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华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安徽阜阳 236000)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饲料和农作物之一,其所能种植的耕地面积位于全球第二。安徽省是玉米两个主产区之一,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控工作是其中重要一环,要结合具体地区,科学开展病虫害防控工作。
目前,世界上报道的玉米病虫害高达100 多种,我国报道的有30 余种[1]。皖北地区主要发生的病害包括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瘤黑粉病等,其他病害不常见,也偶有发生。
主要危及玉米叶鞘、果穗及其茎秆等[2]。由于病株的茎秆疏松,组织被破坏或解体,果穗的苞叶上突然出现了一层类似云纹形的病斑,造成果穗干燥、腐败。
主要通过影响玉米产量的叶、花茎、叶鞘及苞叶传播。在玉米叶片感病初期,形成一个中心部分黄棕色、边缘部位深棕色的纺锤状大斑点。而当玉米生长后期,病斑往往就会纵裂,严重时融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片状,使得叶片变黄或者枯死。病害的流行情况与玉米品种、感病情况及其所处的环境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多风、多雾或连阴雨等恶劣天气时,病害传播速度快,容易流行。
主要对玉米叶片产生影响,也可危害玉米叶鞘、苞叶和果穗[3]。玉米苗期叶片上出现小病斑,呈椭圆形,叶片周围偶有褐色区域,病斑多时交汇在一起,叶片很快就死亡。叶鞘和苞叶感病时,叶片边缘紫色不明显,病斑呈黄褐色纺锤形。对果穗的影响,主要是果穗上会出现灰黑色霉状区域,严重时玉米果穗腐烂,导致玉米种子发黑霉变。
初侵染为淡黄色斑点,导致叶片表皮破裂,发散出粉末,呈砖红色。
主要是对玉米的根、叶等幼嫩细胞和组织造成危害,受害部位由于病原菌的刺激而肿大为玉米瘤。其中病株较矮小、植株在土壤中受害得越早的玉米,穗也就越小,受害严重时不能结穗[4]。
主要虫害包括玉米螟、蚜虫、灰飞虱等。玉米栽培过程中最主要的害虫是玉米螟,玉米螟主要危害叶片、雄穗、苞叶、茎秆等,从而影响其光合效率,致使产量下降;蚜虫从玉米叶片、花丝和雄穗取食,吸食叶片和茎秆中的汁液,同时其分泌物影响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灰飞虱刺吸玉米汁液,影响玉米心叶,引起叶片发黄,致使枯死。
主要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3 种措施,优先选择农业防治,合理地利用化学性进行防治。
(1)农业防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预防:在当地种植一些具有抗病效果的品种;种子包衣或使用药剂对各类种子进行搅拌拌种;适当调整播期,避开各类病害的高发时段;小麦收获后先进行灭茬,再播种玉米,控制各种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和危害;积极开展轮作栽培,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田间的通透度,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在病害首次发生初期,人工采取摘除病叶并将其带出田外进行集中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再侵染,降低病害首次发生的程度或延误病害的发生时间[5]。
(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措施主要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和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及时清理诱捕器和按时更换替芯。重点抓好越冬代成虫的诱杀防治。在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的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前5~7 d 进行性诱剂的防治[6],每1 hm2土地上悬挂15~30 个诱捕器,高度超过作物顶部20~30 cm,每 5 d 清理 1 次诱捕器,每 30 d 左右换 1 次诱芯[7-8]。每2 hm2土地上架设一盏频振式杀虫灯,傍晚即可开灯,次日凌晨及时关灯,诱杀玉米螟、地老虎、二点委夜蛾等害虫[7]。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指以虫治虫,即采用玉米相关病虫害的天敌进行防治[4]。
(4)化学防治。不使用毒性高、残留率高的农药,选用无毒害或低毒害的农药防治。
科学防治玉米病虫害,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生育期,采取不同的对策。为保障玉米栽培产量和品质,促进高产增收,需要继续发现玉米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问题,并不断优化解决[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