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首都机场航空安保有限公司 李志斌/文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要“建设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京津冀地区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随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成投用,京津冀地区以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为核心,形成了“三地四场”(指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北京首都机场、北京大兴机场、天津滨海机场、石家庄正定机场四个机场)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新格局。巨大的人流、物流将带动区域快速发展。“人享其行、物优其流”,要实现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多式联运需求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建设供需平衡、服务优质、安全有力的综合交通运输网。本文借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三地四场” 综合性、复合型枢纽机场群建设契机,探讨建设京津冀交通运输安检一体化模式。
民航局“十四五”平安民航建设实施意见提出,要“依托民航安检专业能力在交通运输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探索搭建与铁路、轨道、公交、邮政快递等交通运输行业安检机构的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安检体系融合发展、安检能力共同提升”。
本文提出的“京津冀交通运输安检一体化”主要是指,在京津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实现安全检查标准及检查结果互认。这其中,既包括旅客及行李安检,又包括邮件及货物安检;既覆盖单一的空、陆、水运方式,又涵盖综合交通枢纽多式换装转运的情况。具体讲,就是在京津冀“三地四场”,尤其是在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辐射网中,一方面民用机场要继续执行统一的安全检查流程和检查标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民航安检标准及检查结果对“空—陆”运输方式转换的安全衔接作用,优先实现旅客(及行李)、货物“航空—铁路”联运的一次性安检。
2015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提出,要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的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其中,特别提到了要实现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推动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等运输节点设施建设,加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机场与城市轨道、地面公交、市郊铁路等设施的有机衔接,实现零距离换乘,鼓励内陆无水港、公路港和飞地港建设。
当前,国内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任何一种交通工具都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实施暴力恐怖犯罪的介质或工具。交通运输中,对即将承载的旅客、行李、货物实施安全检查,已成为一种共识。然而,目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虽已基本成型,但民航、铁路、城市轨道等交通运输方式,在安检法规政策、安检人员技能、设备设施许可、现场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使得交通运输大系统内的安全检查未能实现同标同质。不同运输方式各自独立的安检标准,导致了在跨方式换装转运过程中的重复安检问题。特别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要求,重复安检不但增加了人与人、人与物的接触和消杀频次,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也将直接影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运行品质。因此,在建设交通运输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形成统一的多式联运标准和规则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愿望,一并思考和建设交通运输安检一体化,推动实现跨交通方式的安全检查标准及结果互认。
京津冀城市群、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带来发展机遇和挑战。结合国内外安全形势和经济形势,构建京津冀交通运输安检一体化模式,需要以航空标准为基础,以同标同质为前提,需要在安检标准、人员资质、检查设备、管理流程和物理环境等方面,特别是在推动安检标准统一和结果互认方面,统筹考虑,系统规划,整体对接。
一是在建设交通运输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中,实现安检标准互认。众所周知,民航运输的安全检查标准,严于陆路运输标准。为简化旅客、行李、货物在“空—铁”或“铁—空”运输方式转换时的安检程序,实现高效快捷转运,需要空铁运输的安检标准保持相对一致。特别是在由铁路向航空方式的转运中,以民航运输安全检查标准为主要依据,在执行民航安检标准或实施等效检查措施的基础上,互认安检标准及检查结果,实现互通。
二是统一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系统建设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安全检查培训体系。在实现安检标准互认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从业人员的技能等级要求,建立对应的资质标准。以交通运输安检一体化为前提,参考民航安全检查知识和技术,融合陆路、水路运输特点和安全需求,系统研究和搭建综合交通运输安检培训体系架构,研发配套课程。此外,还要建立集安检技术研发、专业人才培训、技术科研人员培养于一体的“京津冀”交通运输安检产学研实体,打造“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领域安检专业人才的管理、技术和技能水平管理平台。
三是统一专业检查设备的应用许可标准。目前,民航业内对于安检专业检查设备已建立了明确、完备的应用许可、检验检测以及行业管理标准。在构建安检一体化模式的宏观背景下,推动实现多式联运的安检结果互认,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需要建立互通互认的安检设备应用许可标准,以保证在用检查设备的性能和检查结果一致。同时,还要加强硬件技术探索和应用。掌握安防设备技术行业发展动态,结合京津冀地区机场实际,适时引入先进技术与设备,改善设备环境,推动技术创新。要主动提升安检设备智能化、安全检查智慧化水平,加大对新技术应用、新设备研发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应用生物、AI、毫米波、CT等新技术手段,借力科技赋能新时代安检。此外,还要加强异常行为识别技术(PPS)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应用,打造人防、技防组合应用新高度。
四是优化通行路径和流程设计,完善交通联运系统中的空间规划和物理环境建设。科学设计检查流程和进出路线,合理规划和设定功能空间,充分利用物理设施完善封闭设置,实现低度保安区与高度保安区的完全隔离,以及在不同交通运输联运方式中,高度保安区之间的封闭贯穿。以具备民航和铁路运输能力的综合交通枢纽为例,在已实现安全检查软、硬件标准统一且结果互认的基础上,建设能有效分隔低度保安区(公共区域)和高度保安区(候机、候车区域)并双向连通高度保安区的封闭通道。旅客(行李和货物)仅需在首次进入高度保安区域前接受一次安全检查,便可在全程封闭管理的前提下,直达候机、候车区,或完成空铁换乘。
五是联合民航、铁路、公路、地铁,并结合社会治安管控要求,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数据及旅客服务平台,健全风险联防联控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多方式协同、多主体参与的综合交通应急运输管理协调机制,构建应急运输大数据中心,推动信息互联共享,形成“一方预警多方联动”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