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乡土人才活力 助力乡村振兴实施
——芜湖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2021-12-05 01:30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芜湖市培育农民

陈 娟

(芜湖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安徽 芜湖 241000)

近年来,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围绕激发乡土人才活力、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建立培育制度、争取政策扶持、培育技能人才、建立实训基地等系列举措,激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切实让乡土人才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一、芜湖市乡村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从近期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统计的人才资源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底,芜湖市全市农村实用人才80527人,其中生产经营型人才32976人,占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的41.0%;专业技能型人才有11414人,占14.2%;专业服务型11877人,占14.7%;技能带动型人才有12008人,占14.9%,社会服务型人才12252人,占15.2%。在农村实用人才中,高级1132人,中级8290人,初级28506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4065人,占5.0%;大专学历有6645人,占8.3%;高中及中专学历有17191人,占21.3%;初中35393人,占44.0%;小学及以下17233人,占21.4%。全市乡村人才中35岁以下12008人,36~45岁20244人,46~55岁34754人,56岁以上的13521人。[1]

二、近年来芜湖市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建立培育制度,开创农业“宜学”平台

芜湖市自2013年开始积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民生工程,把握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环节,遴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育对象,开展初、中、高“三级贯通”等级认证,逐步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南陵县作为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1个重点县之一,率先以县政府文件提出“用益物权”概念并加以实践;将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信用贷款主要对象,成为邮储银行三农金融创新实验区。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培训+基地实训、导师团指导+规范认定、财政投入+信贷支持+项目扶持”三个“加法”,形成以整合农业内部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南陵模式”,农业农村部将其作为全国十大模式广泛推广。

2015年,芜湖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芜政办〔2015〕28号),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目标和重点,明确了不同类型职业农民不同的教育培训路径。在培育对象遴选上,摸底筛选、建档入库,重点围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层、分类、分级实施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向全产业链拓展,增设了“农业政策”“创业指导”“法律法规”“电子商务”等公共课程。在培育方式上,探索“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教学方式,大力推广农民田间学校、云课堂、送教下乡等“宜学”平台,开展“做中学、学中做”“手把手”“师傅带徒弟”式技能培训。在培育模式上,探索了“教学规范式”“创业式”“全产业链式”等培训模式,形成具有很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芜湖特色培训模式。

(二)争取政策扶持,打造农业“宜业”“宜创”空间

按照芜湖市委实施人才主战略,市农业农村局2017年出台《芜湖市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之星”评选实施方案》(芜政办〔2017〕6号),从2017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拔培养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之星”标兵100名,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获得国家专利或农业科技奖项,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从事农业特色产业,领办或创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已评选出80名“创业之星”。对“创业之星”领办的家庭农场、合作社,按照要求申报芜湖市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之星”现代农业项目,经评审后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

(三)突出能力培养,加快培育农村技能人才

芜湖市农业农村局与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湖州农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先后组织休闲农业主、示范家庭农场主、综合种养大户等4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赴上海、浙江、江苏等现代农业发达地区开展异地学习,接受专家培训等,开阔视野、放大格局、提高素养。同时,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分别在2017、2019年举办了芜湖市“中联重科杯”农机技能竞赛,竞赛第一名被授予“芜湖市技术状元”称号;4位同志被授予芜湖市“五一劳动奖章”,培养一批农机“土专家”。

(四)建立实训基地,提供“双创”空间

芜湖市认定了31个特色突出、承载力强、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芜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其中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个,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4个。南陵县设立14家农民田间学校,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就近就地培养。

三、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主体培育,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截至2020年,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7188人,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职业农民9085人,从事种植业5575人、畜牧养殖业1926人、水产养殖业1158人、休闲农业426人;专业生产型1490人;技能服务型6613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有效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提升了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芜湖市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创办的家庭农场达747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76家。

(二)促进了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返乡创业农民管大鹏创办的德弘农业公司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的“中小型西瓜种质资源创制及系列品种选育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南陵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叶胜佳,返乡创业领办将军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稻鳖蛙共生模式”,获得全国首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金奖;新型职业农民汪大圣种植的葡萄,获得全国葡萄大赛金奖,4个品种获2019年省农科院举办的全省水果大赛第一名。

(三)促进了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创业深入开展

近年来,全市2000多名休闲农业主、电商人员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人才培养。芜湖市农业农村局监测的84家参与线上销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0年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119亿元,位居全省第一。270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9450人,形成了水上慢城采摘体验、山岚碧水生态观光、江北山水田园景观和江南慢谷文化长廊四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南陵县发展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大浦乡村世界和南陵丫山花海石林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南陵县、湾沚区、繁昌区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南陵大浦、丫山花海石林、响水涧油菜花、六郞花海湿地、山里中国、誉秀山庄、马仁山庄、绿荣山庄、圣泉山庄等知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地,2020年面向长三角等地接待游客约800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约20亿元。

(四)促进了绿色发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繁昌区平铺镇新型职业农民李典中返乡创办繁昌盛典农业公司,2018年实施“稻虾共作”“渔光互补”养殖面积达5120亩,2020年在铜陵市普济圩农场流转土地5000亩,开展虾苗育种,形成育种、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每亩净收入3000元左右。在其带动下,繁昌区平铺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平铺镇新塘村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20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8.8万亩,有效促进了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人才数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据统计,2019年底全市乡村从业人员总数为138.97万人[1],农村实用人才仅占5.8%(因2020年统计数据未出,以2019年统计数据为基数计算。)。目前统计数据显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13.3%,65.3%以上的仅初中及以下水平,未受过专业系统教育,乡村人才层次明显不利于推进乡村振兴。

(二)人才队伍结构欠优

一是专业结构欠优。大部分乡村人才仍停留在种植、养殖这种生产周期长、获益慢、风险大的行业上,而对于市场经济日益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涉及较少;二是年龄结构欠优。乡村青年人才队伍明显存在短缺,35岁以下的人才仅占总数的14.9%,45岁以下的也仅占40.0%。

(三)人才流失,乡村对人才返乡缺少吸引力

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较城镇低,导致芜湖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现象普遍存在,城乡收入存在差距,缺乏人才引进政策,导致人才返乡缺乏吸引力。

五、芜湖市乡村人才培育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

依托芜湖高校资源,加强专业能手培养。完善高等院校、中职院校、农广校、民办培训学校、乡村成校、田间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行“学历+技能+创业”立体化培育模式。支持“三农”实训基地建设,构建集学历教育、培训提升、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全新平台,提高村干部、乡村企业家、职业农民、技能带动型和社会服务型乡村人才队伍综合素质。[2]

(二)创新精准科学的农村人才评价机制

完善乡村人才评价机制,不同领域分类设置评价标准,注重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度,打破“三唯”限制。实行基层人才和特殊人才评价政策,探索建立乡村人才职称评审机制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探索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审相衔接制度。

(三)实施灵活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综合实施农技人员岗位扩招、提升培训、农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等制度,激发农业科技人员新动能。探索农业科技人员到乡村、涉农企业离岗创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等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提倡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持证上岗”,惠农政策和农业项目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

(四)完善人才培育扶持政策

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加快职业化进程,努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增收能力、挖掘现代农业增收潜力、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增收渠道。创新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兴业,例如,在示范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评定上设置新型职业农民前置条件。积极探索将认定结果作为农民贷款、抵押有效证明的制度。加大扶持激励力度,出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农业补贴、项目建设、用地用水用电、金融社保等各方面扶持政策向他们倾斜。

(五)实施乡村人才“学历提升计划”

乡村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是重要基础工作。[3]把乡村人才培育纳入到全市职业教育规划,培养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乡村人才。对标学习沪苏浙,依托高等院校资源,探索创办“芜湖农民学院”,通过推行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采取“送教下乡”“半农半读”等培养模式,吸引农民入学,提升乡村人才层次,助推乡村振兴。

结语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化农业,不仅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人才引领。只有大量的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农村实用人才扎根基层、建设农村、服务农民,才能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才能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4]

猜你喜欢
芜湖市培育农民
耕牛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悄悄地
芜湖市金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芜湖市第一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开赛
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