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增能:农村长效脱贫的着力点研究

2021-12-05 11:19曹英君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工作者分类精准

曹英君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525)

从前期标准来看,我们实现了脱贫攻坚的胜利,但也只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万里长征的第一步。[1]如何抓住扶贫着力点、形成脱贫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而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成为长效扶贫关注的重点问题。

1 前阶段扶贫模式与L镇贫困群众现状

基于前期国家对三农的开发扶助,贫困人口日渐减少,[2]但途径上多为贫困群众统一接受村“两委”定期发放的补助金。“大水漫灌”“输血”“高射炮打蚊子”等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待贫困群众平均用力,且识别模糊,贫困群众缺乏自力更生的脱贫信念。开展精准扶贫以来,L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突出重点,瞄准对象。2019年底,L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涉及23个村,系统内已脱贫仍享受政策180户295人,不享受政策65户共计136人,即时帮扶1户共计5人。而如今辖区内所有贫困群众已经全部脱贫。

2 L镇的扶贫实践

在长期的扶贫探索和实践中,L镇形成了以分类为前提、资源为媒介、增能为目标的长效帮扶模式,是L镇扶贫工作开展的抓手,有着显著的优势。

2.1 责任划定与策略探索

L镇通过多次召开扶贫专题会议明确工作思路,整合机关工作者和村“两委”成员,为每个贫困户都明确了两名帮扶责任人,实行结对帮扶策略,其中机关人员92人为第一帮扶责任人,村“两委”干部66人为第二帮扶责任人。

将责任落实到每位帮扶责任人身上,进而深度挖掘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着力抓好普惠政策落实和房屋环卫整治,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

2.2 精准识别与分类施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就提出了“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3]分类施策既避免“一刀切”又保证“一个都不落”,可以有效地提高扶贫成效。

L镇在对辖区进行调研和资料梳理的基础上,依据年龄、致贫原因、劳动能力以及脱贫信念等多方因素对贫困群众进行综合分类:大多数老年贫困群众因病或因残致贫且缺乏劳动能力,脱贫信念较弱;而其他贫困群众在前期帮扶的基础上生活质量已经有所改善,脱贫信念较强,仅在个别方面存在问题。

2.3 资源链接与赋权增能

“精准扶贫的要义在于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实现扶贫效率最大化。”[4]各帮扶工作者依据前期的结对和分类识别,广泛为贫困群众链接所需资源。

2.3.1 法律资源

“法律作为一种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精准扶贫顺利进行的强力后盾。”[5]L镇在扶贫中发现了因缺乏法律支援,使得欠款拖欠致贫的案例。

案例1:贫困群众Y在2014年所涉赔偿纠纷案中,法院判决Y应得赔款87316.87元。但因被告人无可供执行财产,后以司法拘留为结果终结本次执行程序。2020年6月,人民法院对该案恢复执行,经协调Y终获赔款13万元。

本案中扶贫工作者通过链接律师、法院等法律资源,帮助贫困群众追要欠款,解决赔偿纠纷问题,最终解决矛盾实现顺利脱贫。

2.3.2 社会组织资源

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有着国家政策依据与学术理论依据,[6]社会组织种类的多样性与贫困群众资源需求的差异性相契合,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案例2:Q是辖区内因残致贫的个案,在2019年扶贫工作者帮其申请免费参加潍坊市残联举办的芽菜技术培训。市残联在培训后还为Q免费提供了豆芽机,每天可生产豆芽近100斤。工作者还为其联系买家,拓宽销路。

残疾人自主脱贫能力的培养是缓解其困境的重点,市残联有效弥补了政府扶贫的不足,通过更加适合于残疾人的方式助力残疾贫困群众树立脱贫的自信。

2.3.3 企业资源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各类扶贫后盾单位中具有独特优势,不仅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助力产业扶贫,还可以通过入股项目资金获得扶贫收益。

案例3:W是一位因病致贫的个案,缺乏劳动能力。在2020年的3月,他收到了一笔来自于某企业3500元的扶贫款,再加上各类扶贫资金,生活富足了很多。W感慨道,“生活就解决了,没问题了,吃不愁穿不愁,都行了。”

这笔扶贫款源自L镇与辖区某公司合作的扶贫项目收益,覆盖46位贫困群众。2019年L镇争取上级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174万元,按照项目流程组织实施,以入股的形式向该公司注入。企业壮大、带动就业的同时,所得收益也按照一定比例用于帮扶辖区内的贫困群众,形成了“一举多得”的良性循环效果。

2.3.4 上级政策资源

上级政策资源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基础,帮扶责任人不仅是贫困群众的服务者、政策的宣讲员,也是贫困群众的利益争取者。

案例1:X今年75岁,是一位残疾贫困群众。2020年度获得转移性收入,包括低保金8533.16元和残疾护理、生活补贴2940元;获得养老保险金6707.04元;获得粮补1894元、老年节福利400元,定补2400元,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1920元,电补98.4元,物价补贴855.22元。家庭总收入达25747.82元。

扶贫工作者充分利用上级各类扶贫政策,如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扶贫项目政策、市残疾人福利扶贫政策以及《扶贫政策手册》等,“一对一”地进行交流和宣讲,确保贫困户及时足额享受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

3 扶贫成效与反思总结

3.1 效果与经验

L镇密切关注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通过制发文件、开展活动、制订计划等,仅2020年度共帮助贫困群众清理卫生156户,上门慰问260户,安排岗位15户,购买床品125户,维修房屋96户,理发168人次等。分组分片对扶贫问题进行采集、整理、汇总、归档和反馈,形成了“一条龙”快速反应模式。

经过贫困群众的努力和政策的扶持,L镇已经顺利实现全部脱贫。扶贫工作者的角色至关重要:第一,为贫困群众分类链接资源,提供社会支持,创新扶贫开发路径和资源使用方式,有效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的现象。第二,运用增能视角,激活被帮扶者内心的动力和意愿,[7]使得贫困人口逐渐摒弃“等靠要”思想,变“输血”为“造血”。第三,“多方协同、多元联动”是新时期国家对于精准扶贫路径的明确指引。[8]L镇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呈现出党建引领下的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扶贫的特点。

3.2 问题与反思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因此对扶贫实践中的问题反思有必要意义。

首先,分类施策的成效受工作者能力水平、资源数量、贫困文化等多方面制约,部分贫困群众思想与行动脱节,成为分类施策较少涉及的人群。其次,为了取得满意的脱贫绩效,多数贫困地区均选择拉长战线,巡察、考核、暗访、自查频率较高,甚至有部分贫困群众利用上级走访刻意反应自身利益需要,影响工作者绩效和积极性,呈现出考核为导向的应付式扶贫的特点。最后,评议过程的记录和监督是否完备,部分贫困群众占用名额等现象是否存在,都已无从知晓。

4 结语

长效脱贫机制的着力点也是扶贫实践的发力点:只有分类与增能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帮助广大贫困群众更好地摆脱贫困。另外还应着重注意消灭或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适当给予工作者的培训和激励。

在解决了绝对贫困和物质匮乏,实现“脱贫摘帽”后,我国进入以发展性、次生性、相对性为特点的后精准扶贫时代,更要着重探索长效脱贫机制和着力点,注重心灵慰藉和人文关怀,为贫困群众增能赋权,唤醒脱贫志气,实现助人自助。接下来,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走好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和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工作者分类精准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按需分类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