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锋
(甘肃省天水农业学校,甘肃清水741400)
张家川县作为西北黄土高原北方果树适宜产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果品产业已经成为张家川县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近几年,在天水市做大做强以“花牛苹果”为主要品牌的思路指导下,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步伐、增强果品市场竞争力、提高果品质量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了许多制约果品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张家川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山大沟深,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相对冷凉,苹果产区海拔1 480~1 800 m,年均温8.5℃,≥10℃积温2 800℃,年日照时数2 100 h,降雨量600 mm,无霜期163 d,是多种北方果树生长的最适宜区。同时,因地域偏僻,境内工矿企业等环境污染源少,空气、水源、土壤洁净,有着生产高档、优质、无公害绿色果品的理想条件。
张家川县地处内陆地区,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但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生产成本较低,同时果品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全国果品产业向更为适宜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转移,农业农村部将西北黄土高原划为苹果优势区域。2007年天水市取得“花牛苹果”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启动实施,天水市果品产业将与果业强省陕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张家川县发展果树的历史悠久。20世纪50年代首次引进苹果栽植,建立了集体苹果园,拉开了全县发展果树的序幕。回顾50年的果树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1955—1965年为起步阶段,期间遵循“果树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的方针,栽植面积258.33 hm2,对于保障供给、丰富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1966—1978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了526.67多hm2;1979—1986年为提高阶段,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果园包产到户,果园产量迅速增加,效益显著,农民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栽植面积达到0.12万hm2;1987—2000年为迅速发展阶段,面积达到0.27万hm2,这一时期果树生产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效益都有了显著提高;2001年以来,果树生产步入结构调整、提高效益阶段。针对鲜果效益下滑、干果供不应求的局面,改变发展方向,以干果为发展重点。2002年抓住退耕还林机遇,在张川镇李山梁、龙山镇西梁子、梁山乡高营村等地建设早实核桃园0.05多万hm2,还引进仁用杏、大果榛子等干果树种,树种结构不断调整,形成干果、鲜果“双轮驱动”的发展局面。
经过多年的发展,张家川县果品产业初具规模。截至2016年底,有各类果树15种,品种140多个,全县果树总面积0.63万hm2,其中:苹果0.36万hm2,梨0.03万hm2,核桃0.08万hm2,花椒、杏、大樱桃等果树面积0.16万hm2,果品年总产量4 500 kg,年总产值1.1亿元。现有果树面积主要分布在后川河、清水河的河谷、川台及浅山区域,包括县域中西部的龙山、大阳、马关、连五、川王、木河、张川、胡川、刘堡等9个乡(镇)。基本形成西部苹果、中部核桃、梨,全县普遍栽杂果的生产格局,果品业已成为张家川县中西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长期以来,在张家川县干部群众中存在一种错误理解和认识,一是认为张家川县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不适合果树发展,对这项产业缺乏足够信心和正确引导。不可否认,张家川县与天水市果业大县(区)秦安、麦积、秦州相比,整体条件存在劣势,但是放在西北黄土高原乃至全国果树主产区这一大范围来比较,张家川县不但具备苹果、梨等果树栽培的主要气候指标,而且略具优势。二是发展果树生产、培育主导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产业意识淡化,服务职能弱化,没有将果品产业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的高度上来谋划和发展。在基地建设、果农培训、新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支持和配合不够。群众对果树产业没有足够耐心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果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回顾发展过程,由于果业政策和主导思想缺乏连续性,也走了很多弯路。1994年,天水市学习推广陕西礼泉、白水经验,张家川县也迅速掀起果树定植高潮,当年完成苹果、梨、花椒定植任务826.67 hm2,采用丰产沟、丰产坑工程栽植模式,栽植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历史突破。因后续的管护、管理措施不到位,加之群众认识不统一,耕种损伤、人为破坏严重,保存率相当低。由于重栽经管,在果树定植过程中浪费了大量资金,造成“年年栽树不见树”的恶性局面,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使群众出现抵触情绪。同时,个别乡镇存在盲目发展的现象,在一些不适宜果树栽植的地方强制推行,违背了客观规律和农民意愿,也是果树建园失败的一个主要方面。果树生产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定植前4~5年没有收益,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与部分干部群众急功近利的思想形成矛盾。无论是静宁,还是全国范围内果业强县的发展经验表明,栽植过程和幼树阶段,“行政督促+技术措施”是提高建园成功的关键因素。
张家川县是个财政困难县,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和保障,对于果树产业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群众经济基础普遍比较差,尤其是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苗木经费由国家负担,群众对政府投资形成依赖思想。筹集资金渠道不顺畅,争取项目难度比较大,渠道不顺畅,限制了果品产业项目争取、实施和资金配套,影响了果品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引进推广和产业化发展进程。绝大部分果园基本不浇水,缺乏水源和灌溉设施;肥料供应不足,有的果园多年不施肥料,果园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生产能力降低。新技术应用方面受资金投入限制,难以大面积普及,使果品生产始终处于低水平发展的局面。
张家川县承担果树技术指导的机构为果树站,现有技术干部12名。由于财政收入少,对果品产业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技术推广培训经费,给科技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带来较大影响;技术人员自身也因培训机会少,知识结构老化,技术服务水平难以提高。病虫害防治试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由于防治经费没有保障,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将失去控制,对果树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全县各级果农协会9个,会员810名,由于缺乏经费,活动开展较少。乡镇农业中心作为管理和服务“三农”的最基层职能部门,技术干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工作,加上经费无法保障,技术力量不断削弱。
张家川县果树面积不大,只有苹果、核桃形成规模基地。果园管理水平整体比较低,果园管理粗放,产量低,品质差。近年来,随着果汁加工厂的兴建,对张家川县果品销售带动作用明显。但是应该看到,果汁产业是深加工行业,对苹果原料的要求相当低,属果品中的低端产品,短期内解决了苹果销售难的问题。从长远看,对优质高档果品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果汁加工企业大量涌现,如果市场出现变化,将影响果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果品产业效益,还是要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优质果品生产之路。产后服务是张家川县果品产业的薄弱环节,销售上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营销组织,果品销售处于自产自销状态,主要依靠果品贩运大户从事销售工作。贮藏增值意识不强,采摘后急于出手。贮藏能力不足,设备落后,以群众自建简易土窑为主,没有现代化贮藏设施。张家川县海拔相对较高,气候冷凉,果实成熟期相对也较晚,在贮藏增值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和潜力。果品加工方面,有企业开发出蜜饯杏仁,但是产品单一,加工规模小,还没有真正形成生产优势。
张家川县果农文化程度普遍低,文盲比例大。由于文化素质低,思想认识落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科学务果水平低,相当一部分果园管理粗放,新技术应用缓慢。优质果品生产主要体现在新技术应用上,果品生产新技术在张家川县普及率滞后。近年来,生产优质果品的疏花疏果、果形高桩剂、果实套袋、诱虫带、粘虫板等新技术在张家川县示范的时间并不迟,技术水平并不差,为了示范推广,每年林业局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引导示范,但是推广面积仍然不大。虽然与群众现金投入能力低有一定关系,但是果农接受新技术能力差、缺乏科学务果决心和信心应该是主要原因。
近几年,由于张家川县果树发展缓慢,育苗工作滞后,没有形成规模化育苗基地。全县苗木生产规模小,难以满足大规模建园需要,给果树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育苗生产主要依赖专业户,由于需求不稳定,加之生产周期长,育苗成本高,影响了育苗积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实行合同育苗,保护生产积极性。争取项目支持,建设现代化育苗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张家川县果树快速发展的需要。
张家川县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晚霜冻、冰雹、春伏旱影响最大,果树花期容易遭受低温冻害。农业作为一项弱质产业,需要反哺补贴,在遭遇灾害后,应给予一定的保险补偿,尽量保护果农生产积极性。
张家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果品产业基地建设,已将林果业列为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各乡镇也要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确定专人专职果品产业发展与管理。县林业局及果树站全力做好规划及调运优质苗木、栽植管理等环节技术服务,各相关单位积极配合,大力支持,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投入资金扶持力度,做到整合资金、整村推进、整流域治理、整区域开发,以确保果品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要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制定的相关果树标准化管理技术规程,推行果园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确保果品质量上档次,生产优质、无公害、绿色果品。一是加强土肥水管理,在做好常规管理、加大肥水投入的同时,重点推广配方施肥,果园生草、覆草,穴贮肥水等生态、科学、旱作管理技术,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建设生态高效园。二是重视花果管理,全面推行疏花疏果、分期采收等优果技术。三是采用丰产高光效树形,重视拉枝、疏枝等措施,简化修剪。四是大力推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理念和措施,重视病虫害检疫,杜绝新种入侵,积极推广生物、物理等病害预防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建设无公害、绿色果园。五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果农综合素质和果树实用新技术应用能力,为生产高效、优质果品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和完善果品产业化体系对做大做强果品产业意义巨大。一是加强果品生产体系建设,主要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有效组织果农或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等企业化的生产模式,生产高档、优质、标准统一的果品,提高生产能力和商品生产率。二是发展生产配套企业和产后增值行业,特别是重视加工、贮藏、营销等龙头企业建设,以带动果品产业的全面发展。三是做好科技、信息等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主要是加强和完善行业协会组织,构建适合现代管理的县、乡、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以加强科技推广效率和信息服务水平。
通过积极开展“树样板、做优质、创品牌”活动,切实重视土地流转工作,为果品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探索多渠道融资机制,特别是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建园的承包和经营,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培养承包大户,真正使土地、资金、技术实现优势组合,创建高标准示范园。一是创新经营理念,转变经营模式,特别是做好土地流转,减少土地分散经营的弊端,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整合多方资金,做到园、田、水、路、电等统一规划和连片开发、综合治理。三是重视调整树种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在基地建设中应始终坚持“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品种结构”的原则,让示范基地发挥最大辐射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