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方学院 吴建华
“内卷”是2020 年的十大热词之一,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内卷”现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小到幼儿园的教育机制,大到社会治理的层面。近日,一组名校学霸照片在微博上快速流传,并被制作成相应的表情包。这组照片描述了大学生边骑自行车边看书、看电脑写论文,在空间狭窄的床上放满了一摞摞的书等画面,引起了大学生的热议及共鸣。不少学生在社交软件上感叹:“内卷”离自己太近了。从课程论文中你追我赶的字数竞争到攀比学习时长,再到简历制作、参加招聘宣讲会次数的较量,大学生不断地被“卷”,高校已成为“内卷”的主阵地。
“内卷”一词的英文为involution,源于拉丁语involutum,意指转动或卷起。最早提出“内卷”概念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I.Kant),他于1790 年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明确区分了“内卷”与“演化”的区别。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在印尼进行农业考察时,用“内卷”一词来描述爪哇岛的农业经济。爪哇岛地少人多,缺乏资本,农业无法向外延发展,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和收入下降之间的矛盾,人们采取了精耕细作的方法,把新增长的劳动力投入水稻的生产之中,格尔茨把这称为是“农业内卷”的过程。1985 年,我国学者黄宗智将“内卷化”的概念运用到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中,他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中指出,“内卷”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将不断增长的劳动力投入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尽管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升高的粮食产量被增长的劳动力所消费,致使劳动回报越来越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内卷”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解读,即指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有量的积累,却没有质的飞跃,处于一种内部消耗、停滞不前的状态。
综合上述说法,本文认为,大学生“内卷”是指在大学生群体中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形成的非理性竞争现象。目前,高校学生“内卷”现象十分普遍。笔者就职于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接触到了不少相关的案例。下面,笔者将通过一个典型的心理咨询个案来分析大学生“内卷”的影响、产生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小雯,女,21 岁,某高校大三女生。上了大三后,发现身边的同学都在为未来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筹码”,不少同学在前期参加了实践活动,拿了不少奖,也拿到了极高的绩点。小雯回想自己大一、大二时碌碌无为,绩点没上去,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奖,跟同学对比之下,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小雯决定从大三开始奋发图强,开始努力学习英语,重修一些课程,以便拿到一个高的成绩绩点去申请读国外QS(Quacquarelli Symonds)排名5%以内学校的研究生。然而,宏伟的目标之下是巨大的学业压力,让小雯不堪重负。最近一个月,小雯的情绪波动较大,时而低落,时而感到无比烦躁,对一切失去了动力,晚上焦虑到难以入睡,食欲下降,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医院诊断其为由于焦虑症引发的双相情感障碍。在与小雯进一步的交谈中,笔者发现其心理问题是自身目标定位不明确,对于个人发展没有做好规划,过度卷入与同学的竞争中导致,而其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则来自原生家庭。从小到大,小雯一直在父母制定的“好孩子”标准中长大,缺少主见,内心很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可自己一直无法满足父母对自己的高期望。小雯看到身边有不少同学都有出国读研的打算,也希望能以出国留学向父母证明自己,从而得到父母的肯定。可见,出国深造是小雯父母想要的结果,而不是小雯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外部的驱力让小雯不自觉地陷入了“内卷”当中。本质上,小雯只是个学习的工具人。对于本案例,咨询师的处理如下:第一步,咨询师对小雯予以尊重、接纳、倾听、共情和无条件关注,以此营造安全的咨询氛围,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第二步,咨询师帮助小雯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引导小雯调整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第三步,咨询师积极关注小雯在咨询前后的进步,与小雯一起寻找其身上的资源,鼓励小雯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设定长期和短期目标。第四步,引导小雯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善于与父母交流,不断弱化原生家庭对自身的影响,帮助其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
从上述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可以看出非理性竞争给大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内卷”使大学生在群体中形成攀比、跟风现象,这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压力事件下,大学生躯体感到疲劳,精神不振,易产生抑郁、焦虑、烦躁、不安等负性情绪。如果负性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有效的排解,极可能会形成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在极端情况之下,还可能会引发心理危机事件。
大学生在激烈的学业比拼、有限的资源争夺中优胜劣汰,只有少部分人胜出。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极可能让有失败经验的大学生因此变得一蹶不振,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认为是自己内在的原因导致的结果,因此产生自我否定,缺乏自我效能感,形成自卑心理。这种不自信和挫败感又让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完成任务,导致任务完成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张,从1999 年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出台以来,短短数年,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精英化时代、大众化时代及后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剧增,让原来不多的社会资源变得更为紧缺,资源的争夺战由此打响。大批毕业生走出校园的象牙塔,奔赴职场,就业形势因此变得更为严峻。不断攀升的就业人数,使每年都成为“最难就业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为了让自身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能竭尽全力去考取更多的证书,争取更高的绩点。
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欠缺科学性与系统性,采用的评价标准千篇一律,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缺乏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表现。一些高校预先设置了优秀率、及格率、挂科率的名额数量,让期末成绩符合正态分布的标准,从某种程度加剧了大学生的学习焦虑,让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功利化,“内卷化”的程度加深。大学生为了迎合相关的评价标准,则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高绩点上,为了学习而学习,却忽略了对自我发展的规划及个人兴趣的培养。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家庭环境、家庭关系、教养方式等对于个体的人格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思想观念对于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过于焦虑、专制,对子女有着极强的控制欲,要求严格,对子女寄予厚望,设定极高的目标,那么子女往往会比较焦虑、被动、服从和没有主见。家长给子女设立的“完美人设”,秉承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在给子女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也极易让“内卷”的种子在其心中萌芽。
不少大学生挣脱了高考的牢笼后,在自由的大学校园里,对自己的管理开始变得松懈。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以后,大学生容易产生一劳永逸的错觉,没有设定新的目标,对于大学生活及以后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方向感缺失。不少大学生常感到非常迷茫,缺乏理想信念,不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也不知道自己今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时,处于青春中期的大学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与虚荣心,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爱争强好胜,不甘落后于他人,希望以漂亮的成绩单和不计其数的证书为自身营造一个“优秀”的人设。在好胜心与虚荣心的驱动下,不少大学生随波逐流,盲目加入比拼的行列当中。
1.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目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存在评价指标不够全面,过于注重课程成绩绩点的现状,未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相应的评价指标,容易导致学生为了高绩点而选课,忽略了自身的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个性,其追求与发展潜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显得尤为重要。
2.贴合社会化需求,培养多元化人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可谓功不可没。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新型普及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不少高校还沿用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忽视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致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新型普及化人才短缺,无法适应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因此,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多元化人才,以贴合市场需求,让高等教育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家庭是个体心灵的港湾,每个个体都渴望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爱、安全感及归属感。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家风,给予子女足够的支持和理解,把其当成具有独立思想的人,给予其自主性,尊重其想法,积极地去倾听,达成有效沟通。这样不但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还能让子女从家庭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心理能量,促进其独立、完整人格的培养。
1.树立正确的竞争观
良好的竞争能形成动力,促进人的进步和发展,不良的竞争则会成为包袱,阻碍人的发展和进步。非理性的竞争容易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人,从而违背高等教育的初衷。投身于竞争中的大学生应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把握竞争的度,保持理性,从自身实际出发,不盲目跟风,量力而行,发挥自身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同时,大学生也要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
2.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当代大学生应从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及社会评价中,对自身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自身的角色有一个清晰定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更好地发展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同时,大学生还要根据自身实际设定合理的目标,“跳一跳,摘到桃”,让目标变得通过努力就可能实现,以免因为目标遥不可及而让自身灰心丧气,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失去前进的动力。
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独立人格的理想圣地,大学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当今社会需要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大学生只有脚踏实地,充分利用四年的大学时光勤学本领、锤炼品格,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合理规划人生
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学校教育开始变得功利化,一切以考试为主导,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引导。不少大学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毫无概念,感到迷茫,也有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缺乏理性,对职业的选择更趋向功利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那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能让个体获得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大学生应志存高远,从自身实际和兴趣出发,合理规划职业,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中总结出来的精髓。竞争已是常态,不可避免,地球上的动植物与人类,都处于各种各样的竞争当中。对于大学生来说,竞争既是动力也是压力,竞争带来的过大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心理保健意识,提升心理素质,掌握管理情绪和缓解压力的方法,学会与负面情绪和平共处,而当困扰无法解决时,可以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的帮助。
竞争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内卷化”是国家快速发展,现代化社会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让大学生“内卷”成为“内耗”,不做学习的工具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发展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大学生作为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后浪”,应铆足后劲,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与使命,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