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妙杏
扬琴,是我国常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既为独奏乐器,也为伴奏乐器,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深受群众喜爱。扬琴并非是土生土长的民族乐器,相传于明代由波斯传入我国,先是流行于广东等沿海地区,后才慢慢遍及全国,经过和中国文化相互结合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特具中国文化风格和特点的民族乐器。在世界各国范围内的扬琴表演中,中国扬琴的演奏方法独树一帜,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扬琴的发展比较完善,根据地域可分为广东扬琴、江南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演奏方法有很大的改革和创新,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演奏体系。作为扬琴演奏员,要演奏好一首曲目,不是单纯具备熟练的演奏方法就行,要从曲目情感处理、演奏乐器音色的把握、曲目展现音色的处理,甚至呼吸都要随着情感起伏而要深浅停控等,这就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扬琴演奏者带来了许多研究的思路。笔者尝试对此展开研究,为整体的发展带来实际理论的指导。
音色是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方面,追求优美而富于变化的音色是每个演奏家梦寐以求的。好的音色为优美的音乐锦上添花,劣质的音色却遮掩了音乐的光彩[1]。扬琴的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刚柔并济。按照音域的布局,扬琴音区划分为四个音区,即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和极高音区。它的低音区发音朦胧、雄厚而深沉;中音区委婉柔和、纯净而透明;高音区清脆明亮,极高音区则尖锐紧张。在演奏中,中音区和高音区为常用音区,极高音区很少使用,低音区作多用作于和声的衬托,较少演奏旋律。在此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演奏方法,使扬琴的音色更加丰富多彩,如演奏广东音乐讲究华彩性和装饰性的即兴加花的润饰手法,擅长运用打音、衬音、坐音、花音、顿音、齐竹、轮竹、颤竹、弹轮等技法,使演奏广东音乐时扬琴的音色华丽爽朗、抑扬顿挫、跌宕有致。一般在扬琴演奏中,使用的琴竹都有包皮管,皮管的厚度不一样,音色的亮度也与之不同,还有在部分广东音乐演奏和粤曲伴奏之中,演奏员会使用没有皮管的琴竹演奏,演奏音色清脆明亮、历历如绘,广东音乐也以此为原因之一,被称之为“玻璃音乐”。而在江南音乐中,对扬琴音色的要求恰恰相反,江南丝竹扬琴被称为“一捧烟”“暗扬琴”,要求演奏中力度不能过刚过猛,利用其圆润悠扬、余音袅袅的音色来融合各种丝竹乐器的音响。四川扬琴常用技法中的浪竹,由其密集音响以及产生的噪音,使其音色有“蜀声急躁、若激浪奔雷”的浓烈激昂、泼辣豪放的特色。另独具一格的东北扬琴受东北皮影戏音乐的影响,大量运用吟揉滑颤方法,具有建立在明亮的基础上的更为热烈的音色特点。除演奏方法之外,音色和演奏员个人风格特点,也有非常直接的联系作用。演奏员的文化背景和在生活中的创作经验以及个人的精神情感生活经历,都会随着性格特征融合在乐曲处理中,由此而产生具有个人见解的音色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扬琴,与钢琴同宗同源,都由琴锤敲击琴弦发声。中国扬琴经过不断发展,琴锤换为琴竹(由竹子制成),由原来的击弦乐器演变为中国民族弹拨乐器,由此可见,扬琴的演奏技法即可弹,又可拨,改用琴竹演奏,技法灵活,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呈现出音乐由点成线的特点,这是扬琴与其他的拉弦乐器的不同,其属于点状连续,情调节拍的点是其突出的重点,采用以点连线的方式,演奏出更加流畅与和谐的作品[2]。但是,在进行扬琴演奏的过程中,而很多扬琴演奏者很难解决律动的关键问题,进而导致整个演奏过程中,严重缺乏神韵的情况发生。
为了保障这一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在乐曲表演中融入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带上表情进行演奏,进而保障演奏过程中出现的机械化问题得到最大限度地避免,真正将更加高层次的灵韵境界赋予整个乐曲演奏。其次,受限于扬琴演奏过程中扬琴自身的点状延续的发音特征,若演奏一些具有较强旋律性的作品,难度相对较高。因此,在进行扬琴演奏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扬琴的特点,借助一些艺术对比方式展现作品的力度、节奏以及色调的转变。音乐表情对于音调的高低、强弱、音质以及快慢高度关注,但是,很多演奏者对于音乐的节奏却不够关注。这里所说的节奏,通常情况下是指演奏者自身所呈现出来的一种音乐律动,集中表现与乐段以及乐句的转换之间,这也是演奏者音乐气质的展现。例如,自然重音的强弱转变往往能够创造出更加打动人的音乐形象。
在实际的扬琴演奏中,为了提升整体的演奏表现力和演出完整度,演奏者都需要将个人对于整体乐曲的感觉和对于整体上的环境感知加入到实际演奏,为整体演奏注入个人情感[3]。例如,在进行《林冲奔夜》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当高度重视自身对于作品理解在演奏过程中穿插,用自身的实际感受促使作品中所包含的音乐情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确保受众也能够感受到作品中英雄人物完美的个人气概以及那些让人触动的情感,引导观众的内心受到震撼,这也是扬琴演奏过程中情感的实际价值所在。
有人认为在演奏过程中加入情感是十分容易的事,只不过是“表情丰富、大气磅礴”而已。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一种认知。
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要更加明确的体现气势,更要将演奏者的个人内心以及对于作品的态度展现出来,这些因素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个性差异,并不能通过采用同类的做法进行曲目的演奏。因此,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意境,演奏者应当下足功夫了解作品背后的文艺背景以及内涵,每个人的音乐涵养不同,演奏习惯不同,演奏水平也不同,别人的方式方法不一定完全适合自己,要将其他人演奏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集合,针对性设计演奏方式,将自己对曲目所表达的思想和抽象感受融入其中。
在演奏时对曲目理解、理性创作和情感表现得到升华,达到二次艺术创造的效果。所以,演奏者应当高度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深刻意识到情感的表达并不是做做样子。
中国传统扬琴演奏艺术源远流长,是各族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的凝聚,更是中华民族审美追求的完美体现[4]。在各地扬琴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演奏风格。其中,就从广东扬琴作品演奏的主要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大体上来说,扬琴音色很动听,而且演奏曲调也很优美抒情悠扬,实际的扬琴演奏者和艺术创作基础,主要就是来自于当时广东客家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一些美学理论和音乐实践的不断积累,比如,著名的扬琴作品《倒垂帘》《连环扣》就可能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江南民族丝竹传统扬琴,来自江南地区不同乡间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经过各种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乐器演奏的相互交流融合而发展产生的。演奏者在体现江南民族传统音乐艺术风格的现场演奏中,往往都是需要做到通过声音结合很多的音,如衬音、倚音、花音、坐音,来将现场的实际演奏表演与江南传统音乐艺术风格连接并统一起来,这些也正是其演奏技术上的最大特色之处,整体上的演奏风格非常优雅细腻,而且却又颇具浓郁江南的文化气息。在实践中乐曲旋律上相对平稳得多,结合这种波浪式的节奏手法,可以去快速推进整首乐曲的旋律节奏,使意蕴在结合人物性格的情感上也很轻快,具体的乐曲代表作品还包括《弹词三六》《欢乐歌》等[5]。其中,这些传统音乐作品在现实的音乐创作上,充分地结合了许多音乐开场的各种音乐、间奏和曲牌的各种乐器,又结合了民歌音乐表现和现场演出的音乐特色以及音乐表现手法和表演模式,所以,它们在器乐音调上都是颇具当地的传统文化艺术特点,整体上很紧凑,铿锵有力、节奏很快,演奏的音乐方法也十分独特和非常亮眼,很多都有的是由于如波浪竹的各种声音和竹子所抖动的声音、顿音,所以,在舒缓中带着激烈,刺痛中也同样充分包含了舒缓的特点。除此之外,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在实际上的表现能力极为丰富,比如,著名的作品《闹台》《将军令》等作品都在艺术上颇有自己的特点,相比于其他地区可以很清晰地从中分辨出来。
扬琴演奏大部分来自民间曲调的集合,很多都是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结合滚、滑、压、和颤音等来突出特色的,比如,在《苏武牧羊》《罗江怨》等代表作中都有直接展示。东北扬琴风格非常的豪爽,这和地区特色是相互联系的,表现力很大气磅礴,节奏变化也非常多。由此可以看出,扬琴演奏在国内不同地区,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和地区特色有直接的关联,和人文的属性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作为歌唱演员,气息运用、气息把控是必须掌握的演唱方法,同样,在进行器乐演奏,气息运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其能够直接决定预期演奏的效果,气息能够影响演奏者对于乐曲的掌握以及演奏效果的把控。在演奏中,时常有听到“这段气松了” “弹下来憋死人了” “节奏和呼吸是乱的”等等的说法,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和气息的运用有关。这些问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气息和速度的配合度,也说明了气息在乐曲的速度变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6]。第一、在乐曲开始时抬手吸气动作的快慢,决定着所奏音乐速度的快慢,吸气和抬手动作快,所奏音乐速度相应快,反之则慢。根据这个道理,如果在演奏中呼吸速度与节律混乱,必然导致音乐节奏不稳。第二、在乐曲渐快,突慢处理时,气息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突快,突慢中吸气动作的速度快、慢和幅度的大小,决定着前后两种速度变化的大小。
呼吸和演奏的配合,对艺术表演具有很大影响。虽然呼吸只是人普通的生理现象,但是,它与乐曲演奏的神韵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演奏中只注重演奏技术而忽视了呼吸,使呼吸不顺畅,那么,整首乐曲将显得气韵不通、平淡无味,更谈不上什么美感。演奏者以呼吸划分句式,形成抑扬顿挫,用来表情达意,并与观众沟通。只有随着乐曲的韵律和节奏,自然、协调地呼吸,才能真正做到“情动气动,情急气促,情缓气畅,情钢气壮,情柔气和。”用演奏意识控制自身的呼吸,依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促进感情的表达。有时呼吸和演奏动作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说,一首乐曲没有开始以前,演奏者的感情和呼吸已经融入乐曲之中,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总之,呼吸与音乐的配合得当,才能使演奏扣人心弦。
对乐曲的充分理解及创造力。音乐是需要表演的艺术,而表演是一种创造,感情和理智都是参与这种艺术创造的行为。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前年,《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用怎样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一部音乐作品,常以乐谱形式存在。用理性的头脑把乐谱作为基本依据加以认真对待,是音乐表演获得真实性的基本保证。
综上所述,扬琴艺术被认为是当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扬琴艺术的进步和发展对扬琴演奏家的个体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其演奏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扬琴的声调,凸显扬琴独特的音乐风格;应当熟练地掌握音符的律动,了解和理清乐曲的内心规律;应当从歌词中注入深厚的感情,表达出乐曲真实的情感;还应该不断进行创新,推动扬琴艺术表演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为我国扬琴艺术走向全球化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