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嘉龙,李国春
(1.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是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也是大理州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创建国家级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最新科学指南。2015 年1 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洱海片区考察,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大理州地貌复杂多样,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名山众多,有苍山、鸡足山、巍宝山等,森林植被繁茂,有5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大理州规划耕地保有总量为36.8 万hm2,基本农田保护总面积为27.47 万hm2,州境内分布有洱海、剑湖、茈碧湖等8 个湖泊,大理州湿地面积63 868.8 hm2。近年来,大理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以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谱写好美丽中国、美丽云南的大理篇章为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阐释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紧密结合,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遵循其内在规律,统筹协调自然生态各要素,力求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为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提供了科学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首先,系统治理观体现出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要义即事物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有机联系的深刻把握。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和周围的事物有机联系着,都依托周围事物作为它的发生、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如果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发生了改变,那么另外的部分也会发生变化,不能按照原有规律继续存在下去。这就要求从整体上、全局上认识问题,自觉摒弃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在普遍联系中处理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比如在研究洱海环境治理问题的时候,首先研究哪些是和它有着联系的事物,找出影响生态保护的众多要素及其规律。
其次,系统治理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系统思维。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1]。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的“精神无机界”,这说明马克思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体现出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的“工具性价值”[2],恩格斯在《运动的基本形式》一文中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3]。恩格斯把自然界看作是具有普遍联系的生态系统,体现出自然界具有其“内在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充分认识自然的两种价值,掌握自然作为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自然“内在的价值”与“工具性的价值”有机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另一方面,“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4]。
第三,系统治理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方法论。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5]。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人们只有在相互联系中才能认识事物,一个事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同时它又是另一层次系统的一个要素或一个方面。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也就是认识事物内部的和外部的相互联系。在认识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时候,就是要准确把握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的具体状况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总体脉象。在掌握了这些子系统及总体系统有机联系的基础上,抓住系统中的关键节点,也就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从而开方治病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各种难题。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揭示了人与山水林田湖草之间的共生关系,阐述了包含人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是紧紧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论来源。系统治理观具有丰富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这一观点的提出凝聚了广泛的国际共识,科学地吸收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借鉴了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思想[6]。同时,系统治理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
系统治理观体现了系统科学的认知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核心是从传统治理中单一要素的保护修复,转向生态系统整体的保护与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具有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架构”体系[7]。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具有两个治理维度。一方面,自然生态子系统内部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之间是普遍联系,共存共荣相互协同的,包括矿山、耕地、森林、湿地、草原等子系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8]。另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也需要不断融合,山水林田湖草作为自然资本,在绿色发展进程中将产生强大动能。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也将带来人居环境的提升和生态文化的普及。
系统治理观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系统治理观科学吸收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即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类物质与能量的保证,人类社会要想延续下去,人与自然必须协同发展,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平衡,区域的发展与全局的发展必须协调[9]。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要完整,才能保证整体结构和生态功能的稳定。完整的生态系统还要具有可持续性,也就是各要素协调健康运转、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风险的应变能力。
系统治理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系统治理观将发展作为治理工作的第一要义,通过协调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良性发展的目的。生态系统治理就是坚持以生态优先发展为中心理念是在坚持合理使用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的基础之上,综合系统地把握各要素,最终实现协调发展[10]。系统治理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本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本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公平,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始终贯穿其中。系统治理观更是直难地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治理的大局观、全局观,要兼顾地上地下,统筹陆地海洋,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的内在联系及各自在整体生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保证各要素的协调统一,扣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有机链条,保证每个环节的可持续,最终确保人类发展的可持续。系统治理观坚持统筹兼顾为治理工作的根本方法,生态治理工作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统筹树与土、土与山、山与水、水与田、田与人的相互关系,通过统筹兼顾、整体施策、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特定条件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组合。流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11],具有完整的生态过程,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最佳实施单元[7]。流域可持续发展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最终发展目标[12]。大理州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洱海保护是全州环境保护工作的火车头,是核心,是当前大理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认识到长期以来大理环保的不断发展壮大与洱海保护治理的不断深入息息相关,强调推动全州环保工作广泛借鉴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秉承“洱海清大理兴”的生态文明理念,围绕洱海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城系统治理,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施治的彻底转变。
系统治理观要求在生态治理工作中,抓住系统中的关键节点,而大理州“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就是要求将洱海水质变清。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方面各级重视程度之高、各方工作力度之大、保护治理措施之硬、工程建设项目之多、工作成绩成效之明显都是前所未有。2017 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的重大决策,省长直接任洱海省级河长,云南省政府从2017 年起连续5 年每年安排6 亿元洱海保护治理专项资金。2017 年3 月,大理州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全面暂时性关停洱海周边餐饮客栈,拆除违法建筑10 万m2,暂时关停客栈餐饮2 498户。“十三五”期间,大理州全力推进实施“七大行动”,全力打好“八大攻坚战”。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的生态理念同心保护“母亲湖”,完成了稳住水质,防蓝藻暴发的短期任务,构建了“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源、全民参与”的洱海保护治理体系。通过多年治理和探索,洱海水质及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截至2019 年,洱海全湖水质总体为优,累计25 个月达到Ⅱ类水质,2020 年1−5 月,全湖水质均达到Ⅱ类,1−7 月全湖水质综合评价为优,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洱海成为全国保护得最好的城市近郊湖泊之一,在湖泊保护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洱海模式”作为典型样板在全国推广。一是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二是以科学分析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以行政决策推动科学治理的实施;三是通过“常规+相机+应急”措施,动态精准调控洱海治理;四是执行的坚决有力,2017 年3 月起,以“战时状态”实行一线工作机制,切实保障治理成效;五是以“我不上谁上、我不干谁干、我不护谁护”的新时代洱海保护治理精神,激励全民共同参与。
根据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洱海流域生态治理统筹左岸右岸,山上山下,城市和农村,从各个环节寻找解决洱海污染问题的源头,解决各个环节的污染问题,最终从全局改善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解决洱海的主要问题在于岸上的输入性污染,因此环湖截污是关键。“十三五”期间,大理州转变“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着力解决岸上、入湖河流沿线、农业面源污染等,全力建设环湖截污治污体系。一是推进环湖旅游污染治理问题,整顿违法违规餐饮、客栈、商铺;二是推进流域村镇截污治污体系全覆盖,投入3 亿元用于推进大理州270 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解决示范村农村生活生产造成的村庄环境污染;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回收利用,完善“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镇清运、县市处理”的体系建设,规范农村垃圾收集点建设,减少垃圾对洱海的影响;四是针对农田面源污染防治问题,重点整治环湖蔬菜、大蒜种植区,采用生态工程措施净化农田径流污染。通过以上措施建立了从城镇到农村的“四水全收”的全流域截污治污体系,环湖截污治污体系实现闭环运行,实现了在2 565 km2流域范围内城镇和农村雨污分流的截污体系全覆盖,在国内属于首例。大幅减轻了洱海输入型污染负荷,蓝藻水华得到了有效控制。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山川、草木、湖沼是统一的自然生态系统,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围绕洱海保护治理这一核心,大理州统筹推进山和林的保护治理。一是森林生态保护方面,深入推进“森林大理”建设,加强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营林植树和乡村绿化工作,推进海东绿化,推进林权改革,强化森林防火工作;二是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及禁止开发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构建了以苍山——洱海为核心、以老君山、无量山及其延伸地区为两翼的生态安全格局;三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开展绿化行动,促进山区、坝区、河湖、城市、乡村绿化协同;四是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通过新建保护区或提高保护级别等措施,加强对优先区域内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和特有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山区、林区的保护。通过以上措施,苍山森林蓄积量达到77.89 万m3,森林覆盖率达96.78%,建成国家森林公园5 个。至2018 年,大理州森林蓄积量保持在1.1 亿m3以上,自然湿地保有量4.58 万hm2,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达29 个,总面积达18.28 万hm2,占大理州面积的6.2%。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理)繁育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滇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得到巩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因此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即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城市和农村,也是生态系统治理的重要环节,系统治理观的内涵就必须包含山水林田湖草城,生态治理工作也要重点关注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大理州在生态治理实践中,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先做“减法”再做“加法”,推进《大理州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实施,开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一是以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为重要依据,编制洱海流域空间规划,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流域禁建区、限建区和生态红线,严格红线管控;二是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及生态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城市土壤污染治理和城市噪声污染治理为重点,组织多部门联合行动,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是建设美丽乡愁家园,严格农村住房规划建设和宅基地管理,严控村庄用地和增长边界,实施村庄整治工程,提升村容村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环湖沿线村庄风貌整治,打造环洱海美丽乡村示范带,结合洱海亲水旅游和康体健身的发展,对洱海周边村落布局和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和景观设计。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4 个、省级生态文明县市6 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92 个、州级生态村814 个、州级生态文明示范村100 个,大理州省级生态文明县创建比率达到50%,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创建比率达到83.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就需要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下、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13]。大理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守住守好洱海”的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观为具体指导,系统开展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措施强硬,成绩喜人。从大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实践中,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在中央文件和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出坚持系统观念,以系统观念思考和谋划生态治理工作,是面对当前复杂的生态形势和繁重治理任务提出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云南生态治理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十三五”时期,云南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进入“十四五”时期,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发展阶段,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着新使命,云南生态治理也面临一系列新挑战,需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系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山林、河湖、农田、沼泽等各个子系统组成了自然的大系统,部分之间、部分和整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云南生态治理和保护的实践中,要着眼全国大局,结合云南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实际,统筹森林、湿地、农田、九大高原湖泊、六大水系、三大生态屏障等保护和治理。要充分尊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系统性与稳定性,加强整体保护力度,保证生态系统修复理念得到良好落实,结合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特点,树立正确的功能修复目标,进而保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开发利用山、水、林、田、湖、草其中一种资源时,会对其他资源以及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而自然资源是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事物,因此在资源开发利用的时候,要看全局,算长远账。
根据地区独特的生态功能定位,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条件,精准判别区域内主要的生态问题,从而确定生态治理的目标要求、治理手段、产业调整的方向,最终才能确保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的针对性。例如在林业保护方面,东部少林地区,石漠化严重,无林地面积大,主攻方向应是着力实施石漠化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加速造林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而南部沿边地区,存在利用过度的问题,导致森林退化,主攻方向则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天然林休养生息。再如云南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屏障区,高原湿地分布广泛,原始森林和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同时生态较为脆弱,需要采取的是保护保育为主的措施,加强保护区建设,对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实施生态移民。而对于中度受损、恢复力强的南部边境生态屏障区,则主要是采取适当辅助,自然恢复为主的措施,保护热带雨林,合理利用森林,湿地景观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服务业。另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是长期过程,而工程实施与考核需在短期内执行,因而确立保护修复目标时应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在“十三五”末期,大理州提出了新的战略定位,围绕实现洱海流域生态良性循环目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体系,把百里生态廊道打造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及宣传走廊,谱写好美丽中国、美丽云南的大理篇章,打造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示范基地。大理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一次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观”的具体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全国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典型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