活动时,要求幼儿教师本人对客家童谣有足够的理解,最好是会讲客家话,否则很难生动引导幼儿学习。此外,由于闽西客家县区内各乡镇的客家话口音各不相同,选择哪个地方的口音教唱客家童谣也是幼儿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这就影响了幼儿园童谣教学的开展。
闽西客家童谣创作年代久远,几乎都是口耳相传的,书面记录下来的比较少,一些民间学者的手抄本童谣,大多有音无字。很多闽西童谣的素材来自民间,内容贫乏、方式单一,没有专门统一的资料,也没有依据年龄界定素材的难易程度。市面上更找不到相关的音像资源,有些家长想教孩子念客家童谣,却力不从心。
闽西客家方言文化遗产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开展客家童谣活动不仅是现代教育环境下创新性地传承闽西客家文化的一种实践形式,而且是将现代教育手段与民间传统育儿经验相结合的一种有益探索,这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通力实践,帮助幼儿了解地方民俗文化,习得客家方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5]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各种人文环境和教学资源,深入研究开发闽西客家童谣资源,让其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更具衔接性和拓展性,也让童谣的教学实践更丰富多样、成熟有效,把客家童谣的运用与传承落到实处。
1.建立适宜的客家传统文化资源体系
幼儿园可建立适宜的客家传统文化资源体系,将客家童谣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客家文化元素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传承。在科学研究幼儿的兴趣、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将有代表性的闽西客家童谣,采用图片处理、文字记录、录音录像等形式进行整理,遴选一些积极向上、贴近幼儿生活、生动有趣的经典童谣编成童谣教材,或生成特色的园本课程资源,以供专题教学活动使用。
2.合理地运用客家童谣进行领域渗透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形式必须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成长需求,兼顾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闽西客家童谣蕴含丰富的地方知识和浓厚的地域特色,将其融入到各种教学活动,渗透到不同的领域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语言活动中,选择富有情趣、短小生动、贴近生活的童谣,让幼儿大声诵读,通过诵读可潜移默化地增强幼儿方言表达能力;在艺术活动中,童谣诙谐的言语、优美的音韵、轻快的节奏足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可先播放童谣歌曲,让幼儿感受方言韵味后,引导幼儿演唱时用一些乐器如钢琴、蛙鸣板等给童谣伴奏,感受音律之美;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可结合童谣设计相应游戏,鼓励幼儿边说唱边游戏,玩中学,寓教于乐。这样的教学形式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让幼儿在童趣盎然的嬉戏氛围中尽享快乐。
3.充分整合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区的人文环境和教学资源,为开展园外教育活动创造条件。例如通过家长分享、助教;邀请 “童谣大王” 进园亲身传授,与幼儿互动,调动幼儿参与童谣传唱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挑选一些内容积极向上、贴近幼儿生活、生动活泼有趣的客家童谣辅助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幼儿更多地了解客家的民俗风情。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家庭应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客家童谣活动,形成育儿共同体,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方言的习得。
1.主动提高认识
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幼儿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家庭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传承本族群文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真正理解客家童谣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认同推行闽西客家童谣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随机性,主动和祖辈学习,掌握不同形式的童谣,通过亲子同步学习的方式让幼儿多接触闽西客家文化,真正和幼儿园形成园内外合力互补的 “共育” 局面。
2.精心收集素材
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口口相传的儿歌、童谣、民间传说故事等文化资源如果不经过科学记录和合理保存,一旦消失,将永远无法复现。闽西客家童谣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主要以口头传承形式流传于民间,因此需要家长帮忙将其进行收集,比如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听到和见到的童谣内容记录下来,供幼儿园教师作为教学参考。
3.积极参与指导
很多熟悉闽西客家童谣的专家,是家庭中年龄较大的老前辈,他们也是靠经验慢慢摸索、手抄记谱、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这些家庭的前辈可以和幼儿园一起收集、整理本土童谣,通过分析客家童谣的特点,结合研究成果尝试创作一些与时俱进的,适合现代客家幼儿的客家童谣。
社区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资源,是幼儿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社会环境,和幼儿园共同承担着教育幼儿的责任。社区应主动承担传承和发扬闽西客家文化的责任,切实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1.寻找专家资源
如今,社区的社会功能日显突出。社区可综合协调、全面动员力量共同参与寻找、挖掘闽西客家童谣的专家资源,培养梯队接班人,推荐他们对幼儿园教师进行本土文化的知识培训。同时帮助搭建社区和幼儿园的交流平台,帮助实施客家童谣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2.助力推广传播
社区在传播和推广闽西客家童谣中会产生更大的效果,可以为幼儿了解、体验、参与和传承闽西客家文化提供各种机会。例如结合当地的传统节日,举办优秀童谣传唱展演活动,组织老一辈人员参加民俗活动展演、非物质遗产展示、童谣传唱等多种文化活动。同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新媒体形式,对闽西客家童谣进行记录、整理、录制和传播,助力形成童谣集供各个家庭使用。
3. 提供引领支持
社区可以通过广播、新媒体等宣传媒介,扩大客家童谣的传唱度。2019年,福建省龙岩市各客家县区社区协同多家公办幼儿园举办了优秀童谣传唱展演活动,各社区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各种组合的童谣表演应运而生。这一比赛、评选活动的形式有效激发了幼儿学习客家方言的兴趣。
语言是承载信息的工具,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乡音是个人归属某一群体成员的标志,带有浓重感情色彩,人们常常通过方言来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童谣作为幼儿较早接触的文学形式之一,是幼儿语言认知的有效工具。闽西客家童谣集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幼儿方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客家童谣与幼儿的语言习得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幼儿的语音能力得到熏陶,词汇得到积累,语感得到滋养,这也是我们保护、传承、创新客家文化和客家方言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