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佳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整体性崛起,是变局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球化风险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都在面临的未知难题。一方面可能与不确定性风险迎头遭遇,另一方面也可能有巨大机遇不期而来。如何理解未知、对待未知,尽可能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试图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比喻,来反思、理解、对照全球化风险中的中国之传统观念态度、多重风险处境与行动策略路径。
如果要理解中国人对待未知的态度,最好去读读《周易》,君子面对茫茫前路的未知风险,当如何视之、处之,可以去了解一下《易经》中小狐狸的故事。“六经之首”的《易经》,本来是一本占卜参考书,其中却也包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历史和寓言故事。《易经》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很明显也是极其重要的两卦,碰巧都是以小狐狸渡河的故事作为比喻的。
《易经》倒数第二卦“既济”卦的卦辞第一句(初九爻辞)讲了一个小故事:“曳其轮,濡其尾,无咎”。小狐狸尽全力拉车过河,水沾湿了尾巴,虽然非常不容易,但尽力而为,谨慎从事,小心防备,就没有灾祸。卦辞最后一句(上六爻辞)说:“濡其首,厉。”其大致意思是说,小狐狸涉水过河,水弄湿了头,有危险啊!《易经》最后一卦“未济”卦说:“濡其尾,吝。”其也有点与上类似。小狐狸弄湿了尾巴,难受啊,前进有困难。我们都知道,狐狸有一条大尾巴,尾巴上的毛又长又密,如果被河水打湿就会很沉重,拖到地上而使得行动不便,所以狐狸在过河时总要把尾巴高高地竖起。但是小狐狸没经验,在两只前脚刚刚踩到岸上的时候就认为安全上岸了,急于放下尾巴,结果不慎被河水打湿,这样就会有危险。涉坎险、历大川的小狐狸象征着行动中的君子,它很勇敢,但是否能够顺利过河,必须要小心防备、持续保持警惕心。
《既济卦》是一个由水和火组成的卦,坎上离下,水在上面火在下面,比喻用火烧水或者煮食物,水已烧开食物已熟,象征事情已经做成了。而之后的《未济卦》,字面上就是“没有完成”的意思。从“既济”到“未济”,从以为成功做完了事情,到认识到其实并没有全然安全,一切还是“未完成”的状态,还要小心平静湖面之下的风险暗礁。往往就是在事情成功的时候,君子更应该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便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尽管“忧患意识”的说法历史并不长①,但实际上中国人自古就有忧患意识。“患,忧也。”(《说文解字》)“患”这个汉字,从字形就能看到,是在心上面悬挂起一串东西,意味着有一直关注的、小心的事情。但这种忧患意识绝不是成语“杞人忧天”(《列子·天瑞》)故事里的杞国人那样,无谓的担心、害怕、患得患失,也不是胸无大志、不切实际、对未知的恐惧,反而是一种随时随地有所准备的谨慎,是一种勇于担当的责任感,这是中国人的“君子之风”。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跃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小邦周取代了大殷商,大殷商的一朝败亡,令人震惊与深思,尤其是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集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以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忧患意识”。这是某种“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蕴蓄着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是人对“自己本身行为的谨慎与努力”。徐复观甚至认为,这种“人的精神”,“消解自己的官能欲望于自己所负的责任之前,凸显出自己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是“主动的、反省的、自觉的”的心理状态,以此“来照察、指导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1],就如同《易经》“既济”卦、“未济”卦中刻画的小狐狸。《易经》成书本就在殷商之际,学界公认其本就是周人的生存境遇的记录和思想观念的体现,这也是它被称之为“周易”的原因。从“利涉大川”之类频繁出现的卦爻辞语汇中,也可以窥知《易经》以周人的行动和故事为蓝本。故此,这只涉险过河的小狐狸,也可看作是作为儒家起点的周文明中忧患意识的源头活水。
忧患意识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品格,也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声名仅次于孔子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在书中论道,讲了远古时六个名臣在困境之中奋发作为的故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以此来论证人生与社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认为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道德情操的范畴,而成为中国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之前有中国哲学家争论中国传统是“乐感文化”②还是“忧感文化”。撇开各式各样的说法,就像中国著名的阴阳文化一样,阴阳相生且相互转化,“忧”和“乐”也是分不开的。现代哲学家庞朴还反思了“忧感文化”与“乐感文化”这两种说法,提出了“忧乐圆融”说[2]。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为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们的政治抱负和胆魄胸襟,是作为一个有志气的普通中国人的爱国之心与社会责任,也是长久烙印在中国人基因中的文化潜意识。
当然,中国人的忧患意识也与中国人对风险的理解与敬畏相关。事实上,在面对风险的态度上,中西并没有什么大的分歧,甚至有不少类似的看法。近代有不少西方学者开始讨论风险,最初是从早期的近代海上贸易和保险的语境来理解“风险”的内涵。远古时期,以打鱼捕捞为生的渔民们,每次出海前都会祈求神灵保佑,希望出海风平浪静,能够平安归来。无法预测的“风”会给渔民们带来危险,这也是中文“风险”一词的来源。有学者考据英文的“风险(Risk)”起源于意大利语的“risqué”一词,与“撕破(rips)”还有“暗礁(reef)”或“礁石(rock)”几个词的组合有关。在早期的运用中,“风险”也是体现为自然现象或者航海遇到礁石、风暴等事件。这与中文词源中难以逾越的绝壁山丘(“险”的词源)、无法跨越的大江大河(天堑就是天险)有类似之处。“风险”本身并不是“危险”或“灾难”,而是一种相对可能的损失或者伤害的起点”[3]就好像,我们在计划着航海、翻山、过河……,却不知道何处有暗礁、何处有落石、何处是险滩,每个人都要面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是风险,而不是物质的贫乏,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要烦恼”[4]。
重新看看《易经》里的小狐狸,立着尾巴,蹑爪蹑爪过河,要时刻小心不被沾湿了尾巴。《易·系辞下》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创作《易》这部奇书的人,他是有所忧患吗?当然有啊!踏踏实实走了几千年,历经风险不惧,保持谨慎,勇于担当,主动、自觉、反省,这就是——居安思危的中国人。
从前面小狐狸的比喻可以侧面理解中国人面对风险的忧患意识,而讨论当下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未知难题,绕不过两个当下持续特别火的、别有意味的动物比喻——一个是黑天鹅,一个是灰犀牛。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中国人就试图用自己的经验去假想他人的经历,用在身边发生的事来理解更大的世界,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人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求安避险是一种本能。我们不断地通过预想靠谱的经验或者其他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工具,去试图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作预估和判断,以规避风险。古代依靠农田耕种的中国人,也许偶尔会用《周易》占卜来答疑解惑、指导行动,但更有可能的是经年按照黄历“二十四节气”的要求来安排农时或其他民间活动。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到一年中不同时候都会对应不同的气候,而不同的气候又会导致不同的物候,而不同的物候也会反映出时候、气候的变迁,于是顺应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节律变化安排农业生产,甚至也安排日常衣食住行。比如“大雪”的时候,气温将显著下降,下雨或下雪,百姓们要注意防寒保暖,会观赏封河、腌制“咸货”,吃红枣糕。又比如“清明”的时候,一般都会下雨,这段时间万物“吐故纳新”,大地春和景明,中国人扫墓祭祖、缅怀祖先,同时踏青郊游、共享亲情,千百年来都是这么做的。
然而长时间非常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甚至验证出来的经验,就足以有把握面对一切可能的困难和风险了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并不是每年的“大雪”都下雪,也决不是每年的“清明”都下雨。在气候变迁、生态破坏、频频报警的当代世界,即便是六月雪、七月雹都不再是奇闻。这些典型的归纳法得出的有限经验,本就面临着人类认知限度问题,从多个个别到一般,就算个别的例子再多,结论也只具有或然性。更不要说,现代性风险的特征本就在于“不确定”,面对某些新时代的新问题,旧的经验是靠不住的。
十多年前,美国学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提出了“黑天鹅事件”(“Black swan” incidents)的说法,并随着他的畅销书《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广泛传播,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发现澳洲大陆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欧洲人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欧洲人视野中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塔勒布以“黑天鹅”比喻在人意料之外的、不可预测的却可能会引发连锁负面反应的重大稀有事件。“我们假装黑天鹅现象不存在:人类的本性不习惯黑天鹅现象。”[5]我们老是以为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很有可能再次发生,于是一不小心就陷入成见抑或教条,习惯性地凭经验办事,如同大哲学家罗素那只著名的“归纳主义的火鸡”③,当真正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出现时,我们又总是力图用以往经验来编织理由作解释使之合理化,也许常常忘了反思一下——没准这次真的就是发生了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塔勒布以股市不可确定的涨跌来说明相关问题,击碎了不少以预测经济发展而牟利的经济学专家们的“谎言”。2001年的“9·11事件”、2004年东南亚海啸、2009年的欧债危机等,都被视为典型的黑天鹅事件,这些例子早已跨越了金融、社会、自然等各个领域。
与“黑天鹅”比喻的小概率事件对应,“灰犀牛”比喻则指向大概率的事件。灰犀牛生活在非洲草原上,它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人们常常看见它成群结队温和老实呆在远处吃草,却从不担心它们会靠近并造成伤害,可一旦它因为受惊猝不及防狂奔而来,那便势不可挡、有摧枯拉朽之力。灰犀牛看似并不神秘,却相当危险。《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6]一书的作者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指出,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都要关注那些灰犀牛式的危机,那些极有可能发生的、非常明显的、破坏力强的危险显而易见,但却又常常容易被忽视。“每一只黑天鹅背后都有灰犀牛危机。让人们出乎意料的事件其实都源于他们对预期之事的无视。所以,如果你想避免出现黑天鹅事件,就要先处理好灰犀牛事件。”[7]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集中爆发常常被用来举例,飓风“卡特里娜”和“桑迪”以及其他自然灾害产生的毁灭性余波也算,甚至苏联的迅速衰败或者中东地区的混乱,也都被视为灰犀牛事件,因为这些在事前均出现过明显迹象,只是没有及时妥善应对,最终酿成了危机。米歇尔·渥克曾评论,中美贸易战就是只极大的“灰犀牛”[7]。更为重要的是,风险之间具有相互传递性还可以叠加“蝴蝶效应”,一股不大的微风经过层层传导可能在地球的另一端引发剧烈的风暴,经济、社会等领域同样如此,现代社会高度关联,一旦某个链条出现断裂,很容易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2020年的春天,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塔勒布所提出的“黑天鹅效应”因为这个突如其来的危机被人们不断翻出来作解读。塔勒布本人却在社交网络上直言,“这其实是白天鹅,是某些最终很有把握发生的事情。这种大流行病是不可避免的,是现代世界结构带来的结果。由于世界的联通性及其不断的优化,在经济领域的后果会更加复杂。”[8]当然塔勒布说是“白天鹅”,也有不少人说是“灰犀牛”[9]。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风险,毋庸置疑,一方面,社会领域的问题带来经济领域的危机,另一方面,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也会深化全球社会的动荡。短时间内不愿牺牲经济而带来的社会隐患持续,将会是经济领域的又一个深潭。塔勒布上面的这个澄清,展现了他强烈的风险意识。《灰犀牛》的作者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曾经提出防范风险的原则,其中提到:“我们要承认风险的存在,这样才能帮助人们把危机事件转化成机遇”“灾难也可能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机遇”[10]。“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考、理解和行为方式,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成就目标和原有的价值取向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和逻辑。“风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观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原点,成为“理解我们时代的新范式”[11]。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存在,重视它,甚至利用它。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处理不当,都会对我国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冲击和干扰,所以中央多次强调,“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12]。即便是身在中国这个世界上安全系数最高的地区之一,也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这也是黑天鹅与灰犀牛这两种动物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忠告。
面对全球化风险或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的不断出现,除却秉持《易经》中小狐狸般的忧患意识,还可以有什么样的策略性行动呢?这里令人想起了两个知名的动物比喻,一个是神话传说中的独角兽,而另一个是被称之为“沙漠之舟”的骆驼。
曾几何时,独角兽企业引领了国家乃至全球的创新发展方向。独角兽(Unicorn)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它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有的故事中描述的独角兽还长有一双翅膀。传说独角兽的角也很神奇,可以用于治疗,具有解毒的功能。非常凑巧,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有类似独角兽的动物,马身上长有龙鳞,似骆而有翅,踏水不没,被称之为“麒麟”或“龙马”。龙马是吉祥的象征,它只有在履行重要使命时才出现,它的出现被古代的中国人视为美好时代来临的预兆。“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经·系辞上》)此处从黄河里被灵兽驮出来的“图”就是龙马河图,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中西文化中的独角兽都是吉祥精灵。2013年美国著名Cowboy Venture资深投资人艾琳·李(Aileen Lee)将私募和公开市场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作出分类,并将这些公司称为“独角兽”,然后这个词就迅速流行于硅谷,并且出现在了美国《财富》杂志封面上。
“独角兽”的出现,源于新经济发展提供的良好环境,使企业能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爆炸式成长。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常态下,虽然独角兽企业本质上仍处于创业阶段,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推动独角兽企业成长,有利于良好创业生态的培养,更是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式,独角兽企业被视为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在一系列得力改革与专项措施的推动之下,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发展与中国改革、全球化等密切结合起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样本”,更一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比如著名的蚂蚁金服和菜鸟网络两大阿里系超级独角兽。
据CB Insights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球独角兽总数不到500家(达到436家)。按地域划分,数量排名前五的依次为美国、中国(包括中国香港)、英国、印度和韩国(分别为214家、107家、22家、19家、12家)。中美两国独角兽数量占比高达73.6%。2019年全球共有25家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而这其中,美国和中国就分别占到了11家和8家,合计占比76%。在中国,从地域分布来看,独角兽集中于经济发达的超级大都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2019年四城独角兽数量占整体比例超过八成(达82%)、估值占比超九成(达93.3%)④。
随着2020年全球疫情的爆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的资本、人才、贸易、产业链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对于中国创新企业包括独角兽企业来说,也将在供应链、订单、融资等方面承受多重压力。共享经济、智能经济,这些曾经点燃了无数创业者激情火花的词汇,也要在全球风险的环境下再一次面对不确定性风浪的考验。其实在疫情冲击市场之前,资本就已经开始试图摆脱世界高新技术创新和发展开创者中心的硅谷,积极寻找下一只独角兽了。曾经“硅谷”是诞生独角兽的摇篮,新冠病毒击破了硅谷创新的神话。这次疫情风暴中,这些当初依靠风投补贴而来的创业公司模板,如被业内称为“美版拼多多”的美国平价居家用品和食品电商Brandless以及共享办公巨头WeWork等,连番遭遇滑铁卢,不仅没能够安然无恙,反而暴露了众多缺陷。Brandless公司于2020年2月11日宣布倒闭,WeWork也陷入了极大困境。
与此同时,在硅谷以外的另一些初创公司,他们在比较少的资金和相对差的市场环境中,依然得以幸存。与硅谷的独角兽不同的是,这些初创公司更像骆驼,骆驼颇能忍饥耐渴,每饮足一次水,可数日不喝水,仍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长期活动。而这些骆驼型的企业,能适应多种环境,在缺少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坚持数月,同时拥有承受相对较差的市场环境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骆驼并非像独角兽一样是虚幻出的生物,它们是真实的,并且具有韧性。”[13]这些骆驼型的创业公司,在追求并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还与其他目标保持平衡。它们采用更加谨慎的财务策略,通过多样化将产品融入市场。将风险分散到世界各地:如果局部策略奏效,将扩大规模;如果失败,则将现有资源整合。通过比较平衡的增长策略控制增长,在适合的时机进行投资加快现金流的增长,从而实现增长的可持续。它们成功的关键是把握增长的时机,并使公司在成本和风险之间保持平衡,在困难的日子里学会自我磨练。困难时期最新的热门创业公司好像是骆驼,而不是独角兽,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才能享得了太平。
“独角兽企业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高速增长,专注机会风口或‘大火爆炒’,是注重投机取巧或激素‘催肥’的烧钱模式……容易大起大落。”“独角兽式发展模式,是速度比赛,相当于短跑,远远高于行业发展的成长速度,是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行业弄潮儿,资金全部源自外部。而“骆驼型企业追求比较慢的增长速度,注重机会深挖或者‘小火慢炖’,是苦练童子功或量力而行的自然生长,低调稳定。骆驼式发展,是耐力比赛,相当于长跑或马拉松跑,它与行业发展成长速度基本同步,与行业内一般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比较靠近,资金主要源自内部……”[14]全全依靠计划与全全依靠市场,哪个才是全球风险中的定海神针?显然,哪个都不是,或者都不够。作为“范式”的风险,是任何一种单一的经济或者社会模式都无法从容面对的。事实上,那种旧的工业文明范式下的财富分配逻辑正逐渐向全球化风险的背景下的风险分配逻辑转型。
很显然,独角兽和骆驼的比喻,并不局限于暗示创业公司的不同类型与道路,也不局限于创造财富的经济领域。反而,这两个看似路径分歧的比喻恰好提示了在不确定性全球化风险的环境下我们中国的应对之道。骆驼意味着有准备、有底线,意味着审慎笃行、持久坚韧。独角兽意味着拥抱变化,执着创新,努力拼搏,奋发向上,“敢为天下先”——中国传统的“龙马精神”恰好也正有此意。全球风险中的中国,既需要独角兽的锐气和冲劲,也需要骆驼的谨慎和耐力,既要有独角兽样式的创新精神,也要始终坚持骆驼样式的底线思维。比如新近应对疫情后建设提出的“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15]就是在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情况下,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不能突破的底线。固然,目前的全球化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如“更多的区域性,全球性有所蛰伏”;“更多的局部性,全面性有所收缩”;“更多的本土性,国际性有所受制”[16]等。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球化风险并不会随着这些新特征的出现而消弭,仍旧会继续推进。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VUCA(多变、不确定、复杂与模糊)⑤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将面临持续很久的综合大考。全球化风险中的中国仍然需要有勇气与策略来应对这样的未来,防微杜渐、化解风险、转危为机。
注释:
①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先生于1962年在《中国人性论史》中提出的;翌年,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讲演中曾予阐释。
② “乐感文化”说是李泽厚于1985年春在一次题为《中国的智慧》讲演中提出的,收录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后来在《华夏美学》中又有所发挥。
③ “归纳主义的火鸡”是罗素在其著作《哲学问题》中提到的一个典故。见Bertrand Russell.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p63.
④ 参考数据来源见新浪专栏《意见领袖》中任泽平的《2019中国独角兽报告》. 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19-07-25/zl-ihytcerm6210978.shtml.
⑤ VUCA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VUCA这个术语源于军事用语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普遍使用,随后被用于从盈利性公司到教育事业的各种组织的战略这种新兴思想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