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接地气”

2021-12-05 06:00韩亚莉
人民与权力 2021年9期
关键词:接地气群众历史

☉韩亚莉

时下,“创新”在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已成高频词。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走进百姓的生产生活,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然而,有一些地方和单位把“创新”一词理解偏了,解释浅了,出现了一些“气泡式”创新、“流量式”创新和“马甲式”创新,让创新一定程度上成了随心所欲的主观臆想和浮于表面的标新立异。

创新绝不是口号,更不是粉饰太平的幌子。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发明和市场的新结合”。创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要在处理好创新与维持现状关系的同时,把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哗众取宠不是创新,改头换面也不是创新。如果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或文字上的包装,片面地追求“高大上”,有阵式有声势,却极可能变成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生动结合”。

那么如何跳出“打卡”和“刷脸”的怪圈,摈弃短线思维,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上,回归到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上来呢?要想发掘真正带动发展的创新理念和方法,让这片土地的每个人“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归根到底要扎根人民群众,让创新“接地气”。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生活的主角,通过人民群众感受冷暖甘苦最深刻,体会改革发展最清楚,反映政令得失最真实。因此,任何时候依靠人民、联系群众,都应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共识。特别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我们要以创新的理念和方法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把党和政府奋斗的目标与老百姓的期盼统一起来,形成干事创业、谋事成事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只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推动改革的各项新思路、新决策、新措施“接地气”,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激发中国经济发展在历史新起点上迸发强劲动力,在创新中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与优越性。

猜你喜欢
接地气群众历史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历史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