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生态文化断裂与乡村生态旅游
——基于甘肃省Z县“浪山”现象的探讨

2021-12-05 09:33佴彩霞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村民生态

王 钰,佴彩霞

(云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村地区也不例外。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振兴要做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快速转型和发展,农村经济结构随之改变,农牧民收入渠道增加,不再单纯依靠种地或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即“靠天”“靠地”意识减弱。另外,国家扶贫政策不断落实,农村地区实现脱贫,农牧民可支配性收入增多,开始追求精神需求方面的满足,前往周边地区的休闲旅游成为农牧民休闲娱乐的热门选择。在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农牧民一方面利用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自身收入;另一方面自身也成为旅游大军中的一员,成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Z县每年夏季的“浪山”便是这一现象的代表。

在当地“浪山”活动蓬勃发展,成为农牧民必不可少的休闲娱乐项目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环保意识缺失问题凸显,本文试图从文化断裂角度进行探讨。乡村文化断裂指的是,在同一时空范围内,各种不同文化要素并存且出现冲突的状态,当地原本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传承,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社会上缺少可以约束人们行为的主导性文化,文化秩序混乱。而个体行为受文化的影响深远,现代社会流动性增强,Z县青年一代大量外出上学或打工,长期生活在城市,城乡文化交流与碰撞出现与农村传统文化断裂的倾向。“地方信仰和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农民和农村在社会和文化上逐渐被边缘化[1]”。本文结合Z县乡村生态旅游——“浪山”,探讨乡村传统文化断裂现象。

2 文化与生态环境

2.1 乡村生态文化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第一次对“文化”进行定义:“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道德法则、信念及其他习惯和能力的复杂整体。”[2]自提出文化的定义以来,学界对文化定义的探讨众多,至今仍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在社会学中,学者们广泛认同的是,文化是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

关于“乡村文化”的定义有一点几乎为各个学派普遍认同:“乡村文化是与特定的乡村区域相联系的、当地群众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包括风俗习惯、交往规则和价值观念等。”[4]所以,乡村文化是经历漫长岁月,在乡村居住的人们基于共同生活而沉淀下的思想意识和生活准则,在塑造村民价值观念与规范秩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提升人的生态意识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一种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正确认知[5],农村社区比起城市,通常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在农村社区中,探讨生态文化的作用和价值也就尤其重要。

2.2 生态文化与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文化不仅体现了传统的农耕技术和劳动人民的农业思想,还包含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这种乡村生态文化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文化,既可以繁荣乡村文化,又留住了乡村“绿水青山”的美丽图景,这笔由“绿水青山”构成的宝贵文化财富,为乡村文旅业的开发创造了现实条件,更重要的是将特有的乡村文化成功转化为旅游产业活力,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为乡村文化繁荣铺设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6]。发展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要因地制宜,挖掘当地优秀文化,使其在实现乡村生态环境可持续绿色发展过程中发挥最大优势。完备的生态文化体系和深厚的生态文化自觉是乡村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3 “浪山”背后的生态背景

3.1 Z县“浪山”介绍

Z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许多天然草场,当地的许多农牧民世代过着逐草放牧而居的生活,民风淳朴。随着近些年来兴起的乡村生态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影响,许多交通便利、靠近县城的草场被开发成专供游客休闲娱乐的草原。“浪山”是Z县每年夏季在风景秀丽的山间田野举行的一项以聚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旅游活动,规模有两到三人,也有大家族出行的形式,当地乡村生态旅游的主力是本地及周县居民,当地政府为活跃经济,公职人员有“浪山”假。“浪山”期间人们载歌载舞,大吃大喝。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地方旅游热度,且丰富村民精神文化体验的同时,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浪山”活动过程中制造了大量生活垃圾,包括瓜果皮、塑料袋、塑料瓶、食物骨头及生活污水等,有的是可溶解性的,会随时间推移而自动降解,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较小,而类似塑料袋、塑料瓶之类的垃圾会长期滞留景区,随风挂树随雨入河,年复一年,导致风景秀丽的田野上垃圾随处可见。生态旅游不断发展壮大,而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缓慢,人们“浪山”的区域已经入侵牧民们放牧的区域,留下的各种垃圾不可避免地造成牲畜乱食。这样日积月累,牧场及周围的草原生态也被不同程度破坏。

3.2 Z县的生态文化现实

文化与经济是现代社会结构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乡村有着区别于城市的生态和人文景观,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以优良生态和特色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以Z县为例的广大乡村地区,传统乡村文化有和谐共生等朴素生态思想,乡民以主体性地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而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城市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迅速推进,给许多昔日无外人问津的小乡村带来巨大曝光度,大量周边村民和无数外来游客前来旅行,为实现乡村振兴开创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同时也带来“副作用”,具有情感特征的传统乡村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冷酷的契约关系中失去了所蕴含的温情与关怀。传统乡村生态观正发生改变甚至出现断裂,乡村文化价值体系在慢慢解体。

Z县生态文化出现断裂的表象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乡村主体的村民,对村里的公共环境缺乏重视,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外,村民过度依赖政府,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关自己的事,对自己在村庄的主体地位意识不强,缺乏主人翁意识。二是作为旅游主体的村民游客,思想上缺少对乡土的敬畏之心。在市场内化和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村民行为以自利主义为导向,认为“我花了钱是消费者,环境污染有别人来收拾,我没义务管”。

4 文化断裂:生态危机的文化影响机制

4.1 文化断裂概述

乡村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过程中,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改变,造成村民环保意识淡薄是因为乡村文化已经呈断裂状态。从根本上说,文化断裂就是文化在传承或融合过程中出现间断或互斥。乡村文化断裂有两种情况:一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断裂,这是一种纵向断裂,是由于社会变迁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断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面临着优秀传统文化边缘化、文化传承主体流失等严峻挑战[7]。二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冲突,属于横向断裂。城乡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缩小。如孙立平所言,“不同社会群体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有机社会,因为他们几乎是处于不同时代的发展水平,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断裂的”[8]。

最后,乡村文化断裂指各种不同的文化要素在村庄并存,因缺少主导性文化的约束,而不断出现摩擦和冲突,整个文化秩序处于混乱状态。

4.2 文化断裂影响因素

4.2.1 传承链萎缩

教育是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重要路径,乡村文化断裂与乡村文化教育不足有关。现代乡村教育资源普遍匮乏,个体在儿童时代就离乡进城求学,同时因为乡村经济结构单一,学成的青年一代很多选择进城务工,没有回到乡村传承其文化。因此年轻一代在传承乡村自有生态文化方面出现断裂。乡村文化正是通过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当地风俗习惯等方式,在生活中耳濡目染作用于村民,本土的教育及人们的口耳相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本应当起着乡村文化的“化人”作用[9]。

4.2.2 多元文化冲击

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多元文化相交融、相冲击的时代,具体体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流动性为显著特点的现代社会,农村青年大量外出上学或者打工,他们长期生活在城市,城乡文化交流与碰撞,在商业化和市场化文化熏陶下逐渐对乡村传统文化缺乏文化自信,进而行动意愿上出现与农村传统文化相悖倾向,同时,传统的乡村生态文化因为不连续而变得破碎,逐渐被边缘化。

4.2.3 文化承载物缺失

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乡村带来城市文化的渗透。市场经济下城市文化使乡村原有文化暗淡,乡村文化教育意义流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落景观“城市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修路、刷墙、垃圾定点处理等各类环境基础设施完善,村落整体景观与城市景观趋同。二是村落特色仪式及民间文艺等文化寄托趋于形式主义,失去其承载的文化意义。

4.2.4 价值规则影响弱化

文化可以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作用。村民对乡村文化认可度降低,缺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村规民约对个人行为约束力减弱。尤其是乡村中的年轻人跟老年人在生活经验上的断裂使得村庄舆论日益沉默,村集体组织涣散。

5 结束语

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关键一步是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地区,文化对个人的约束作用影响人的行为,发扬乡村生态文化能够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然而在城镇化和商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断裂现象,乡村文化开始丧失内在聚合力,逐渐失去自身意义而走向消失[10],这种文化断裂背景下引起旅游业无法可持续发展问题。

乡村文化断裂导致乡村主体缺乏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是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内生因素,一个群体的文化可以使群体具有价值和情感归宿,文化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因此,提升旅游主体和乡村主体的生态环境素养,前提是弘扬和传承乡村优秀生态文化。

一方面,应有意识地深入挖掘优秀文化基因,提炼、整合其内涵,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乡村生态文化的精神基础。促进新时代乡村文化的发展,恢复优良的乡村生态文化,必须重新让村民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提升其对故土的情感,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另一方面,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加强农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使得村民参与进来,乡村生态文化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确保村民在享受精神文明进步成果的同时,自觉维护和发展优良的乡村生态文化。最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同时,将乡村优秀文化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只有有文化底蕴的生态旅游,才能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乡村,才能形成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村民生态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生态养生”娱晚年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