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黑尔拉
(布拖县农业农村局饲草站,四川凉山 616350)
布拖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境内高山林立、沟壑纵横,89%的地区海拔在2 000m以上。全县幅员1 685km2,辖12个乡(镇)、120个村,人口21.98万。2020年底脱贫摘帽。全县四畜存栏42.75万头(只),其中:生猪9.51万头、大牲畜6.31万头、羊26.93万只,草食畜占77.8%。四畜出栏41.78万头(只),其中:肥猪15.3万头、肉牛1.95万头、肉羊24.53万只,草食畜占63.4%。
乡村振兴不但要有美观整洁完善的生活设施,更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而布拖县受低温、阴雨、病虫害等限制,农作物以洋芋、荞子、燕麦、高山玉米等低产作物为主,农业基础薄弱;由于历史、资源、交通等原因,工业发展滞后。全县天然草原118万亩,人工种草基础较好,依托丰富的草地资源,将草地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才能壮大农牧民收入稳定的产业支撑。因此种草养畜在推动布拖县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优良牧草品种产量高、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其次,种草养畜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第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牧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牛羊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当前市场上牛羊肉价格比猪肉和禽肉都贵,生态养殖的市场和价格前景更好。所以立足资源优势,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应是布拖县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2020年,全县农户户均种草6.5亩,其中优良牧草5亩;户均饲养草食畜7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9 780元,人均养殖业收入3760元。
发展种草养畜,离不开大面积推广人工种草。大面积的种草在布拖县乡村振兴中不但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固碳储氮的生态功效,而且能有效缓减天然草原超载过牧的压力,使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草原退化得到有效遏制。在保障农村自然环境山川秀美的同时,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虽然布拖县种草养畜在脱贫攻坚中得到了有力发展,但离乡村振兴的要求还远。在乡村振兴中把种草养畜做大做强,应因地制宜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利用冬闲地多的优势,采用与洋芋、玉米轮作,与玉米、荞子、燕麦套作或间作,大力推广一年生优良豆科牧草光叶紫花苕种植;二是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轮歇地和退耕还林地多的优势,大力推广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等多年生优质牧草种植。三是进一步引进和推广适宜性好的优质高产牧草品种。
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牧草利用特点,对多年生、一年生及不同品种牧草进行科学分类规划种植。一是注重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合理搭配种植。2020年,全县优良牧草种植面积21.7万亩,其中:一年生光叶紫花苕19.1万亩,占88%;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等多年生优质牧草2.6万亩,仅占12%;“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只有0.5万亩。为实现饲草品种多样化与季节性均衡供应,必须提高多年生优质牧草种植比重。二是注重不同牧草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和利用。当前牧草种植中,豆科牧草占95%,禾本科牧草仅占5%,牲畜在采食时出现瘤胃鼓气甚至死亡的事件多发,给养殖户带来损失。因此应控制豆科牧草饲喂量(不超过25%为宜),提高多年生黑麦草等禾本科牧草的种植利用比重。
举办种草养畜技术培训,让农牧民多掌握牧草种植利用加工技术、先进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治技术,不断提升农牧民素质,提高养殖效益。
按照专业化、规模化、设施化、良种化、标准化的要求,加快由“靠天养畜”的传统畜牧业向科学养畜、健康养畜的现代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一是推广标准化棚圈建设,改善养殖环境;二是增进饲草料生产加工,防范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旧循环;三是鼓励农牧民饲养西门塔尔牛等优良草食畜品种;四是扩大布拖黑绵羊地方品种专业化饲养规模,并加快品种选育,大力打造布拖黑绵羊特色品牌;五是在组织领导、资金保障、政策优惠等方面建立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效保障。
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现产、加、销一条龙,牧、工、商一体化,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加快建成设施完备的肉类和草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建立电商平台,拓宽产品销售,完善产品流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