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区块链路径:应用场景、伦理风险及平衡进路*

2021-12-05 03:32张爱军
关键词:公共卫生区块应急

张爱军,梁 赛

(1.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西安 710122;2.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 沈阳 110000)

现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暴露出国家、政府在疫情应对方面的诸多短板和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指出了数字化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极端重要性。区块链作为当前数字化技术的核心构成,以其可验证、防篡改、去中心化、全程留痕等技术优势成为政府部门及业界的关注焦点。2015年被称为区块链技术元年[1],当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016年,国务院在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首次提出要“加强区块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构筑新赛场先发主导优势”[2],贵阳市人民政府于12月份率先发布《贵阳区块链发展和应用》白皮书,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民生等领域的应用蓝图。2017年,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2017可信区块链峰会”创办了可信区块链开放实验室,以更好地促进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018年,《人民日报》在2月26日的《经济周刊》栏目刊登了《三问区块链》、《做数字经济领跑者》、《抓住区块链这个机遇》等三篇文章[3],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详细报道并肯定其积极作用,当年8月,依托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区块链技术与数据安全实验室”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重点实验室。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4],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提供了根本遵循,随后,区块链技术得到广泛重视并迎来发展契机。截止2019年底,国家层面共计出台40余部区块链相关指导政策,内容涉及食品安全、贸易、交通、政务管理等方面,并被《人民日报》认定为2019年中国互联网五大关键词之一[5]。

区块链这一概念最早源于中本聪发表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国内外学者随后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出于明确研究主旨和论证严谨的需要,有必要对区块链技术的内涵、外延进行相关概念界定,即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全体网络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维护、存储、验证、读取、交流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和可靠数据库,以块链式数据结构、共识算法、密码传输机制、智能合约机制等为技术支撑,具有集体性、透明性、去中心性、去信任性、可追溯性、防篡改性、防伪造性等技术特征。

从现有的研究情况来看,学术界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现状[6]、应用前瞻[7]等的综述;二是指出区块链技术在教育业[8]、医疗业[9]、物流业[10]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三是讨论区块链技术在政府治理[11]、社会治理[12]等政治领域中的作用;四是研究区块链技术在隐私保护[13]、可信数据管理[14]等方面具有的技术优势;五是讨论区块链技术存在的安全[15]、基本理论[16]等方面的问题。但现有研究对区块链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严重不足,更鲜有学者指出区块链技术可能诱发的伦理问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愈发重要和中央、国家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不应有的缺憾。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区块链应用场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与数字化技术息息相关,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与变革都与信息技术相伴而行,这与加拿大媒介环境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类同。区块链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具有丰富、广泛的应用场景,能够缓解基层防控压力、助推公权机关履职尽责、消除网络谣言的滋生扩散、有力强化应急管理能力。

(一)缓解基层防控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当中,社区作为末梢组织和前沿阵地,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的堡垒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各级政府不断将防控重心和防控压力向社区下沉,导致基层防控人员的压力过重。现阶段,我国实行“条块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社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和基层自治组织,平时便承担着大量复杂、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呈现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局面,这使得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疲于应付,较少有时间和精力做好群众服务和社区居民日常联系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紧急性、破坏性、群体性等特征,这使得各级政府必然秉持高重视度、高防控度的治理观念,社区作为灾害承受主体也势必要接受各级政府的重复式和交叉式检查、评估、考核,这既加重了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原有的工作压力和防控压力,又可能诱发过度“留痕”、填表防治等形式主义问题。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需要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群策群力,在缺乏对社区居民联系和熟悉的背景下,基层防控压力便主要落在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身上,容易出现一人身兼信息员、安全员、协调员、联络员等多职的现象,引发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全员参与、读取、交流的分布式可靠数据库能够实现对基层防控人员的减压减负。区块链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写入、存储、读取数据信息,并及时在全网进行广播和核验,在智能合约和点对点技术的保障下,能够实现一方写入、多方读取的数据信息汇总、共享、交换机制。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搭建出联合区块链信息管理平台,指定各个社区为记账人,通过写入指定、统一的代码以规范各个社区的防控数据信息质量和上报范围。这既能够实现对基层防控数据信息的自动调取与核验,推动数据信息共享的标准化、及时化,打通各层级、各部门政府组织之间的数据壁垒,解决基层防控人员面临的重复统计、交叉上报等现实防控困境;又能够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对本地区风险性的研判,在精准把握事件态势的基础上采取差异性的防控策略和防控力度,减轻不必要的基层防控压力。

(二)强化公权问责机制

部分政府官员的“政治幽暗意识”容易诱发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问题,贻误防控时机。一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政府官员既担心由于引发社会动荡、人民恐慌等现实问题而担责,又担心由于破坏“一盘棋”的防控形势被追责,使得缓报瞒报漏报以及采取“一刀切式”的极端防控做法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中国的基层干部考核普遍采取“一票否决制”,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严肃法纪、联系群众以及推行政令,但也加剧了政府官员“宁左勿右”的政治心理,在缺少容错机制和奖励机制的环境下,容易诱发政府官员的消极防治思想。

区块链具有的去中心化、可溯源等技术优势能够强化公权机关尽责履责的应急管理思想,构建全网监督、全网追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生态。在区块链当中,公权机关写入、广播的每一条信息都需要接受全体网络社会成员的确认查证,经核验无误的信息才能被作为唯一、真实的信息存储到区块链中并实现共享,这对于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民主性、科学性、客观性作用明显,能够有力发挥群众监督、集体纠偏的力量,倒逼政府官员审慎用权、规范用权、自觉守信,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同时,区块链具有全程留痕的技术特性,能够存储公权机关在区块链中的每一项操作信息和活动痕迹,一旦出现决策失误、防控失误,全体网络社会成员都可以追溯到错误源头,这能够有力培育政府官员的应急管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促使公权机关主动向权力铁笼靠拢。

(三)消解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土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谣言的滋生、传播与信息的流动度、公开度有直接关系,依据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提出的谣言模型理论,谣言的形成与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和证据的暧昧性密切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命健康,事件本身极具谣言诱发性,在正式传播渠道信息缺位和模糊的环境中,谣言以一种传播事实真相、替代公权机关发声的形象出现,能够在短时间内唤起民众的关注、信任并蔓延开来,造成政民关系对立、社会矛盾激化以及民众应激性恐慌。古代思想家荀子认为“流言止于智者”,事实上,每个人都存在认知偏见和刻板印象,“智者”也有可能相信、传播谣言甚至是造谣,谣言并不一定止于“智者”,但谣言止于公开,“若一个组织不能就其发生的危机与公众进行合适的沟通,不能告诉社会它面对灾难局面正在采取什么补救措施,不能很好地表现它对所发生事故的态度,这必定将给组织的信誉带来致命的损害,甚至有可能导致组织的消亡”[17]。

区块链技术为推动信息公开透明、扼制谣言滋生带来了契机。一方面,区块链具有分布式记账、去中心化等技术优势,造谣者捏造的虚假信息发布在链上后会吸引更多的知情者站出来纠偏,从而还原事实全貌,既推动实现了多方参与下的谣言自清机制,形成“无影灯效应”,又能够提高网络社会成员对于谣言的辨识能力和理性认知;同时,区块链技术也保证了只有经过全网核验后的信息才能被存储和共享,有力斩断了谣言的传播链条。另一方面,区块链具有可溯源、防篡改的技术特性,这既使得公权机关在区块链上发布的信息可以被全程溯源,难以被篡改、伪造,能够有力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官方信息的真实性、可信性,从而消解谣言滋生的土壤,同时也强化了造谣者怕担责、怕追责的心理,促使其规范自身在区块链上的行为,从源头上规制谣言的产生。

(四)强化应急管理能力

现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能力不足等问题。应急管理是一项整体性、协同性、高效性、专业性的工作,但由于体制性弊端的存在,以政府等公权机关为主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队伍并不能有效应对工作的复杂性,容易出现应急资源分配混乱、数据统计方法落后、公共卫生资源协调失衡、预警滞后等现实困境。

区块链技术在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方面效能显著。第一,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全程留痕等优势能够有力展现数据全貌,可以实现对应急管理物资、民生保障物资在物流、仓储、分配、递送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整合和追溯,消解单一环节的数据壁垒和信息断裂,从而推动应急管理物资、民生保障物资分配及管理的全流程、全要素、科学化、有序化、高效化。第二,区块链技术可以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管理的动态化、平衡化,避免出现挤兑医疗资源和调控滞后的问题。通过向各级具有收治能力的医疗单位开放区块链写入权,可以实现对区域内病患收治情况、床位剩余情况、排队就诊情况、医疗资源消耗情况、医疗物资储备情况的精准把握和有效整合,既减少疑似病例的流动率和交叉感染,又能够在把握全局形势的基础上实时根据各医疗单位的物资消耗情况做出相应的补充,实现“按需发放、平衡调度”。第三,区块链技术能够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的科学化、客观化。可按照中央、省、地方三级的现实需要建立相应的疾控联盟区块链,赋予具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能力的医疗单位写入权、存储权、共享权,实现对各医疗单位上报病例的全网广播和交叉验证,并设定相应的疑似值对病例进行自动归类成链以及划定对应的报警阈值,当病例链达到一定临界值后系统可自动向各医疗单位和公链发出警报,这既能够摆脱体制力量的束缚和压力,又能够减轻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从而实现对全社会的及时预警。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区块链伦理风险

技术本身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技术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可能性”[18],在认识到区块链技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契机的同时,也要辩证看待其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风险。技术隐患由主客观两方面诱发,“我们不是要反对技术,但要反省技术的本质,人性的本质”[19],主观因素造成的区块链缺陷复杂且多元,探究其产生的伦理风险更具有人文性、普遍性、深刻性的现实意义。

(一)诱发寒蝉效应

区块链具有的可溯源、全程留痕等技术特性容易逆向引发寒蝉效应。区块链可划分为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三类,前两类并不完全适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特殊性。第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要精准把握防治与公开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既不能在尚未厘清事实真相时放任民众自由参与、读取和交流信息,也不能完全漠视民众的知情权和生命健康权;第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容易滋生网络谣言,公有链具有的匿名性等特性容易加剧造谣传谣行为;第三,全员参与、写入、存储和交流的信息机制既容易影响数据处理效率和共识达成速率,也容易引起虚假节点的涌入,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滞后性和延时性。联盟区块链以其身份透明、节点明确、半开放性等优势便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更优选择。但联盟链也容易压制部分参与主体表达意见的欲望。一方面,政府等公权机关存在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等问题,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又需要以政府等公权机关为主导,这决定了其在联盟链中的核心地位和不可或缺性。另一方面,联盟链中的身份信息公开透明,其广播数据需要经过多节点的验证才能被存储,这意味着其它参与主体需要受到政府等公权机关的监管,在威权主义政治人格的作用下,会弱化言论表达的自由性和积极性,更容易被因言行不当而遭受政府等公权机关处罚的其它主体所感染,出现“噤若寒蝉”等非常态现象。

(二)破坏话语机制

区块链技术容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话语机制造成负面影响,这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区块链技术的特性息息相关。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矛盾突出、社会结构复杂以及“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官员腐败、干群矛盾、医疗卫生、利益分配等深层次问题凸显,导致民众的负面情绪和低潮情绪高涨。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高突发性、高敏感性、高诱发性和高破坏性,对其处理和防治必须采取谨慎、稳健、临机的策略,这使得政府等公权机关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容易出现信息披露不及时、防治手段过度、应急管理缺位等问题,在责任归因心理的作用下,会进一步激发民众的低潮情绪。另一方面,除开私有区块链而言,公有区块链具有的全员参与、写入、存储、交流的分布式记账机制容易成为民众低潮情绪的排解通道。第一,去中心化的公有区块链容易成为极端情绪参与者的利用工具,使政府等公权机关的应急管理缺陷成为其不满情绪的宣泄点。第二,公有区块链广播的信息需要经过全员验证才能被作为唯一、真实的数据存储,在这一验证环节当中,揭露政府等公权机关防治不力的信息容易加剧民众的负面情绪,而虚假信息也存在唤起核验者“后真相”心理的可能性。同时,联盟区块链具有的半开放性、指定参与性等特征也存在加剧低潮情绪的可能。其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联盟区块链划定了参与和写入范围,信息的不对等容易诱发普通民众的疑虑和不信任心理。其二,联盟区块链虽明确了各参与者的身份信息、管理权限和信息的开放范围,但各参与者仍然有可能出于利己、利他心理提前披露相关信息,以唤起民众对某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视和警惕,这种半权威渠道流出的信息更容易获取民众的信赖,在联盟区块链未对公众开放之前,有可能引发民众对政府等公权机关的不满和排斥心理。低潮情绪占据先位势必会导致积极情绪被压制,从而破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扩大数字鸿沟

区块链技术更为凸显了数字鸿沟现象,这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污名化、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特殊性相关。

第一,区块链技术的社会认知度和用户接受度较低。区块链技术最早应用于比特币这一数字货币形式,巨大经济体量使得一些非法发币机构假借区块链的名义从事传销、诈骗、非法融资、概念炒作活动,以迎合人们的投机心理,导致民众混淆了区块链与比特币之间的关系,容易将区块链与传销、非法货币划为等号,而许多企业、个人也存在利用中央明确肯定区块链技术的积极作用这一信号进行“搭便车”的问题。这类行径导致区块链技术的污名化,在认知偏见的作用下导致数字鸿沟的形成。

第二,部分政府、企业在搭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区块链时存在能力不足、认识不够等问题。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区块链人才供需与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区块链人才需求和供给以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为主,并存在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表明了地区之间区块链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区块链具有复杂多元的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伴生技术,这使得多数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并不具备相关的技术认知,在区块链技术的安全问题、法规问题、监管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时,容易滋生政府官员、企业领导的观望心理,进一步加剧区块链数字鸿沟的形成、扩大。

第三,区块链技术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需要。区块链存在物理性能差、资源消耗大、处理速度慢、链与链之间难以兼容等技术弊端,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具备因应性、高效性、协同性、便利性,这意味着各地政府部门、企业组织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既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又要面对由于区块链的技术缺陷、智能合约漏洞、密码学算法安全等带来的应急管理风险,导致部分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往往受制于财政条件、人才储备等现实因素而减少对区块链技术的资源投入,形成区块链建设和利用上的信息落差和数字鸿沟,更有放大和凸显部分地区“技术贫瘠者”身份的可能性,从而诱发技术歧视现象。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区块链进路

区块链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当中虽然具有天然的技术优势,但仍处在探索利用、经验积累的初级阶段,要在肯定和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优势的基础上,规避和平衡其存在的伦理风险。要推动形成以强化顶层设计、国家监管为引领,以强化社会认知、专业教育为意蕴,以强化技术支持、资源倾斜为抓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区块链建设与利用观,以实现对其伦理风险的精准对焦、靶向施策。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国家监管

顶层设计、国家监管是区块链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应用的稳定剂和强心剂。一方面,顶层设计能够有力推动政府部门和企业组织积极、合理利用区块链技术。第一,要制定中长期规划为各地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建设、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区块链蓝图提供遵循,要将区块链存在的安全隐患、技术缺陷、技术异构等问题作为主要突破口,推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奖惩机制、容错机制以及测评体系,解决各地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的后顾之忧。第二,要鼓励各地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区块链的应急管理功能研发和系统架构,既要使其坚持以中央、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和遵循,又要鼓励其勇于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业务创新。第三,要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情况纳入到各地政府的绩效考核范畴,以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的形式推动建设和实现各地政府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国家监管能够有效引导区块链参与者积极、理性地开展链上活动,应当积极探索科学、适度、客观、专业的监管办法。第一,要完善智能合约机制,充分发挥技术本身的自我调节、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功能,推动链上参与者的行为规范。第二,要增设国家部门的监督节点,实现国家层面对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区块链的穿透式监督和探头式监督,帮助链上活动者摆脱上级、同级行政力量的非程序化和越权约束。第三,要建立健全区块链监管体系,推动实现国家主导、地方政府主抓、社会组织协同的三方联动监管模式,明确监管方责任,提高法律法规监管力度,推动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区块链清单准入制度和安全评估制度。第四,要把握监管力度和监管范围,突出以监管保发展、以监管促发展的监管理念,精准把握监管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二)强化社会认知与专业教育

强化社会对区块链技术的整体性科学认知以及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是推动实现区块链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高效应用的根本保障和有力支撑。一方面,强化社会对区块链技术的整体性科学认知能够有效提升政府、民众对区块链技术的重视度、认可度和接纳度,有力推动政府及民众区块链行为的合规化、有序化。第一,中央、国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精准、动态把握全社会区块链认知动向,及时回应社会、民众关切的区块链问题,及时出台相关文件促进区块链技术的健康发展,及时纠正各地政府、企业组织的区块链应用偏向,有力打击区块链技术违法犯罪行为。第二,要充分借助官方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多种传播方式,以民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趣新闻等形式培育全社会的正确认知,提高民众对区块链技术的辩证认知。第三,要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区块链试点示范等形式带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加以理论化、机制化、制度化,强化全社会对区块链技术的认可度、接纳度。另一方面,加强区块链专业人员培育能够更好推动实现各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区块链的建设、运行、创新,要从高校层面和社会层面两方入手建立健全区块链人才培养体系。第一,要有力推动各地高校开设区块链专业、区块链课程、区块链技术实验室以及区块链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高校在区块链人才培养上的根本性支撑作用,既要加强区块链技术的通识教育和理论教育,完善区块链研究专项奖学金制度,又要紧密结合政府、企业的用人需求开设具有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专业课程,推动实务训练的常态化、规范化。第二,要合理提倡社会组织开办区块链培训机构,要侧重于鼓励区块链产业发展薄弱地区开办,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区块链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支撑作用,要推动实现政府和企业“点菜”、区块链培训机构“下厨”的合作培养机制,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完善区块链职业技能考核制度,确保区块链人才培养的合规化、系统化、实用化和专业化。

(三)强化技术支持与资源倾斜

强化区块链技术支持和区块链资源倾斜是推动实现区块链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当中普遍应用的助推剂。一方面,强化区块链技术支持能够有力弥补各地政府存在的区块链技术短板,要通过建立国家、省级、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区块链技术指导小组充分激活区块链的应急管理效能。第一,要建立健全中央到省级、省级到市级、市级到区县级的自上而下的区块链技术指导机制,完善问题反馈通道、责任落实机制、责任回溯机制,形成“下级吹哨、上级报道”的技术指导生态。第二,要根据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形势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实需要,及时补充和聘任相关区块链专业人才,坚持自愿优先、负责优先、专业优先的聘任原则。第三,要完善区块链技术指导小组的交流和沟通机制,联合网络服务商、区块链服务商等社会组织的力量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健全工作考核制度。第四,要落实专项活动经费制度,采取上级和下级部门联合资助的形式,推动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区块链技术指导小组的长效运转机制。另一方面,要注重从政策、人才、经费等方面实现对区块链发展薄弱地区的资源倾斜,推动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区块链的长足发展和长久运行。第一,中央、国家要通盘考虑和统筹兼顾各地区的区块链产业发展情况,实现政策倾斜的精准研判和精准发力,确保薄弱地区一道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区块链的高水平、高质量。第二,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促进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分布均衡,坚持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节为辅的干预原则,推动薄弱地区建立建成一批区块链技术综合实验区,鼓励各地政府加大区块链人才的引进力度,培育形成薄弱地区良好的区块链产业生态,形成以产业引人才、以生态保人才、以人才促发展的运转机制。第三,国家、省级行政区要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区块链专项扶持经费,建立健全经费落实和督查机制,推动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区块链的有力建设、有序运转、有效创新。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区块应急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区块链助跑财资管理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应急预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