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军,周华军,胡 平,李 娟,罗开武
(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2.湖南省桃源县双溪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桃源 415708;3.湖南省桃源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 湖南 桃源 415700;4.湖南省桃源县农业农村局,湖南 桃源 415700)
我国亚热带丘陵山区总面积约2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丘陵山地约占70%~80%。亚热带丘陵山区耕地5亿多亩,占全国耕地面积近四分之一。林地8.3亿亩,占全国的45%,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是我国农、林、牧和林特产品的重要产区[1]。
湖南省桃源县是亚热带丘陵山区的典型代表县,地域广阔,各类土地资源丰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发展草食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长期以来桃源县以发展耗粮型生猪和蛋鸡养殖为主,生猪和蛋鸡养殖规模远大于草食畜牧牛羊养殖规模[2],本文通过分析桃源县土地气候资源状况、牛羊养殖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展草食畜牧业(牛、羊)的优势条件,提出在桃源县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思路,进而为亚热带丘陵地区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参考。
桃源县域属湘赣丘陵的一部分,处于湘西山地向洞庭湖滨湖平原的过渡带上,为雪峰、武陵两大山系支脉夹峙,形成三面环山,由南部和西北部山地向中部及东部倾斜,呈“C”字形不完整的山间丘陵盆地。境内丘陵、岗地分布较广,主要集中于盆地中部,与山地存在着明显的地形转折,一般切割较深,起伏频率较大。桃源县土地总面积为444229.78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3999252.8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9.88%,其中耕地面积96536.41公顷,占21.73%;园地面积12699.67公顷,占2.86%;林地面积259335.51公顷,占58.38%;其他农用地面积30681.28公顷,占6.91%[3]。
桃源县域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冷热四季分明,干湿两季明显,春多寒潮阴雨,夏多暴雨高温,伏秋易旱。多年平均气温为16.5℃,冬少严寒。年平均气温分布除南部和西北部山区低于16℃之外,其余均在16.0℃~16.5℃之间。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4.5℃,7月最高,为28.5℃,3~10月皆在10℃以上。县域位于雪峰山北端以安化县为中心的多雨区边缘,雨量由南向北递减。年平均降水量为143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年日照时数1529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水热资源丰富。
据1981年全县草场资源调查结果统计,桃源县共有草场面积221.0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3.5%,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99.28万亩,占总草场面积的89.5%。桃源草场可分为农林隙地类草场、山地草甸类草场、山地草丛类草场、灌丛类草场、灌木类草场、疏林类草场、丘陵草丛类草场、河湖滩涂七大类。其中农林隙地类草场23.3万亩,占全县草场面积的10.5%,这类草场质量高,每亩鲜草在1000千克以上,是牛羊的主要饲养基地,也是典型的割草草场。桃源县的牧草品种主要有禾本科、莎草科、菊科、豆科、唇形科等76科247种,属于碳氮型的营养类型,质量中等[4]。丰富的饲草资源为草地保护和发展草食畜牧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长期以来桃源人民充分利用丰富的饲草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湖水牛、湘西黄牛和石门马头山羊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桃源县是湖南的粮食生产大县之一,2020年桃源县稻谷播种面积双季早稻59.1万亩,中稻及一晚稻共39.15万亩,双季晚稻61.9万亩(数据未公开),按照每亩可回收200千克稻草秸秆,理论秸秆产量为32万吨;桃源县常年玉米播种面积约3.4万亩,按每亩500千克玉米秸秆,全年秸秆产量约1.7万吨;桃源县常年红薯播种面积1.9万亩,按每亩1000千克薯蔓,全年薯蔓产量1.9万吨。
据统计,2014年到2018年桃源县肉牛规模为18.48万头、18.69万头、13.95万头、14.40万头、14.66万头,平均为16.04万头,年均出栏数量为4.08万头[5]。2014年到2018年桃源县山羊规模137.28万头、137.96万头、123.45万头、123.21万头、120.40万头,平均为128.46万头,年均出栏数量为79.05万头[6]。
近年来,全县倡导先进科学的饲养模式。一是由一家一户分散饲养转变为适度规模饲养。主要为合作社组织养殖户分散饲养与合作社集中建圈连户养殖、集中管理相结合,“公司+农户”运作模式或养殖协会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二是采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模式。龙头企业和大户带动发展区域草食畜牧业,示范引领。通过这些生产发展模式,在较短的的几年时间内,牛羊养殖蓬勃发展。
牛羊养殖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先进的养殖技术[8]。桃源县大部分养殖户科技意识淡薄,养牛羊不讲技术,采用传统的饲喂方式,没有充分利用饲草资源和秸秆资源,饲草料单一且搭配不科学,饲草转化效率不高,养殖经济效益较低。绝大部分养羊大户靠天然草场喂羊,山羊以自然生产草源为生,食物单一,营养价值差,山羊生长慢,出栏时间长。天然草场草料季节性分布不均匀,出现“春发、夏丰、秋余、冬枯”的现象,很多养殖户,特别是放养山羊的大户,由于基本不种植牧草以及缺乏牧草青贮技术,冬季饲草供应得不到保障,容易出现山羊营养不良甚至因饥饿而致死的现象。
饲草和秸秆“三贮一化”技术没有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大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养殖大户,由于人工牧草种植少以及缺乏牧草青贮技术,造成有限的饲草资源浪费和损失,使牧草区域性和季节性不平衡矛盾突出,冬季草料严重匮乏。
部分规模养殖户不重视牛羊的品种改良工作,良种化程度不高,牛羊的品种质量得不到提升,养牛羊的经济效益得不到最大的发掘。
牛羊养殖业是个投入高、周期长、见效相对缓慢并且启动资金需要投入较大的产业,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1)国家对草食动物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够,资金扶持政策没有持续性;(2)信贷困难,农民项目资金严重缺乏,心想不能事成。很多有养牛羊热情的农户由于自身积累不足,出现购买了种畜却无钱建(改)造栏舍、种草和扩大规模;建(改)造了栏舍、租地种草后却无资金购买种畜的两难局面。甚至有的办起了养牛羊场,由于后续资金跟不上被迫抛售而中途夭折。自身积累不足和缺乏资金扶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牛羊产业的健康、快速与持续发展。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农业中,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源,两者紧密相连,各类资源充分利用。家庭联产承包制运行下的分散型种植业与高度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模式不约而同引发该区域大农业的共性现象,即种养严重脱节、循环阻隔,不仅农业资源得不得有效利用,污染问题亦层出不穷,循环阻隔成为制约桃源县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桃源县作为农业大县和畜牧大县,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事关桃源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桃源县近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10万亩,按照桃源县2014年平均每亩耕地化肥(实物)用量87千克,折纯每亩34.8千克计,每年化肥(实物)用量27.0万吨。按肥料平均利用率40%计算,每年流失的肥料约16.2万吨,大量化肥进入自然水体,造成桃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同时,桃源县有丰富的畜禽粪便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以2015年为例,桃源县畜禽粪便总量约220万吨[7],畜禽粪便能提供氮、磷、钾及有机质分别约为4.39万吨、3.64万吨、2.42万吨和123.34万吨,相当于9.5万吨尿素、30万吨过磷酸钙和4万吨氯化钾。桃源县早稻每公顷尿素、磷肥、钾肥分别为300 kg、750 kg和375 kg,养殖粪便可满足31.7万公顷早稻的氮肥量、40万公顷早稻的磷肥量和10.7万公顷早稻的钾肥量。同时,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秸秆得不到合理利用,亦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风险。2020年桃源县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达到50万吨以上,大部分简单处理后进入环境,部分焚烧,给大气和水体带来危害,同时造成资源浪费。
关于桃源县发展草畜养殖业,罗开武等[4]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建议:(1)各级部门应认识到发展草食畜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养殖户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新思维;(2)培植发展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基地和农户,从市场抓效益;(3)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草食动物生产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4)完善良繁体系,狠抓品种改良,培育自主品种,提高品种质量和经济效益;(5)加大对草食动物(肉牛)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6)促进草食畜牧业生产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
以上建议对于发展桃源县的草食畜牧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要发展好诸如桃源县此类亚热带地区农业生产县的草食畜牧业,应注重从资源节约着手,既重视天然牧草资源和农业秸秆资源在发展草食畜牧业的重要意义,又关注发展人工草山草坡草地的建植,同时强调草食畜牧业粪污肥料化在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的重要性,突出以养带种,推进种养结合、草畜配套,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态循环系统。地方政府应引导草畜养殖户发展“农作物秸秆+自然草场+人工草场+草畜动物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还田(草地)”模式,提高种养环节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种养一体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亚热带丘陵区发展草食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以政府引导、培育龙头企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路子,持续加大对草食动物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如投资奖励、项目优先等),创制并推广具有区域特色的种养循环结合的草食畜牧产业发展模式,可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