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调《一首桃花》演唱分析

2021-12-05 00:43安童
艺术品鉴 2021年33期
关键词:乐段演唱者林徽因

安童

一、《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

《一首桃花》原本为林徽因于1931 年在香山养病时作的诗,后来由周雪石先生作曲,成为歌剧《再别康桥》的选段。《再别康桥》主要讲的是才女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三个男人的感情故事。林徽因身上的才气,她的智慧与博学,她对人生的追求,牢牢地吸引住了他们。《一首桃花》以优美的辞藻,丰富的内涵拥有了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它在《再别康桥》里的运用还有更深刻的内涵。《一首桃花》出自其第五幕,这不仅是林徽因与徐志摩的重逢,更是二人的永别,蕴含了深刻的情感暗示。《一首桃花》是一首女高音咏叹调,它很好地借鉴了国外的作曲手段,并且与中国诗词相结合,不仅拥有西方浪漫主义风格,也有东方古典温婉气质,成为一首有独特特点的,非常受欢迎的歌剧作品。《一首桃花》看似写景,实则写情,通过对桃花细致入微的描写,从侧面体现出一位温婉大方,清新脱俗的古典女子,对生命的追求和生活的期盼。

二、《一首桃花》的作品解析

(一)文学分析

《一首桃花》是新月派诗人林徽因所做的诗。说到新月派,就要提起他们的一个理念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指的是诗歌就好像被赋予了节奏律动,读起来非常的朗朗上口;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的句子非常规范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用词美,能轻易就突出想要表现的形象。《一首桃花》就很好地体现了“三美”。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树的嫣红“比作”春说的一句话”,把春天赋予人格,说明了桃花盛开的时节,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桃花的灵动与生机勃勃,令人仿佛看到一幅春日桃花图。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如“柔的匀的”“玲珑的”“淡淡的”,这些形容词的修饰正体现了“三美”特点,使全诗更加充满意境,体现了其“绘画美”。诗歌的韵脚也用得恰到好处,例如,“花”“红”“话”这些归韵在“a”上的字,“艳”“间”“边”这些归韵在“an”上的字,“里”“迹”这些归韵在“i”上的字,体现了其“音乐美”。这首诗歌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中的安排却井井有条:从开篇“桃花”到“字眼”这四句,主要表现的桃花这一实体;从“一瓣瓣”到“顾盼”这五句,在描写桃花动态美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内心急切的心情;而最后的三句话主要目的在于抒情,这样规整的安排体现其“建筑美”的特点。

(二)曲式分析

《一首桃花》的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分为引子、A、B两大段和尾声四部分。

引子共有12 个小节,为g 小调,4/4 拍,由小提琴演奏旋律声部,钢琴来演奏伴奏声部。开头小提琴直接奏出这首歌曲的主题旋律,并用大量的三连音来围绕主题展开,增强人们对主题旋律的印象。在第10 到第11 小节中,钢琴部分在属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琶音演奏,并在第12小节里运用和弦分解的办法演奏属和弦,给人一种急需解决的紧张感,引入A 乐段。

A 乐段从头开始,到“……生姿的顾盼。”结束。从歌词来看,A 乐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重于桃花的样貌描写,突出了桃花美丽娇艳,生机盎然的静态美。A 乐段为g 自然小调,拍子多为4/4 拍,从旋律及伴奏织体来看,A 乐段旋律较为平缓,偶尔有八度的大跳,但总体上给人一种叙述的感觉,伴奏织体则采用和弦分解式的方式,与音符的对应较为工整,并很好地突出了调式和弦的特点,有明确的和声功能关系走向,并且在最后进入B 乐段时候运用连续的八度进行,用降E 大调的属七和弦做准备,增强乐曲的紧张感,从而很好的进入速度,感情都有了变化的B 乐段。

B 乐段从“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开始,到最后结束。B 乐段为从歌词来看,B 乐段通过“颤动” “留下” “一瞥”等动词,描写了桃花的动态美。在旋律及伴奏织体上来看,B乐段与A 乐段有了明显的不同。B 乐段为降E 大调,经过反结束在降B 大调上,前两小节为3/4 拍,后面换成4/4 拍。与A 乐段平稳的旋律相比,B 乐段速度由A 乐段的69 加快到了72,并且八度,六度大跳开始增多,并且第一个音就落在小字2 组的sol 上,给听众紧迫感。伴奏织体上看,虽然是和弦分解的方式,但三连音的运用增多,乐曲的情绪更好地被推动了出来,在第一间房时更用了八度和弦来推动乐曲的进行,并且落在属七和弦上,给听众一种期待感。B 乐段最后结束在降B大调主和弦原位上,属于完满终止。

小节部分(38-42)共5 小节,为降B 大调,4/4 拍。同引子一样,依旧由小提琴担任旋律声部,钢琴弹奏柱式和弦为其伴奏。

三、演唱中的艺术处理

(一)气息的处理

气息的支撑对于歌唱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要想演唱好一首作品,如何运用气息是至关重要的。在歌唱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胸腹联合式呼吸”,我们在吸气时身体要呈现挺拔的姿态,站直,身体放松,双眼目视前方,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小肚子上,把气吸到腹部深处,也就是肋骨下腰的软组织部(横膈膜处)有扩张的感觉,口腔呈半打哈欠状,这样不仅能把气吸下去,还能使口腔打开,进行更好的演唱。当气吸好时,要用横膈膜来控制气的使用。气用多或用少都会影响声音,所以,一定要控制好横膈膜,使气息运用得恰到好处。这首作品中气息的运用很是巧妙。作曲家根据诗词的断句与句意,写了很多别具匠心的附点节奏与休止符,这也成为我们的换气点。在第一个“桃花”后就有一个八分休止符,紧接着第二个“桃花”后和“那一树的嫣红”后也有两个八分音符,这样的换气不仅能推动情绪的变化,更能突出前面描写桃花时候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给人亲切感;在“又是些”的后面接了一个八分休止符,这不仅起到断句的作用,还为“又是些”什么做了准备,给人期待感;在“吐息”中间的八分休止符,目的在于引出下一个字的字头,并且为下文“含着笑”做准备,给人生动感。力度记号的标记也为如何处理演唱时候的气息提供了帮助。开头标记的“弱”记号,要求我们控制气息以弱音开头,像在讲故事一样,演唱出桃花柔美的形象。第二句的强度为“中弱”,这样既可以推动情感的变化,也和前一句形成了对比,使歌曲的走向更为明朗时候,就需要我们的气息稍微多给一些,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来做出强弱变化。在“一瞥”的时候力度又重新回到弱,这时候演唱者要控制气息,让速度变慢,音量减弱,营造气氛。

(二)音色的处理

我们发现,《一首桃花》沿用的是我国20 世纪后期近现代艺术歌曲的曲风,歌词也直接来源于诗词,这使它有了一种清新,古典的风格。所以,我们在演唱时的音色既不能像演唱中国民间歌曲那样清亮且有地方特色,也不能像演唱西方歌剧作品那样庄重,而是要做到甜美与饱满相结合,轻盈与稳重相结合。在演唱A 段时,我们应当使音色变得柔美,像说话一样,娓娓道来。在演唱第一个“桃花”时音量要弱一些,等唱到“朵朵露凝的娇艳”时,可以稍加一些力量。再等唱到“柔的匀的吐息”时,音色要贴合歌词,使用柔、缓的音色,在“息”字时可以合理运用气息将声音稍微推出一点,但也不宜过大,做出渐强的感觉就好。在演唱B 段时,可以与A 段音色有一个区别,使用较为明亮的音色,运用在整个B 段上,到了一间房的“一瞥”时可以弱下来,等反复的时候继续把音色保持在一个富有尽情地状态上,持续到二间房时,音色要再次变弱,变得轻巧,然后做减弱处理直到歌曲结束。这样的音色对比可以更好地表现女主内心情绪的变化。

(三)咬字与吐字的方法

在演唱任何作品时,咬字与吐字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正确的咬字与吐字不仅可以让歌曲语言更清晰,也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性格、情绪等更加的鲜明。

一开始演唱“桃花”的“tao“时,“t”是清辅音,并且根据词义,“桃”字不能咬的太重太僵,应该适当放松地咬。再由“a”到“o”的过渡中,唇部要收拢一些慢慢归韵。在过渡到“花”字时,由于音高变低,口型变开,位置极有可能掉下来,这时候就需要口型稍微拢起来一些,以便声音维持在高位置上。唱“那一树的嫣红”时需要注意,“红”虽然是后鼻音,但声音却不能往后去,要把声音归到前面去。当唱到“看”时,咬字就要咬的更有力度一些,把“k”清晰的发出来,打开口腔,把“an”唱在门牙上。在演唱“薄唇边”的“边”字时,口型不能太咧,否则很容易让声音的位置跑偏。一定要保证声音竖在管道里。最后一个词“痕迹”的咬字也非常的重要,因为这个词起到一个总结的作用,“迹”字落在“i”上,如果我们唱歌时把“i”咬的很死很僵,那么,出来的声音会很白,没有共鸣,并且起不到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我们应该把“i”放松地咬,口腔里还是打开的状态,让“i”带一些“ü”的感觉,最后做一个渐强再减弱的处理,总结全曲,提升歌曲的意境,衬托女主人公的含蓄温婉。

(四)节奏节拍的处理

节奏与节拍在音乐表现中的地位异常重要。节奏与节拍在音乐中,永远是同时并存的,并以音的长短、强弱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组织音乐。人们把节奏节拍比喻成音乐的骨骼是非常贴切的,打个比方,节拍就像列队行进中整齐的步伐,节奏就好像千变万化的鼓点。所以说,“节拍”就是有强有弱的相同时间的片段,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环重复;“节奏”就是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

《一首桃花》中拍子为变换拍子,即4/4 拍与3/4 拍交替出现的拍子。A 段整段都是4/4 拍,结构规整,速度是69,比行板略微快一点,突出一种叙述的氛围。B 段前两小节为3/4 拍,速度也提高到了72,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演唱者的情绪,帮助演唱者推动歌曲的进一步发展,并且突出B 段与A 段的对比。等到“微风里”时拍子又回到了4/4 拍。演唱者在演唱变换拍子的连接处时稍有难度,但只要注重自己的情绪,加强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与伴奏进行充分磨合,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五)声情关系

一首作品要想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定要靠其中蕴含的情感来实现的。声情的关系在声乐演唱中较难把握,“重声抑情”或“重情抑声”的现象时常出现。有的演唱者歌唱技术高超,但缺乏情感的流露,就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有的演唱者善于表演和表达感情,但缺乏技术的支撑,使作品光有感情,却达不到想要的标准与效果。因此,处理声与情的关系是声乐演唱时各个阶段都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演唱者想要进步的必要条件。

(六)舞台表演

在表演时,由于前奏很长,表演者可以手持书卷,伴随着音乐缓缓走上台。在音乐开始时,表演者可以幻想面前有一树盛开的桃花,伸出手就好像真的可以摸到花瓣一样,从内心自然地表达出对大自然那种喜爱与向往的感情;当唱到“含着笑”时,表演者的表情与眼神可稍做变化,可以变得稍微羞赧,就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看到了心上人,憧憬着自己的爱情一样;当唱到“多情的痕迹”时,表演者的眼神可以向远方延伸,手臂也可以像远方前方伸展,等到钢琴与小提琴最后一个音落下再放松自己的身体,这样做更能凸显女主人公对生命的感悟以及超然脱俗的胸怀。

四、小结

《一首桃花》作为我国第一部公演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选段,它的创作无疑是成功的。不管从丰富的作曲技法以及深刻的文学内涵来看,都有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本文通过对《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作品,演唱技巧分析,仅仅只是众多声乐作品的其中一个例子,其中,包含笔者对这部作品的解读,也有笔者对演唱其他作品上的一点认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乐段演唱者林徽因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视唱练耳与钢琴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