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芬教授从脾论治肢体淋巴水肿经验*

2021-12-05 07:54刘壹张玥靖金鹏
天津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茵陈桑枝赤小豆

刘壹,张玥,靖金鹏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济南 250014)

肢体淋巴水肿属中医“大脚风”“尰病”“脚气”等范畴,常继发于外伤、手术、感染、肿瘤、丝虫病感染,系由淋巴管解剖变异或功能障碍致淋巴液在皮下聚集,继而引起纤维增生,后期皮肤粗糙、增厚、弹性消失,硬如象皮,故有象皮肿之称[1]。侯玉芬教授是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周围血管疑难病症,尤其对淋巴水肿有着独到的治疗经验,提出从脾论治,疗效卓著。现将侯教授治疗淋巴水肿的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脾虚为本 淋巴水肿的发生与“脾虚”这个致病因素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运化谷食和水液,其运化水液的功能,是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聚,以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生理作用。脾气健运,能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属输于肺,再由肺的宣降作用输布于全身,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亦能将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水液下输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此外,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全身津液可随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上腾下达。因此,若脾失健运,必然导致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见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同时水湿泛溢肌肤所致的肢体粗肿亦是本病突出的临床表现。

1.2 寒湿、湿热、痰饮、瘀血为标 脾失健运所致的湿邪是贯穿疾病全过程的重要病理因素,在疾病过程中与寒、热相互错杂,日久致痰饮、瘀血共同为患。

1.2.1 寒湿困脾 从脾的生理特性来看,脾喜温喜燥、恶寒恶湿,骤受风寒、涉水淋雨,久居寒湿之地或平素嗜食生冷均会导致寒湿内侵、困阻脾胃,以致脾虚失运,湿邪内生[2]。又因脾在阴阳学说中属阴土,故其阳气易衰,阴气易胜,水湿又为脾所运化,因此脾虚所产生的湿邪等病理产物侵袭人体时最易伤及脾阳[3]。

1.2.2 湿热内生 《活人书·卷十一》认为素患寒湿不解,久而化热,湿热蓄积于脾胃可致脾胃湿热[4]。此外,若患者平素饮食过量而致宿食内停,或嗜食肥甘厚味,亦会导致脾胃呆滞,湿热内蕴[5]。外感湿热毒邪,如外伤、久居潮湿环境等,也是湿热内伤的重要原因。薛雪有谓:“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此时湿处热中,热伏湿内,湿热交织,羁久不愈[6]。

1.2.3 痰饮、瘀血错杂 脾失健运可致体内水液代谢失衡、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明朝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述:“痰乃津血所成,随气升降,气血调和则流行不聚,内外感伤,则壅逆为患。”指出湿邪随气血运行,若气血不调,湿邪可聚而成痰[7],痰浊运化不及,凝滞脉络,又可致血液运行不畅,《金匾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血不利则为水。”故可见肢体肿胀加重;此外,血瘀日久可致肌肤失养,则发皮肤增厚、粗糙等症;病积日久,正气益伤,久病入络,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则见肌肤坚硬如象皮[8]。

可见,本病总属本虚标实,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本虚与标实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方面,脾气亏虚是化生湿、热、痰的病理基础;另一方面,邪实又可损伤脏腑之气,使脾气更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疾病表现出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的特点。

2 治疗当以健脾为主

本病之本在于脾虚,因此,侯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从脾论治,以健脾利湿贯穿疾病始终,临床常用黄芪加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寓补气健脾于其内。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皆为甘温缓和之品,奏益气健脾之功,并佐以甘淡之茯苓以健脾渗湿,茯苓、白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更甚。在此基础上,侯教授喜用“桑”类药物(如:桑叶、桑枝、桑白皮等),取其利水、消肿之功,同时桑叶、桑枝为芳香茎藤类药物,通络之力益著,正与本病肢体肿胀,后期皮肤增厚、粗糙的临床表现相契合。最后权衡寒、热、痰、瘀之主次轻重,兼以温里、清热、化痰、散瘀等治法,总结如下。

2.1 健脾温肾,利水消肿 该法主要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淋巴水肿。症见肢体肿胀,皮色不变,按之凹陷,走路时感沉重,同时伴形肢冷,苔白腻,脉沉濡等。侯教授认为此时主要病机特点为“寒”和“湿”,兼有“瘀”,故临床上常用真武汤加减(茯苓30 g,桑枝 30 g,益母草 30 g,黄芪 15 g,白术 15 g,白芍15 g,赤小豆 15 g,制附子 10 g,穿山甲 10 g,王不留行10 g,肉桂5 g,甘草5 g)。方中重用茯苓、桑枝、白术、制附子、肉桂等温肾健脾以利水,佐以桑叶、益母草、穿山甲、王不留行等活血通络。

2.2 清热利湿,活血消肿 该法多用于湿热之邪流注肢体所致的淋巴水肿,且侯教授认为此时病机以标实为主,为疾病治疗的关键,病机特点为“湿”“热”为患,兼有“瘀”。若“湿”重于“热”,症见患肢肿胀,皮色暗红,边界清楚,略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多选用茵陈赤小豆汤加减(茵陈30 g,赤小豆 30 g,薏苡仁 30 g,桑叶 30 g,白豆蔻 9 g,牛膝10 g,黄柏 12 g,苍术 12 g,泽泻 12 g,佩兰 10 g,甘草3 g)。方中重用赤小豆、薏苡仁、苍术、桑叶等健脾利水,茵陈、黄柏清热解毒。若“热”重于“湿”,以患肢皮肤焮红灼热,边界清楚,疼痛,伴有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为主者,常选用八妙通脉汤加减(金银花 30 g,玄参 30 g,当归 24 g,黄柏 12 g,牛膝 12 g,薏苡仁 30 g,苍术 15 g,桑白皮 15g,甘草 9 g)。方中重用金银花、玄参、黄柏等以清热解毒,苍术、薏苡仁、桑白皮等健脾利水,并配伍牛膝活血消肿。

2.3 健脾益气,化痰软坚 该法主要适用于水肿迁延不愈,正气损伤而致痰凝血瘀并见,临床多表现为患肢肿胀,皮肤粗糙、坚硬,按之不凹陷,或出现皮肤改变,如脂肪沉积、棘皮症及疣状增生,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等。侯教授认为此属淋巴水肿后期,病机特点为“虚”“痰”“瘀”并见,虚实夹杂,选方多为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 g,当归尾 12 g,赤芍 10 g,地龙 10 g,川芎 12 g,红花 6 g,桃仁 9g,苍术 12g,党参 12g,白术 15g,鸡血藤 15g,浙贝母 12 g,冬瓜皮 30 g,茯苓皮 15 g,桑枝 30 g,牛膝15 g,甘草5 g)。用药多在健脾利湿的基础上加入黄芪、党参、桃仁、红花等以益气活血,浙贝母、地龙等以化痰软坚。

3 熏洗缠缚,内外合治

《医学源流论》曰:“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侯教授在运用内治法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同样重视外治疗法,并主张在疾病早期应用。对肢体淋巴水肿症见患肢肿胀,皮色不变,按之凹陷,伴有形寒肢冷者,常给予活血消肿散(组成:丹参、赤芍各30 g,红花、鸡血藤、苍术各15 g,延胡索、木瓜各9 g)熏洗患肢;症见患肢红肿、灼热、疼痛者,常用冰硝散(组成:芒硝2 000 g,冰片10 g)外敷;同时辅以数字渐增压力治疗仪对患肢进行气压治疗,并嘱患者下地时外束弹力绷带以增强疗效。

在临床治疗肢体淋巴水肿时,侯教授亦重视日常调护,指导患者在生活中注意患肢防护,避免患侧负重、干重活;平时注意保护好水肿部位,注意皮肤、指甲的卫生,避免烫伤、刺伤、冻伤、蚊虫叮咬等外伤;平时不可穿过紧的内衣,以免淋巴回流受阻。

4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64岁,2018年9月4日初诊。患者2年前因子宫内膜癌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右下肢出现肿胀,皮肤潮红,未予重视,症状逐渐加重。遂于当地中医院就诊,并口服中药治疗,症状略有好转,但病情反复。1个月前患者右下肢再次出现红肿。来诊时右下肢肿胀,皮肤暗红、略灼热,纳可,眠差,小便调,大便干,舌紫,苔黄腻,脉弦滑。查体:右下肢肿胀,皮色暗红。左下肢皮温正常,右下肢皮温高,皮肤厚韧,无压痛,右胫前凹陷性水肿,霍曼氏征(-),股三角区无压痛。侯教授认为此病为大脚风,且湿热毒邪较重,给予茵陈赤小豆汤加味,药物组成:茵陈30 g,赤小豆30 g,薏苡仁30 g,苍术 12 g,黄柏 12 g,怀牛膝 10 g,佩兰 10 g,白豆蔻10 g,泽泻 12 g,甘草 6 g,当归 12 g,皂角刺 6 g,夏枯草12 g,蒲公英20 g,僵蚕10 g,桑枝 30 g。水煎服,每日1剂。9月29日2诊,患肢红肿减轻,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上方继服。10月14日3诊,患肢皮色正常,仅右足背轻度肿胀,舌淡红,苔薄黄,脉弦,上方去泽泻、蒲公英、佩兰、白豆蔻,加黄芪30 g,党参15 g,水煎服,每日1剂。10月29日4诊,右足背肿胀较前明显减轻,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上方去夏枯草和赤小豆,皂角刺改为12 g,加木瓜 15 g,丝瓜络12 g。2019年4月14日随访,患者右下肢未再出现肿胀,偶有劳累后足背轻度肿胀,休息后即可缓解,纳眠可,二便调。

按语:患者因湿热之邪浸渍肌肤,流注下肢而见患肢红肿、疼痛,治疗宜清热利湿,活血消肿。患肢皮色暗红,热度不甚,为“湿”重于“热”,虚实夹杂,以“标实”为主,按照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在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主,内服中药以茵陈赤小豆汤化裁加减,方中以茵陈、赤小豆、薏苡仁为君,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黄柏、苍术、泽泻、蒲公英更助君药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同为臣药。佩兰、白豆蔻芳香化浊、醒脾化湿,俱为佐药。湿热之邪凝滞脉络,故加牛膝、皂角刺、僵蚕以活血通络散结。3诊时患肢红肿明显缓解,并考虑患者患病日久、正气益伤、邪气留恋,故酌减清热药,加黄芪、党参以益气扶正祛邪。4诊时,患肢已无明显红肿,去清热、消肿之夏枯草、赤小豆,久病入络,故加木瓜、丝瓜络以通经活络,巩固疗效。

淋巴水肿作为慢性进展性疾病,后期治疗难度大,且不易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侯教授在治疗淋巴水肿方面经验丰富,提出从脾论治,以“健脾利湿”为主要治则,并主张在淋巴水肿早期配合外治疗法,临床疗效显著。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病痛的折磨,同时也避免了疾病后期手术治疗的创伤。

猜你喜欢
茵陈桑枝赤小豆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不负春天
一茶一粥 除湿养血
赤小豆粥
湿热黄疸有茵陈
桑黄对桑枝基料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富集能力研究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二月茵陈最为鲜
有痰咳不出服瓜蒂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