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晖,于 畅,秦 璐,范 娟
为全面融入全军卫勤体系建设,根据全军卫勤演训方案,我部首次参加整建制基地化训练。防疫组作为卫勤保障的主要组成部分,开展的卫生防疫防护工作,直接关系医疗所工作人员和收治伤病员的身体健康。为此,克服保障经验不足,任务重、难度大等实际,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增强了实战意识,提高了业务能力,锤炼了工作作风,找到了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增强了练兵备战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日常实战化训练、战时保障能力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
1.1 制定保障预案 在总结历次保障大项任务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此次防病特点制定保障预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官兵精神高度紧张,连续作战体力消耗大易造成免疫力低下;部队宿营人群密集,卫生设施有限,饮水、饮食卫生制度难以保障,传染病和饮食饮水安全问题随时有发生风险等实际[1]。认真分析各个阶段卫生防病形势,结合机动途中及驻地卫生环境条件,重点针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发生,制定各类防控预案和技术方案,明确人员职责分工,细化工作内容和方法步骤,制定相应的防治制度措施;在班排专门指定防控联络人,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每天汇总分析工作情况,研判防控形势,及时调整防控措施,确保各项卫生防病制度落实。
1.2 落实保障措施 严格按照预案和实施方案,开展流行病学评价、疫情监测防控、饮食饮水卫生监督、环境消杀灭和卫生防病知识教育等工作。(1)流行病学评价:出发前根据任务特点,查阅资料,了解途中与展开地域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与医学地理情况;了解当地居民卫生流行病学状况[2];查询国家疫情直报系统,书写卫生流行病学侦察报告:该地区近3年未上报过对部队威胁较大的甲类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或地方病,但有甲肝散发病例报告;距离最近的水源3处,均为市政自来水,水质检测各项指标符合军事用水标准。根据评价报告,采取对水源利用进行卫生防护,加强饮食饮水卫生防护和餐具消毒等卫生防疫建议,不断修订完善防疫保障方案。(2)疫情监测防控:建立疫情监测防控是防控传染病的有效途径。一是接种流感疫苗。演训驻地昼夜温差大、生活条件艰苦、任务转换频繁造成官兵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季节性流感[3],在出发前给全体队员接种了流感疫苗;二是建立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根据卫勤分队驻地疾病流行规律和居住、饮食环境,有针对性地建立以监测发热、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每日三次测查体温,以班为单位填写体温监测登记表。演训初期,因寒冷天气,部队训练量大,加之水土不服,出现几例上感和腹泻病例,及时发现诊治,并熬制姜汤,供部队在休息间隙饮用,加强防寒保暖措施,提高抵抗力。三是建立防疫工作联络群。通过微信群在各排各班建立防疫联络人,及时通报当天情况,并与巡诊人员每天沟通,及时掌握发病情况,统计汇总疾病监测数据,实时掌握部队发病动态,如出现发热、咳嗽症状时,应尽快就诊,并及时向医疗队提出防病建议。(3)饮食卫生监督:野战环境条件有限,此次饮食原材料保障主要依托驻地社会化采购。主要是把好三关:一是把好采购关。督促采购人员向供应商索要食品检疫合格证,并对原材料进行抽查检验。二是把好制作关。加工制作中针对炊事车普遍存在制作流程不规范、炊事用具卫生消毒不到位等情况,防疫组深入炊事制作点开展饮食卫生技术培训。三是把好消毒关。规范饮食制作和炊事用具消毒流程,专人负责每天对食品临时库房、加工环境程序、餐具清洗消毒、备餐与供餐时间、食品留样进行现场监督和技术帮扶,做好监督日志和笔录,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商议改进建议。同时严格落实各项卫生制度,要求做到“六个不准和一个禁止”。即:不准食用凉拌菜;不准食用霉烂变质和有虫鼠咬痕的食品;不准制作来源不明的食品;不准食用剩饭剩菜;炊事人员不准带病作业;不准在厨房内放置与制作食品无关的物品;禁止身份不明人员进入炊事车及库房。通过抓好饮食卫生监督,避免了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确保了演训期间的饮食卫生安全[2]。(4)环境消杀灭:做好野战医疗所全程的环境卫生管理。在铁路摩托化机动开进前,对人员乘坐专列车厢进行彻底卫生消毒;机动途中,利用人员下车就餐和休息调整间隙,对乘坐车厢进行消毒,督促卫生值班人员及时对卫生间、垃圾存放点进行卫生清整,并每天三次消毒;医疗所展开前,对展开地域进行消毒杀虫处理,对水源地和周边环境进行卫生清整;部队驻扎期间,建立规范的卫生工作制度,由专人负责每天对医疗帐篷、宿营帐篷、卫生间和垃圾存放地,采用有效氯1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雾,时间不少于30 min[3],并做好消毒记录;针对接收模拟的传染性伤员,对救护车、隔离帐篷和医疗垃圾进行及时消毒。(5)卫生防病宣传教育:为做好卫生防病工作,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和后续任务情况,分析影响健康因素,针对野战条件下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整理防病知识要点,采取开展防治知识教育、发放卫生防病折页,在防病工作信息群提示健康注意事项等方式普及卫生防病常识;针对野外徒步行军训练科目,在行军前,针对天气寒冷潮湿、行军山路崎岖泥泞、队员全装负载重、多数队员无长途行军经历的实际,及时开展以预防感冒、腹痛、关节扭伤和脚泡等防护知识宣讲,教会队员“三定、两防、一摩”防护要点,三定即固定好背囊、稳定好腰部、稳定好脚踝,两防即防感冒和腹痛、一摩即防止摩脚泡;为队员发放膏药贴在脚底好发部位,督促队员提前做好各项防护措施,行军途中指挥员及时通报前方路况,提醒防止摔跤扭伤,休整时,提醒队员不敞衣贪凉,并将鞋内泥沙及时清除,行军结束后,提醒及时换掉汗湿衣服,熬制姜汤御寒防止感冒,通过及时有效的防病教育,提高了队员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2.1 加强卫生流行病学侦察,制定防控措施 此次任务因先遣分队人员有限,防疫组未随先遣组深入拟展开地域实施侦察,驻地的自然疫源地分布情况、水源的数量分布、当地病媒昆虫种类等流行病学本底资料无法第一时间掌握,仅能通过先遣组人员了解、疫情网络查询等方式获取,但查到的资料有些是前几年数据,信息不够准确全面或比较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控措施的及时实施[1]。应在下次任务时随先遣组开展现地卫生流行病学侦察,掌握开进途中与拟展开地域的卫生流行病学、气候特点对执行任务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2];根据流行病学本底资料,做出准确的卫生流行病学评价;分析制定防控措施。在制定方案时紧密结合评价结果,认真分析研判对部队造成的潜在威胁以及展开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防控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结合现场条件,可充分利用野外可用资源,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使方案切合实际,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所以,先期的流行病学侦察是制定方案的可靠依据。
2.2 建立军地资源共享机制 此次演训依托铁路专列摩托化机动,展开地域的流行病学调查、水源卫生、耗材补给及地理环境等情况都需要驻地相应部门的支持配合,虽然还比较顺利,但每个部门和每个环节都要分别沟通联系,耗费了较多精力和时间,离实战化条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而未来战争部队执行任务情况复杂多变,这样的工作机制和效率会给部队执行任务带来许多新情况和困难。所以,应加大军地各种信息技术、物资供应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建立融合互通的工作机制[4],才能提升野战医疗所卫生防疫保障能力。
2.3 完善装备标准 此次基地化演训可利用水源均为市政用水,在水质检测合格的基础上,仅对输水管线的通道进行了合理布局,不需进行储水净化处理。但在野战条件下,可用水源需要净化消毒处理时,此次储水装备和消毒净化措施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通过此次保障实践,尽快充实水源净化储水装备,加紧水质净化处理技能训练,野战条件下用水保障才能做的更到位[4];在防疫装备方面,喷雾器等卫生防疫装备在使用过程中,时有机械失灵故障,这些设备民用居多且通用性差,维修困难,设备使用年限较长[5],部分现场检测设备未进行计量检定,较大程度影响了工作开展,建议组织开展设备更新及计量检定,提高现场检测科学性、准确性[6]。在防疫药品标准配置方面。当前试剂补充、使用过于零散,没有统一标准,建议根据不同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地域及不同保障范围,制定不同的试剂耗材目录,譬如:针对高原地区,可以装配防高原病的药品,根据季节不同可配备防暑降温药物或防冻伤药品,南方夏季可配备灭蚊器材和登革热药品等。建立完备的卫生防疫的装配标准,逐步向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防疫药品装备水平。
2.4 建立规范的训练体系 通过此次实战化背景演训,队员普遍感到对未来实战化条件下的防疫工作缺少实践认识,日常训练存在战场氛围不浓、处置操作摆摆场面、训练内容标准要求不高,缺乏评估训练效果等现象,在此次演训考核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野战条件下卫生防疫知识不足、作业流程不规范、实践技能和应变能力欠缺的短板弱项。为此,应深入了解防疫需求,建立培训体系,开展食品水质快速检测、饮食卫生监督等实践培训,模拟实战情景,训练采样、检验、消杀灭等单项技能,加强战救技能训练,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适应战时和应急状态下的紧急需要,不断提高综合处置能力[7]。所以,建立规范统一的训练体系是提高保障能力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