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立第四师范的革命历程及影响(1923—1930)

2021-12-05 00:19高锦花
关键词:李子陕北陕西

高锦花,杨 萌

(延安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民国建立以来,陕西教育资金匮乏、师资力量薄弱。为了改善这一局面,陕西省政府依据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规定,设普通、实业和师范三级学校教育系统。1923年,在绥德成立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下面简称“四师”),这是陕北历史上成立的第一所公立学校,但由于学潮、办校经费不足、地方军阀干扰等因素影响,四师先后三次停办。1934年,在四师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1941年,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接管。1950年,更名为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2017年,并入榆林学院。本文以1923—1930年期间四师成立后,李子洲对四师的改革和四师师生参与革命运动为焦点,探讨四师在陕北人才培养、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一、四师的成立

(一)四师成立前陕西的学运情况

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陕西政局复杂,斗争跌宕起伏。1914年6月,张凤翙(1)张凤翙,1912年10月,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张凤翙为陕西都督,1914年6月,袁世凯调其入京。调入京城,陆建章(2)陆建章,1914年6月,袁世凯裁撤各省都督,任命其为“咸武”将军,督理陕西军务。担任第七师师长兼“剿匪”总司令,署理陕西都督事务。次年,陈树藩(3)陈树藩,1914年,时任旅长期间依附陆建章,次年发动政变,迫使陆让出陕西督军职位,后投靠皖系。制造“富平兵变”,成为陕西督军。为控制政局,陈树藩采取高压管理,克扣军饷,预征田赋,控制舆论,摧残教育,使陕西一度陷入军阀黑暗统治之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陕西成立学生联合会,他们通过罢课及示威游行深入各街巷进行讲演,并动员商贾抵制日货。为吸引更多民众参与,他们又出版发行了《白话报》,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宣传报道本省及外省运动发展情况。陕西由此逐渐卷入斗争漩涡,一部分优秀学生成为斗争的骨干和领袖。他们通过成立学生会、创办报刊、筹建学校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扩大革命影响,广泛吸收人民群众加入革命队伍。陕北籍学生,如李子洲、魏野畴、刘天章、杨健钟、刘含初、杨明轩等人由此脱颖而出。李子洲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干事,他在指挥和领导学生运动中已表现出严明果断的优秀品质。在校时,李子洲、刘天章等人先后创办了《秦钟》《共进》等报刊,介绍北京学生运动,陕西军阀统治下人民困苦现状,陕西学生运动评论指导以及国外工人阶级斗争等情况。这批优秀青年毕业回乡后,多数人投身于教育事业,如1921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院的魏野畴回陕后,先后在华县咸林中学、榆林中学、省立第三中学和第一中学执教;有的则创办学校,如韩述之创办了渭阳中学,杨明轩和郝梦九创办了渭北中学,王尚德和张浩如等人创办了渭南赤水职业学校。甚至在开启民智方面亦有突出表现,例如时任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于1917年从北京高师毕业后,因深受蔡元培、陈独秀等优秀人士思想影响,奉行开放包容的办学方针,开设新课程、创设新课堂、传播新文化,率先进行改革;此外还聘请北京高校毕业生来榆林中学任教,魏野畴、李子洲、王森然等人均在应邀之列。杜斌丞成为榆林早期教育界的标杆人士,对陕北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著。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一些进步人士认识到有必要在陕西建立新的教育体系,以便培养更多适合革命斗争的人才。

(二)陕西省教育厅决定成立四师

受五四运动影响,陕西省政府逐渐意识到完善教育体系的重要性。1922年,陕西召开第一次教育行政会议,商定出各项教育决策,包括“教育经费、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1]内容。而民国初期陕西仅有的几所学校,如省立第一、第二师范以及后期拨款增设的讲习所、女子师范等,培养人才的数量根本无法满足社会所需,教育师资力量短缺问题亟待解决,“师范教育作为一切教育之母,凡是各种教育的建设,与欲普及全国国民教育,必须先提倡师范教育,广设师范教育以训练良好师资不为功”,[2]因此增设师范院校便成为首选。

但当时陕西各地不仅经济发展差距大,教育水平差距也较大:如关中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较快,师资队伍实力较强,学校数量占据全省半数;陕南相较关中,稍逊色一些,但也强于陕北;陕北因地理偏远,不但经济落后,民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学校少之又少,整个陕北23县仅有一所中学——榆林中学,落后局面亟待改善。因此,当陕北革命人士听闻陕西教育厅拟设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欲将之设于陕南或关中时,便多方奔走呼吁。白超然在《回忆李子洲》中提到:“陕北旅京学生便推出李子洲、呼延震东为代表,陕北旅津学生便推出白超然为代表。我们三人趁暑假之便,回陕北榆林各地,向政教各界说明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开办在绥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114后李子洲、呼延震东等人与陕北教育知名人士杜斌丞等一起上书陕西教育厅,要求将之设于陕北绥德。绥德自古以来便有较好的文化教育基础,加之地处陕、晋、蒙、宁四省交汇地,四通八达,明清以来便被誉为西北地区的旱码头,将这里作为四师校址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923年,教育厅派督学高竹轩到绥德考察,以城内雕山书院为校址,成立了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二、李子洲对四师的改革举措

1923年,四师正式成立,由高竹轩担任校长。新校落成后,规定学制3年,于当年5月份开始面向陕北23个县招生,两次共招120人。由于是公办学校,学生可免费上学,于是招收了许多平民子弟,其中年龄最大者29岁。学校规定学生须穿自行裁制的统一制服,不穿者不得上课,可贫困学生还是无法达到要求,引起了学生的普遍不满;加之学校成立不久,一些规章制度语焉不详,执行起来难免存在偏颇;校长高竹轩又因循守旧,办学理念落后,还克扣学生膳食费用,很快激起学生义愤。学生便举荐白明善、刘嘉善、杜嗣尧等多位同学作为代表,领导大家开展“反高”活动,希望学校重新招贤,撤换校长,否则便罢课。教育厅不得已撤换高竹轩,委派榆林中学教员——李子洲出任校长。李子洲(1892-1929),陕西绥德人,1923年,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渭北中学和榆林中学任教,期间曾向学生讲授国内外大事,引领他们关注时事,拓宽眼界,解放思想。其实早在1922年4月李子洲就主张师范学校“应采新学制(壬戌学制)”[3]141“减少每日授课钟点”[3]142让学生自主研习功课,同时指出“应授的功课与选课”[3]143都要有标准,学校还应“设立图书馆”[3]146供学生课后学习,自然科学等科目也要“筹备实验室”,[3]146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所以自1924年担任四师校长后,便着手对学校旧制度进行改革。

(一)健全学校组织机构,实行校长负责制

在学校组织结构上,《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组织大纲》中明确规定,“校长统辖全校校务;立法事项以校务会议为最高机关,由全体教职员组织之;行政分教务、训育、事务三部分;设体育、图书馆、课外作业指导各永久委员会及各种临时委员会,司理各该特别行政事务”。[4]学校总体实行校长负责制,其他部门各司其职。其中教务课负责学生上课等事宜,如选定教材、编制课表、教员学生请假和学生升级降级等;训育课负责学生生活教育,包括制定训育章程、视察学生宿舍、支配宿舍和食堂并考察卫生情况等;事务课负责庶务、会计、文牍三部分。经此革新,四师组织结构逐渐健全,较之前合理了许多,学校各项管理迅速步入正轨。这点苏金凤、李媛在其论文中也认为改革后的四师体现出系统性和高效性的特点。[5]总之,此次改革既与陕北及全国教育发展相适应,又贴近现代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为四师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师资力量,改革教学方式

李子洲明确四师办学根本目的是“培养新的师资,改变落后面貌”,[6]118进而通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来教育学生,以实现“唤醒工农劳苦大众,一起改造中国”[6]119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李子洲作了多方面的努力:首先,为增强师资力量,在《北京大学日报》上刊登四师招聘教员的启事,吸纳北京高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如杨明轩、常汉三、王懋廷、田伯荫、韩述勋、王复生、李瑞阳、白超然等。其中杨明轩、常汉三与李子洲三人后来被誉为“绥德三杰”。其次,为创新教学方式,李子洲强调改变旧式教学,推行启发式教学,做到关注学生需求、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达到学用一致。校内还设立问答栏,便于教员及时解决学生存疑。此外,订购《共进》《政治生活》《中国青年》《西北晨钟》等刊物供学生课外阅读,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与影响。还邀请有识之士来四师宣讲,如邀请惠又光为学生讲述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等历史,史可轩讲述他在苏联的见闻。最后,为完善教学内容,根据1922年《壬戌学制》对师范教育课程革新要求,废除读经,取消习字;教育课程实行六年制教学,设必修和选修两大类科目,必修包括国语、外国语、世界文化史、科学概论、体育、教育心理、普通教学法、各科教学法、教育测验与统计、教育原理等;选修包括本国史、西洋近代史、经济概论、乡村教育、保育学等,(4)该部分课程主要根据1923年第7期《教育杂志》有关新学制的文章归纳整理。注重训练学生教学能力和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同时,教学过程中也十分重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辩论赛、文艺活动及演讲会等活动。

综上所述,经李子洲改革后的四师无论是组织领导、学制改革还是课程设置方面更加先进和科学,主要体现在:第一,抛弃落后的旧体制,理论上更偏向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并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突出马克思主义在学习过程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并将其设为必修课,贯穿于各个科目之中;第三,进一步贯彻落实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将新思想纳入实践教学中,使思想政治和学科素养培养有机融为一体。总之,当这套全新的管理体制和教育思想被援引到陕北大地上后,陕北教育界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为之后四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四师成立后学生的斗争活动

由于四师诞生于血与火洗礼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初始阶段,所以学生们在激进革命思想的感召下,一方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在教员带领下纷纷参与到社会革命的洪流中来。

(一)省内斗争活动

如前述,因皖系军阀长期控制陕西,欺压民众,导致民怨沸腾,遂爆发多起游行和起义。在此背景下,四师学生积极响应各界号召,多次开展革命活动:

1.“驱逐吴新田”运动。1921年,陈树藩被逐出陕西。次年,由皖系军阀吴新田接任并督办陕西军务。在吴新田管辖期间,经常暴力管制民众,造成千余人死伤,不久便激起民愤。1925年,省立一中学生误将足球踢入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吴新田第二十八团军营,学生前去捡球时,士兵以擅闯军营为由追打学生,并冲进校园打伤学生40余人,其中4人伤势严重。惨案发生后,西安多所学校罢课,却遭吴新田强制上课。于是共产党员魏野畴提出“驱逐吴新田”口号,四师学生积极响应,开展了声援大会,会后进行了游行示威活动。

2.成立脚户(5)脚户:即脚夫,靠牲口拉货为生计的农民。自保会。绥德作为陕北旱码头,来往脚户颇多,但当地军阀和土豪劣绅组织“骡柜”(6)骡柜:即兵差局。强迫脚户无条件为其服务。面对军阀欺压,1925年6月,四师学生组织脚户成立自保会,会议由四师学生马瑞昌主持召开,会场张贴“反对‘骡柜’敲诈勒索”“誓死保卫脚户自保会”等标语,动员民众团结起来,抵制“骡柜”拉差,后迫使国民党绥德县政府取消了“骡柜”机构。

3.成立妇女协会、“天足会”。受落后封建思想影响,此时妇女裹小脚陋习在陕北还未根除,为了解放妇女思想,四师学生成立了妇女协会和“天足会”,他们手持会旗,携带宣传品,奔赴城区农村,宣传裹脚之弊,鼓励妇女加入到生产建设和革命斗争中来。

4.接办平民夜校。在革命斗争形势持续向好发展过程中,为了在平民中扩大革命思想影响,四师接手了绥德早期开办的平民夜校,由优秀学生白明善、张礼庭、王媛、高光祖等人担任主要教员。接管后对夜校教学模式进行调整,考虑夜校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将他们分为三种班,先教识字、打算盘日常基础技能,再教其他文化知识,掌握知识技能的平民再将学习成果教授于其他民众,从而形成平民教育网。

5.深入农村开展活动。为了落实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深入农村中去”的号召,四师召集党员和进步学生每周到附近农村开展教育活动,向民众讲授旧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揭露军阀的黑暗统治,宣传共产党革命思想。到1926年四师教员李恩涛(时为地委农运委员)带领组建了十里铺、五里店、郝家桥等23个村农民协会,次年又成立绥德县总农会。

6.发展党组织。1925年,李子洲受命在陕北发展党组织,先后将刘志丹、王子宜等人吸收为党组成员,成立了榆林中学党团支部,又在延安协助呼延震东成立了陕北学生联合会。1925年春,组织了陕北国民会议促进会,到1926年冬,四师全校400余名学生中八成都加入了党团组织,陕北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二)声援并参与全国斗争活动

就在同一时期,全国革命形势陡然严峻起来。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英国巡捕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四师也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作为呼应:

1.支持工人罢工。1924年,随着大革命序幕的拉开,全国各地工人罢工此起彼伏。“五卅”运动发生后,四师紧急联络榆林、米脂社会各界及学校,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并组织募捐以赡给工人因罢工可能会出现的生活问题。此外四师还停课两周,成立学生救国军,协助中共绥德特别支部领导民众开展声援活动,另派学生下乡宣传抵制日货、英货,揭露帝国主义罪行。

2.开展“非基督教运动”。这是20年代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文化侵略的群众运动。1924年,上海各校学生组织了“非基运动”,并迅速发展为全国规模。陕北基督教活动中心主要为“宁条梁、甘谷驿和延安桥儿沟”,[7]于是四师、榆林中学、延安中学学生在基督教地点组织讲演队、散发传单,向民众揭露基督教会侵略罪行。

3.召开市民大会。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四师学生会、中国国民党绥德县党部、陕北青年社等于3月30日举行了市民大会。会议由杨明轩主持,张秀甫、韩叔勋、王子休相继演说斥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会后各界高举“援助受难同胞”、“向死难者学习”的旗帜,进行示威游行。为纪念和宣传此次事件,四师编排话剧《被毁的血书》以教育群众。

4.开展纪念列宁逝世三周年活动。1924年1月21日,俄国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逝世。1927年,据《陕西民国时报》报道,绥德在2月21日举行了纪念大会,大会由省立四师学生会、国民党绥德县党部、陕北青年社、工会、农民协会、小学教员联合会等九个团体组织筹备,会议“公推常汉三为总务、杨和春为宣传、赵仰普为文书,假省立四师图书馆为办公处,并在各街道贴有种种标语,会场在第四师范大讲演厅,布置非常壮观”,[8]四师学生会组织表演了工农学兵大联欢活动,将气氛推向高潮。

5.深入军队开展“兵运”工作。为扩大发展陕北党组织,优秀学生党员贺晋年、惠泽仁等参纷纷加入到军队中,以宣传革命思想,发展优秀青年。他们主要以谈心等方式,使士兵明晰国共一家、军人一律平等、共产党是人民的党等深刻道理。

总之,四师成立以来,一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斗争方式唤醒陕北穷苦百姓,使他们成为较早觉醒的一批民众;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发展革命力量,组建各种党组织和协会,使许多优秀青年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四师也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作出反应,继续在党领导下进行着革命斗争。

四、四师成立后对陕北革命的影响

(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战士

纵观1923—1930年,四师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在宣扬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早期陕北革命的启蒙中心。众多学生迅速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在此后峥嵘岁月中,以不同方式献身革命。

白明善1923年以作文第一名考入四师,时年27岁。他做事稳重,深受教员喜欢和学生拥护。李子洲任校长后推举其进入共进社,并于1925年加入共产党,毕业后,被推荐为脚户自保会“会长”。先后参加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担任陕北特委委员兼任绥德、米脂县委。1931年,因叛徒告密在清涧被捕,狱中曾被三次上绞刑架,他宁死不屈,次年英勇就义。再如王兆卿,1924年,考入四师。1925年,加入共产党。他主动到平民夜校义务为民众讲授革命知识,1926年,先后到甘肃、内蒙等地参加兵运工作,在军队中积极宣传共产主义伟大理想。1933年,英勇就义。

在革命活动中,深受革命思想熏陶走向革命道路的民众也很多,如杨重远,1924年,接受平民夜校教育后,在四师党团支持下进入井岳秀军队石谦部下,先后担任司务长和文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所在连部发展党员宣传革命思想,讲授文化课,做群众宣传工作,如宣传禁烟、放足等。1928年,打入国民党第四十七军高桂滋部做兵运工作。1931年,参加游击战。1933年,在照金以身殉党。

以笔为武器也成为当时不少人的选择。比如柳青于1930年考入四师,此时学潮风声十分紧张,入学半年后学校即被停办,但他在校期间受到《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的巨大启发,此后勇敢地参与革命斗争并开始文学创作,用文学作品揭露社会黑暗面以开民智。

总之,从与陕北军阀对抗到与万众一心争取权益,从兵运工作到清涧、渭华起义,从各地成立中共支队到陕北共产党(团)组织的系统建立,四师教员和学生们早已将自己与革命事业融为一体,他们中还有许多人被永久镌刻在历史的光荣榜上:乔国桢、安子文、马明方、王兆卿、刘澜涛、贾拓夫、马文瑞、常黎夫、贺晋年、张德生、白如冰、乔鼎铭、高长久、高长直、张达志、白雪山、张兆繁、杜嗣尧……。[9]可见四师学生已成为陕北乃至陕西共产党(团)中举足轻重的有生力量。

(二)先进革命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陕北早期革命思想得以传播,要之,是五四运动后由旅外学生回乡通过创办报刊和参加革命活动等形式开始的,他们把革命火种播撒到陕北,点燃大众追求平等、民主、自由的希望。如李子洲以四师为阵地,鼓励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浅说》《共产主义ABC》《新青年》《共进》等进步刊物;历史教员向学生讲授帝国主义侵略史,国民党代表大会宣言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社会进化史》等著作中的思想。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觉悟得到极大提高,成长为革命骨干分子,同时还通过平民夜校向民众传播革命思想,使革命的火种薪火相传。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在四师推动下,共进社成立了绥德分社,同时还创办杂志、报纸等宣传马克思主义。1923年,陕北学生联合会创办半月刊《赛声》,陕北青年社创办隔日油印刊《陕北青年》。1924年,高光祖在佳县创办刊物《振佳》。有的直接加入兵运工作,1925年秋天,像“魏野畴、宋树藩参加办理杨虎城部的三民军官学校,同时,李象九、谢子长、史唯然、阎红彦、王有才等人也在安定驻军做士兵运动,他们指导士兵阅读《共进》《共产主义ABC》”[10]等杂志。1926年,在宜川还与军队一道帮助农民抗捐抗差,共同推动兵农学合一运动。1928年,陕西省委派刘志丹担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领导陕北和陕甘宁边界“兵运”工作。[11]

(三)成为陕北的革命摇篮

作为陕北唯一一所师范学校,四师在短短几年内便汇聚了大量优秀教员和学生,可谓群星璀璨,成为四师革命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页。陕北由此形成了以绥德为中心同时向榆林、延安两地辐射的红色革命摇篮,四师由此被誉为“陕西的上海大学”。

革命过程中,很多教员和学生一起发展成为优秀共产党员,其中李子洲、刘含初在来四师之前已经入党,是陕北党组织发展壮大的领军人物。在他们影响和号召下,一些党小组或俱乐部纷纷成立,1924年11月,在王懋廷负责下四师创建了陕北第一个党小组,白明善、杜嗣尧、马瑞昌等优秀学生加入,由中共北京区委直接领导。1925年,杨明轩与魏野畴等组织陕西国民党党员俱乐部,后又组成国民党陕西临时党部,杨明轩任临时省党部执委兼陕北二十三县党务特派员,领导陕北的国民革命运动。李子洲将部分党员送往杨虎城的三民军官学校学习军事理论。为了动员陕北各界民众,执行中央提出“党到农民中去”的口号,又成立农民协会、绥德工会等基层党组织,而李子洲则成为我党在陕北开展革命工作的奠基性人物。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陷入了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中,他们大肆逮捕和暗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1927年6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在陕西进行“清党”,陕北革命形势也陡转急下。同年7月,《陕西国民日报》被迫停办,刘天章、白超然等人被捕,党工作被迫转入地下;8月,李子洲、魏野畴、刘含初等人被捕。1927年8月和1928年4月,时驻榆林的井岳秀分别两次下令停办四师,给陕北革命形势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之后四师师生依旧奋斗在与国民党斗争的第一线,继续开展兵运工作,有人还打入冯玉祥等人部队中,秘密开展宣传工作,并在各军阀部队中普遍成立党支部和形式多样的党团组织。1930年,陕西革命再次陷入紧张局势,混战加剧,井岳秀第三次下令停办四师,四师的革命斗争到此暂告一段落。

概而言之,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局面,全国先进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纷纷举起革命旗帜,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其中陕北地区形成了以李子洲、杨明轩、王懋德等人为主的革命团体,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为革命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斗争。使四师不仅成为我党在陕北宣传革命思想、扩大革命队伍的组织中心,也成为学生举行革命斗争、动员人民群众反对军阀土豪压榨、投身革命的指挥中心。从四师组建起陕北第一个党小组到各地特委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可以说四师不仅孕育了陕北革命党人,见证了陕北革命发展历程,而且成为整个西北地区的革命策源地,为以后党中央在陕北的革命活动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猜你喜欢
李子陕北陕西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奔跑吧!李子柒
我的糊涂妈妈
党建地图·陕北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