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婧,李小霖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1]高校是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激发青年学生爱国情感、引导青年学生理性爱国和夯实青年学生爱国行动的重任。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仪式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仪式化是对各类仪式的整合和拓展,更是在挖掘各类具体仪式隐性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对传统仪式功能的超越。仪式化的最大优势是在保留仪式特性的基础上摆脱了具体仪式单一的功能局限性和传播的时空局限性,这一优势有利于推进爱国价值观的传播和激发爱国奋斗精神。推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化,要积极运用仪式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手段,利用仪式的隐性教育功能和强大话语体系特点,使青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必须注重运用仪式礼仪,组织重大纪念活动。仪式自身呈现出的特征能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象征符号是仪式中保留着仪式行为独特属性的最小单元,也是仪式语境中的独特结构的基本单元。”[2]象征化是符号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抽象理念进入具体仪式范围的必要步骤。“国家是不可见的,它必须人格化方可见到,必须象征化方能受到热爱,必须被想象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权力必须通过象征形式才得以表现。”[3]仪式符号的象征性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化最基本的特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化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理论以生动具体的仪式活动体现出来,必须大量使用仪式象征符号。高校仪式利用语言、声音、物件等符号的象征性特征,传达爱国的具体内涵,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对于高校主体而言,仪式符号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高校举办的一系列充溢爱国精神的活动当中。例如,充分利用蕴含爱国精神的书籍、电影、音乐等文化符号,使青年大学生接受爱国价值观的引导,调动他们参与仪式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来保证仪式对于大学生群体爱国精神教育价值作用的发挥。
与其他各类仪式相比,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呈现出最明显的特征即教育性。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化旨在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内容。高校仪式活动在开办的形式、时间、地点等选择上都需贯穿教育性,而仪式内容的教育性最能凸显高校人才培养特征。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依托于各类文化活动。郑永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载体,形成文化氛围,实现‘氛围管理’,就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4]由于仪式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文化载体,因此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感召力。教育仪式是在学校集体环境中展开的,“集体的基本物质决定,便有最大的道德意义”[5]。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传递的终极价值指向“人的教育”,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教育仪式蕴藏着深厚的道德感召力和爱国力量,如高校的升国旗仪式、入党仪式、运动会仪式等。高校仪式基于学生主体道德的成长和养成,以庄重肃穆的气氛渲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于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爱国道德情感和情操,引导学生的爱国道德行为。
高校运用仪式礼仪的符号象征性和内容的教育性特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需要一整套完备规范的仪式程序作为保障。仪式程序的规范性不但是指外在展演流程的完备,而且是指仪式内容要对学生起到规范引领作用。在仪式过程中,规范的流程使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庄重氛围,进而引起他们的重视,达到从思想到行为对他们产生影响的目的。新时代大学生以网络作为学习交流的主要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6],与此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置于庞杂的网络思潮当中,并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等影响。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规范性首先明确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切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为核心,围绕“爱国”主题设计仪式活动,将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作为最终目标。[7]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规范性来源于仪式具有神圣性的特点。“事实上,如果仪式不具有一定程度的神圣性,它就不可能存在。”[8]国家是神圣、权威和圣洁的,通过神圣庄严的仪式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建构或者提升抽象的爱国价值理念的神圣性。高校为保证仪式活动程序规范性的有效实施,可以将这些仪式活动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内容保存下来。[9]
综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活动的符号象征性、内容教育性和程序规范性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仪式活动中各种带有象征性的符号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丰富了高校仪式活动的教育内容,而程序的规范性是使前两者性质得以充分体现的保障。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化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维度,这些价值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规范大学生的爱国行为。
仪式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换为形象的事物符号,从而激发人内心的情感。高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仪式价值体现为高校仪式情境活动所激发的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能够在最深的层次揭示价值之所在……人们在仪式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是他们最为之感动的东西。”[10]在仪式情境活动中,高校通过一系列生动而又富含象征意义的符号给大学生以直击心灵的情感冲击。在情境仪式环境氛围的渲染下,学生的关注点全部聚焦于这场仪式,其情绪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而这种短暂的情绪会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下,逐渐在集体间形成一种凝聚感,最终成为学生内心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持久的情感力量。
国家节日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仪式教育的良好契机。一方面,利用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举办文化知识、征文比赛,以及相关传统节日礼仪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国庆节、建军节等与爱党爱国密切相关的节日,如入党和入团宣誓、阅兵等政治仪式的引导促使学生内心产生对党和国家的归属感,对我国军队建设的自豪感,对我国制度建设的认同感,以及自身所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感。[11]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仪式的熏陶,还是国家政治性节日仪式的感染,最终目的都是通过蕴含爱国主义教育象征符号的仪式情境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国家认同“乃是个人安身立命最基本而不可或缺的认同所在,是他们赖以为生的社会价值所系”[12]。对于公民而言,国家认同是个体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国家作为后盾和保障;对于国家而言,国民的国家认同是维系国家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3]165增强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是仪式在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重要的价值体现。作为蕴含爱国主义教育抽象理论与可感知的情境实践活动的结合体,仪式礼仪是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在特定时间和情境中开展的仪式礼仪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情感起着再塑造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对礼仪文化的教育和宣传。通过纪念仪式、节日庆典仪式等途径唤醒人们的民族历史记忆、激发人们的情感是符合中国特色的。比如,高校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具有特别意义的时间举行纪念仪式,通过历史再现唤起大学生共同的民族记忆。“就高校而言,可以基于仪式前、仪式中和仪式后三阶段,精心筹划相应的教育活动……在仪式展演时,辅导员要组织学生收看庆典直播,及时召开观后感座谈会和主题班会。”[14]同时,通过在重大政治仪式中的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让学生领悟学习核心价值观、党政方针政策,从而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规范的仪式程序有过经典论述,如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孟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等。古代社会通过规范的仪式引导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治安。现代社会各种新媒介不断渗入大学生的生活,多重复杂的环境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爱国行为需要一套具备程序性和规范性的仪式活动来引导,这也是仪式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体现。
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域,高校通过一系列的仪式礼仪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环境的感染下接受某种观念。在周期性的仪式参与中,大学生反复加深对这种观念的印象,从而将其内化为心理道德准则,规范自身行为。新时代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展开的。其中,从个人角度出发,爱国理念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价值观要求。
仪式教育属于隐性教育方式,相比较课堂的理论灌输而言,其可以更好地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思政课教师通过规范的仪式活动的流程和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养成爱国意识,而大学生在仪式中的相应爱国道德准则的指引下,将爱国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在世界上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其根源在于,中华传统仪式资源背后所蕴藏的深厚的华夏文明。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我们不但需要传承,而且需要与时俱进地开发与转化中华优秀传统仪式资源、创新与发展爱国主义教育仪式。这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国悠久历史的了解,对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认同,对爱国主义信念的培育。
首先,继承传统仪式的优秀成分,并顺应时代变化,创新发展仪式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3]164在开放的世界环境和时代条件下,我们既要有文化底气,汲取中华传统仪式资源内容和形式蕴含的精华,也需要借鉴世界上相关国家优秀礼仪文化的积极成分,将其融入新时代我国礼仪文化,丰富中华优秀传统仪式资源。先进文化的构成必然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传统仪式的发展也需要以先进文化为指引。因此,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仪式资源的开发与转化,需要在领悟传统仪式文化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中国先进文化作为理论创新点。
其次,结合时代发展进步,丰富创新仪式的类型和平台。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直播日益渗透到人们的学习生活中。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直播这一传播媒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仪式的影响范围,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让学生参与到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等活动中。再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等活动的网络直播,让学生铭记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及其事迹,传承爱国精神。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应该是经典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即既蕴含中华民族经典的传统仪式文化,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仪式的功能在于提供共同体验的瞬间,激发、增强或重塑个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认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和意愿上的高度一致……从而将个体整合到社会全体之中,维持并强化既有的社会秩序。”[15]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开展仪式活动对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借助新媒体的方式来弘扬和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使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进入仪式情境活动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体共同情感的影响下,构筑自身的信仰。[16]
新时代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以互联网和各类新媒体为主要平台的。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常用交流平台,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开发线上教学领域,将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阵地拓展至网络空间。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新媒体组织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活动:利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发布仪式活动的相关信息,号召学生广泛参与,同时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故事等对仪式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利用钉钉、腾讯会议、学习通等课程直播软件,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学习爱国主义仪式活动的相关理论知识;利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党政新闻类App,通过积分奖励的形式推动学生对国内时政新闻和重大方针政策的了解;利用抖音、快手等直播软件开设仪式活动的网络直播使学生不受障碍地同步同时地感受到仪式活动举办的氛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发送弹幕参与仪式互动,表达看法和感受,营造出一种共同在场的互动仪式情境,从而在多感官的直播体验中产生情感认同。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创新了传统的仪式类型,拓展了仪式举行的网络阵地,使网络仪式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7]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坚持高校党委领导机制,将高校党委对学校党建、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过程。在党政部门、工团组织和各学院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构建了一套结构合理、统筹兼顾的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体系。
第一,坚决保障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国家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指出党对高校工作的统一领导以及校长的工作负责机制,随后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定高校党委在高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一系列法律法规都明确了高校党委的地位和作用,也为高校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校党委要抓牢办学方向,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同时,明确办学任务,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其次,高校党委要坚定政治底色,摆正意识形态,掌握其领导权,强化大学生对爱国精神的感悟和理解。最后,高校党委要落实办学治校的领导责任,进一步完善决策制度和监督制度。也就是说,一方面,高校党委要领导各部门,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重视;另一方面,在决策的过程中,要听取各部门意见,并接受监督,最终保证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落实。[18]
第二,始终确保高校校长的全面负责作用。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高校党委与校长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只有党委的领导决策与校长的全面负责相互配合,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才能最终达到理想效果。高校校长在构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体系中的全面负责作用,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制定完备的校园仪式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的特点,因此校园仪式的规章制度能够使仪式更好地发挥它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保障仪式流程中各环节的科学规范,保障参与人员的集中,保证最终的教育效果。其次,多渠道筹措并合理利用经费。除国家拨放的专项资金外,也可以通过举办相关活动,与社会上的企业组织达成合作,筹措资金。同时,高校应该设立专业的经费管理部门,对仪式活动中所需要的经费进行记录并监督。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评价反馈要参考仪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与时俱进地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党中央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政策、纲要、通知等,仪式程序是否合理规范,教育效果是否明显。评价反馈的总结要全面,不仅要看到仪式活动举办的成功可取之处,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并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对不足加以改进完善。[19]
第三, 推进创新高校“三全育人”的探索路径。新时代构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体系,需要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坚持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高校需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重点单位,加强各职能部门联合,多角度地探索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体系建设,推进创新高校“三全育人”的探索路径。
首先,落实全员参与育人。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党委需要发挥好指导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校长落实全面负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开展的责任,加强“团、教、研”多部门联合。[20]团委组织学生上好团课,在学习团课和参与团活动的过程中感悟中国精神;各教学单位将爱国主义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融入课上课下的教育教学过程,培养爱国情怀;科研部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相关研究的深度,创新爱国理论。此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加强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理念的培育和创新,坚定他们的爱国信仰。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教学单位,高校组织各院系教师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培训,增强高校全体教师的爱国意识,为学生做好榜样。
其次,坚持全过程育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增强大学课堂仪式感,即以课堂仪式的象征性和表演性特征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可利用课前仪式颂唱具有爱国情怀的诗词、歌曲,为课堂教学的神圣感定下情感基调。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课堂环境,营造充溢爱国情的课堂仪式氛围,这有助于凸显课堂仪式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思政课教师需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利用VR、AR技术拓宽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最后,实现全方位育人。一是加强校园仪式文化建设。高校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可以加强仪式教育,如组织国旗护卫队活动,倡导学生踊跃参与,在承担升旗任务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集体合作意识。又如,可以开展类似于“五四青年”和“学雷锋纪念日”等校园仪式教育主题活动,通过英雄人物这一象征符号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二是拓展社会实践活动仪式体系。结合办学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可以利用寒暑假有针对性地指导建立以“爱国”为主题的红色文化理论宣讲团。在组织红色调研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院通过举行蕴含红色内涵的仪式活动带领学生深入革命老区,以情景体验、互动参与等方式不断丰富创新红色仪式活动的操演形式,唤醒并强化学生关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记忆。同时,学院可以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仪式空间,开展网络仪式活动,如“网上重走长征路”,即以VR网络情境仪式体验的形式,重新踏上长征路线,体会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